简论教师爱生与奉献
2015-02-27余绍斗
余绍斗
(重庆市云阳县耀灵九年制学校 重庆云阳 404500)
简论教师爱生与奉献
余绍斗
(重庆市云阳县耀灵九年制学校 重庆云阳 404500)
什么是教师的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叫做师德。中国几千年来教师这个德在社会上都比任何一个职业的德看的重要,甚至很神圣,比如医德、商德、官德等在人们的视觉中就远不及师德那么重要。其原因不言而喻,作为教师给学生所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人、做事,所谓修身、立德、齐家等,这都是教师的本分和天职所在。因此,师德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魅力不衰的话题,它具有永恒性,时代性,特殊性的特点,并且不断地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在这里我着重谈谈第一个问题: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它具有永恒性的特点。
教师 职业道德 爱生与奉献
历史以来整个人类社会给了教师很多光环,或许说是桂冠吧。什么蜡烛、春蚕、园丁等等,都是把教师比喻成具有奉献和爱心的职业,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从事好这个职业就得要具有这个职业道德,遵守这个职业道德才能配作教师。我把这个含义归纳为两个词四个字叫住:“爱生”和“奉献”。大家都记住了一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爱就是奉献,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而教师这个职业道德精髓是永恒的,不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改变的,其原因是由教育这个专门培养人的职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和本体功能所决定的。同时教育又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功能,教师为所属社会担负着培养特定要求的人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教育性质及培养目标的变化来体现教育的时代性。当我要谈论今天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时,不仅涵盖了师德的永恒内涵,也注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师德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师德在教师身上不是孤立的成分,它是教师整体素养的组成部分,它的修炼同教师的外部环境、教师自身的多方面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在把教师作为整体的人来看待,倡导师德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尊严和发展,揭示师德的健康心理基础。我们的师德不是可望而不即的“空中楼阁”,它就在教师身边,需要走进教师的心里。
在社会分工中,教师承担的是传承文化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专门职责,也就是从事培养人的专门活动。自从人类社会进步到有了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场所那天开始,教育活动就从“妈妈的膝盖下”、“大人的唠叨中”成为“专家设计下”的专业活动。教师就是这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人、培养人的专家,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就是教育的系统活动。
“爱生”与“奉献”是师德之魂,是师德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无一例外地要求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怀。功利至上与教师职业永远无法共处的。学生是教师所从事职业的直接作用对象。一旦身为人师,就得与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常言说“一日之师终生为父”就形象地说明了师生之间的非常关系。学生不仅成为教师履行职责的客体,在他们身上还寄托着教师的无限希望和殷切期待,承载着学生对教师付出的回报,学生的成长过程无不闪烁着教师价值的体现。教师与学生因此总是被难分难解地“捆绑”在一起,师生相互拥有着、相互促进着、相互回报着,同时又相互冲突着,相互隔阂着,因为师生之间毕竟角色、地位的不同,目标、价值观也就不同,特别是师生分别处在人生旅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情趣、不同的心理特征,而每个学生又都是有着独特个性的独立的生命体。
自古以来,如何去协调与学生的关系,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如何规范教师自己的行为,对于承担教育职责的教师来说,是必须面临的挑战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从古至今,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规范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而“爱生”与“奉献”成为几千年来为人师者的永恒的道德信条,古今中外,概莫例外。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这不仅是对他个人价值观念的概括,更是从古今中外教师的道德规范中浓缩出来的职业道德的精华。
孔子、鲁迅这些伟大的教育家都是爱生的典范。孔子的学生冉伯牛患了恶疾,别人不敢去看望他,孔子不但去了,还捏着他的手安慰他。他的另一个学生子路被政敌砍死了,孔子把锅里的肉倒了,怕因此想起子路而更痛心。鲁迅先生在“四?一二”白色恐怖中,为了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学生,当面怒斥国民党特务,后因营救无效,他愤然辞去教务主任和系主任的职务。像这样深爱学生的师德榜样举不胜举。由此,师德领域这个千古课题的结论告诉我们:
——“爱生”与“奉献”意味着教师职业不期待“收支平衡”,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付出是无法用尺度来测量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同样是很难量化的。
——“爱生”与“奉献”意味着教师职业不期待“立竿见影”,因为教师所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职业,教师所付出的结果如何,不是一时可以见分晓的。这如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就足以说明教师对学生教育的爱与奉献具有一个润育的过程。
——“爱生”与“奉献”意味着教师职业不期待“掌声和鲜花。”因为这是一个平凡的职业,教师的劳动不是直接创造财富,它是借助学生的劳动成果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
——“爱生”与”奉献”只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爱心。因为这是一个触及儿童心灵的职业,教师的劳动的付出是在这个基础上见成效的,不论是为了丰收学业还是完善人格,这是最为可靠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正如苏联的捷尔任斯基说过的:“谁不爱孩子,谁就无法教育好他”。理解是一种认知因素。苏联的赞可夫说过:“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这些强调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成人与儿童的心理差异甚大,如果不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就永远不会对小孩子达到陶行知先生所描述的那种细腻而透彻的理解程度。他还说:“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式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由此,我也总结归纳了一句关于教师应有的人文精神的话:“教师要具有精神气、书生气和孩子气”。如果我们教师不具有爱的精神,不具有专研教育思想的学风,不具有孩子一般的童心,我们怎么去和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呢?
尊重是一种态度因素,态度是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尊重我们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放下做教师的架子,不仅仅是要弯下腰看学生、蹲下身来与学生说话,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学生当做有尊严的人,甚至于比大人还需要自尊心的人。马卡连柯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一个教师没有当众揭穿一个孩子拿了别人东西的行为,而是巧妙地通过策划一个游戏使孩子把东西物归原主。教师如此费尽心机是在呵护着什么呢?就是孩子的自尊!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抬起头来健康快乐的成长。
爱心是一个情感因素,所谓爱是一种为之付出而备感欣慰的幸福体验。乌申斯基认为师爱在学校中是“任何东西都不可取代的最有用的阳光”,因为它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如果说理解和尊重含有较多的理性成分,爱则是情意成分。可见我们教师的爱既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又是理性升华的产物。因为它是在理解和尊重之上建立起来的,是情理相融的,其中包含着教师所坚持的教育原则、坚定的教育信念、追求的教育目标。然而,教师的原则、信念和目标,隐藏在自然的交往中,轻松的情境中,愉快的谈话中,关切的询问中,活泼的活动中,智慧的创作中,公平的处理事件中,积极的解决问题之中……这就是教师爱的特征,它既纯真又充满智慧与创造,也就是教师最学生最大的感情奉献和对整个人类的精神奉献,也就是教育在人间的伟大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