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庭审类电视节目的探索与实践——以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现在开庭》为例

2015-02-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开庭庭审编导

周 红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

庭审类电视节目的探索与实践——以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现在开庭》为例

周 红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

《现在开庭》是攀枝花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一档以法庭审判为主线的法制节目。开播7年来,在本地电视观众中有着深刻的反响和较高的收视率。本文将从选题、采访、结构、叙事等方面论述栏目构成诸要素,探究庭审类节目的法治宣传实践与意义。

栏目宗旨

《现在开庭》栏目的核心理念是:用法律的视角关注世间万象,用道德的标尺衡量内心世界,用真实的法案见证法治进程。我们旨在推出相关经典案例,带领百姓走进庭审现场,搭建一个老百姓和法院、法庭零距离接触的平台,形成强大的法制宣传声势和良好的舆论氛围,让法治理念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百姓心中。同时充分展现人民法院公开、公正、公平的庭审过程,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以增进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理解和支持法院工作。

选题精准化

电视节目创作的首要问题是题材的选择。节目要做得好,选题十分关键。这就像要做一桌好菜,首先是确定要做什么菜,用什么料,如果不假思索,盲目地去菜市场选购食材,做菜时一定会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对电视法制节目的创作来说,首先应在选题和案例的选择上下工夫。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一些办节目的经验,栏目的选题实行两级报送制,各区县基层法院经过筛选,把案例统一报送至中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宣传处经过甄别,再报送至栏目组,最终由栏目组制片人与组员商讨,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确定采用的选题。选择针对性强的案件,从百姓实际生活出发,分析法律和普通人的联系,培养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我们的选题有以下几个标准:

一是要显著、重要、独特。所选取的案件在全市具有重大影响,人们的观注度极高。比如《案中案·夜杀》、《案中案·寻毒》、《案中案·劫毒》、《案中案·惩罚》,这是四集刑事类系列节目,本案共有16名被告人,涉及毒品8公斤,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包括贩卖毒品罪、运输毒品罪、故意杀人罪、抢劫罪、非法拘禁罪、窝藏罪、帮助毁灭证据罪共六项。无论从涉案人数,还是涉及的罪名来看,都是极其罕见、复杂的刑事案件。像这类的选题成功率非常高,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普遍心理关注度和兴趣点,极易激发观众的收视欲望。

二是要有故事性、曲折性。案件本身是否具有可供挖掘的情节、过程和深度,如果故事非常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可以不断地制造悬念,步步展开、层层剖析,吸引观众不断的看下去。比如《戴手铐的母亲》这期节目,年轻母亲在公共场所亲手摔死自己刚刚出生52天的孩子,一接到这个选题,就觉得有很强的故事性,有很多细节可以深度挖掘。母亲为什么这么做?当时她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下得了如此狠手?她这么做是否与家庭有关系,是否与丈夫有关系?这位母亲有着怎样的经历,孩子是不是她与丈夫所生?摔死孩子,她内心会受到怎样的煎熬,法律又会如何判决?当采访结束后,所有的疑问一一解开,复杂的前因后果,故事的来龙去脉,为观众呈现了家庭、情感、人性、道德、法治等诸多思考。

三是要有视觉、有画面、有现场、有形象。电视是以画面为主,是视听艺术的结合体,同时拥有第一手的现场画面更为珍贵。它能给观众带来真实感、参与感和目击性。所以在做选题时,我们尽量选择有事发现场画面的题材。比如节目《婚变》,属于一个自诉案件。法官到当事人家里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并有大量现场画面。期间,当事人哭泣、争吵、呼喊、对话、甚至发生下跪打人的事情,全部都有视频画面,感官刺激非常强烈。这些画面总是能揪着人看下去,就像人们为什么看现场直播一样,因为随时都有情况发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有了这些,这个选题就值得期待。

四是要有贴近性。选题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能设身处地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一味地追求重大、稀奇、暴力、凶杀的案件,并不能长期地激发观众收视欲,甚至还能引起视觉疲劳和心理失衡。为此栏目提出了一个观点:民生的,就是我们的。

栏目开播以来,我们做了大量贴近民生的节目,选题包括财产利益、生命健康、民事侵权、家庭纷争、行政诉讼、商业纠葛、劳动关系、强制执行、保险理赔等等。所选案例很接地气,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同时,这些节目也能让观众了解更多法律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些案例很接地气,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同时,这些节目也能让观众了解更多法律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采访融入化

所谓采访融入化,就是全身心的投入节目采访,编导不仅要深入了解故事,融入事故,而且还要有切身感受,让自己准确把握事件的每一个细节。还是以做菜为例,想好了做什么菜,用什么料,我们往往会列出菜谱,设置清单,然后到菜市场按单精心选购食材,而选购食材的过程演

化到节目制作中就是采访的过程。

首先,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拿到一个选题要先找出看点、兴趣点、关注点和值得挖掘的、观众最关心的地方。比如节目《熊伤人 谁之过》,选题是公园里的一只狗熊咬伤游客的事件。我们在策划准备时,就列出了看点和兴趣点:1、游人是如何被咬伤的,具体经过是什么(两方现场采访)。2、伤者伤情怎样,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什么后果(伤者家中采访)。3、事情发生后,伤者的态度,公园方的态度(两方采访)。4、庭审中伤者和公园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有什么证据出示(庭审现场)。5、法院如何认定事实,如何判决,法律依据是什么(庭审现场)。6、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迪(法官、法学专家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上述六点的针对性很强,需要编导整体把握,逐一突破,否则就有可能造成遗漏和缺失,进入创作阶段后,就会出现很多编导无法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其次,采访时不能忽视具有感染力的细节。比如《戴手铐的母亲》这期节目,母亲在闹市摔死亲生孩子,编导采访这位母亲时,问她是怎么摔孩子的,她轻描淡写地说:“就是抱起往地下摔”。编导继续追问,举多高摔下去的,是不是很用力,摔了几次,摔的时候心里怎样想的,是不是想把孩子摔死,孩子摔下去后有没有后悔,孩子当时的反应是什么,有没有哭,有没有睁开眼睛看着你。同时,编导还采访了目击者,问“当时你看到什么”,目击者答“就看到有个女人把一包东西摔在地上”。编导又追问,“你知不知道是母亲摔自己的孩子,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目击者回答,“当时还以为这个女人是疯子,摔的可能是她手上的玩具娃娃,哪个会想到母亲会摔自己的孩子哟”。

这个例子是典型的突出细节,把摔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说得很清楚。而突出细节的关键为了设下疑问和悬念,为后继讲述这个家庭的故事作铺垫。母亲为什么会这么狠心,她为何如此疯狂,非要在闹市,毫无顾忌地摔死自己的孩子,她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如果没有前面的细节铺垫,后面的故事显然缺乏支撑和说服力。

第三,采访时要注意深度挖掘。不能被案件本身牵着鼻子走,要把案件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观众,因为这不是一则简短的新闻,而是一个有深度的讲述。节目《极度疯狂》,这个案子其实就是一起简单的抢劫杀人案,凶手与被害人并不认识,更无交集,乍一看好像没有太多故事可挖。但在采访中,编导发现被告人作案手段之残忍、后果之严重令人震惊。他们之所以抢劫杀人,犯下滔天罪行,真正的目的是为即将实施的更大阴谋作准备——绑架一名富豪。于是,编导追寻凶手的每一个作案细节,深度挖掘还没有实施的犯罪行为,让这个故事突然间峰回路转,变得扑朔迷离,一波三折,真可谓故事背后一定还有故事,就看你挖掘的深度如何。一档优秀的庭审类法制节目不仅要吸收好的案例,而且要采取好的案情叙述方式。在坚持法律理性的同时兼顾故事性。生动鲜明的故事化案情叙述方式是提高观众参与度,加大法制节目普法力度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和方法。

第四,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我认为这是一个态度和角色定位的问题。采访中,当事人是否愿意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故事,这对节目至关重要。那么编导如何才能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如何走进当事人的内心,倾听他们的真实告白,这就需要编导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走进了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节目才有震撼力。

采访中,编导往往以记者的身份站在当事人的对立面,总觉得自己提的问题当事人都必须要回答,特别是采访一些较弱势的对象时,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当然,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肯定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有一期节目《一个女人的控诉》,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妇女遭受丈夫家庭暴力的故事。受害人面对镜头有些抵触情绪,不愿多说什么。后来编导放下话筒,与她细细沟通,站在她的角度体会她的痛苦,以一个近似朋友的身份,帮她分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危害和应对策略。就这样,编导逐渐取得这名妇女的信任,她把自己被拐卖的真实遭遇、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对生活的无助与迷惘全部和盘托出。这就是拉近距离,走进了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节目才有震撼力。

结构碎片化

确定了选题,结束了采访,下一步进入编辑制作阶段。如同列好菜谱,选购了食材,剩下的就是精心烹制。

《现在开庭》的节目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庭审过程为主线讲述故事,这条主线也是节目的明线。即开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宣判,这是一种法律固定程序,顺序是不能打乱的。讲述的故事有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这是节目的隐线,主线和隐线相互交错,同时展开。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如一条线段,从发生、发展到结束,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这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这个线性的故事,必定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平淡,甚至有些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强调结构的碎片化,把故事切割成若干个碎片,然后把这些碎片重新拼接。

比如节目《与狼为伴16年》,讲述的是一名村主任和他妻子被人双双杀害于家中的故事,我们绘制了这个故事的线段图。这个故事我们把它分割为9个小段碎片,打乱以后把碎片根据需要植入庭审过程。顺序为I J段:凶案对这个家庭的影响,一段亲人上坟的画面→演播室主持人提问设下悬念(死者是谁,为什么遭此厄运)→开庭(三名被告人以故意杀人罪被公诉,他们杀的人是谁)→H I段:讲述案发后,警方开展案侦工作至最终破案,抓获真凶→演播室主持人提问,三被告人是怎样实施作案的→GH段:被告人预谋后雇凶杀害村主任夫妇,详尽展示作案过程→演播室主持人提问,被告人要为何设局杀害自己的好友和妻子→FG段:被告人屡次企图杀害村主任,但未得逞→演播室主持人提问,为什么三番五次要杀害村主任夫妇→AB段:村主任与被告人相识→BC段:两人成为好朋友→CD段:被告人与村主任妻子发生婚外情→DE段:被告人与村主任发生经济矛盾→EF段:被告人与村主任妻子发生感情矛盾→整个案情真相大白→宣判→演播室主持人总结全案,提出思考。

整个节目的结构充分体现了碎片化,就像玩拼图游戏一样,每个碎片都会设置疑问和悬念,层层推进,不断强化和引导观众的收视兴趣,一直到最后才明白案件发生的真正原因。法庭审理与碎

片的结合是个难点,两者什么时候相互转换,而且要恰到好处,这就需要编导认真审视和思考。弄不好会把节目做成真正的碎片,杂乱无章,结构混乱。

叙事多样化

题材的展开往往需要借助文学或小说的手法,为整个故事搭起一个好的叙事框架。因此我们大量使用倒叙、插叙、补叙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容纳更丰富的信息。节目可能有一个平白朴素但意味深长的开头,也可能有意安排一个戏剧性的开头,目的是要在节目开始两分钟抓住观众。此外,在讲故事之前,还要把所有的相关资料,故事中的矛盾,全部嚼透,然后用一种嚼烂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

比如节目《迟来的亲子鉴定》,开篇就抛出一份亲子鉴定书,李老汉发现抚养了15年的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他感到五雷轰顶,痛苦万分,并状告前妻索要赔偿。开篇就提出一个残酷的、令人无法接受的现实问题,矛盾冲突的白热化,这就抓住了观众的胃口,到底发生了什么,结果会怎样。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编导大量使用倒叙、插叙和补叙的手法。

亲子鉴定书,孩子非亲生→打官司向前妻索要赔偿→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成争论焦点,双方各有说法→11年前离婚,一份离婚协议引发争议,甚至曝出是假离婚→李老汉因超生,被开除公职,失去生活来源,创业又四处受挫→离婚将房子卖给前妻→翻开历史,李老汉与前妻的感情经历→法院查清案情,作出判决。

在叙事中,这个故事基本是用倒叙的手法,步步推进,一直倒推到两人的感情经历,其中又用插叙等手法,补充了很多细节片段。因此,平铺直叙让故事波澜不惊,毫无悬念,而采用倒叙等的手法,则可使故事跌宕起伏,充满未知性和吸引力。

此外,有一个好的开场,对于一期电视节目至关重要。开场一定要抛出问题,设置悬念,把矛盾冲突中最精彩的一幕带给观众。例如节目《直击旋耕机事件》,编导把一段双方当事人争吵,甚至险些发生肢体冲突的画面作为开场,没有一句解说词,把时间充分留给画面。一下就能牢牢抓住观众。

《现在开庭》作为一个固定的电视栏目,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真实,全程记录庭审过程,发掘有意义的现场细节,强化“进行时”与“目击性”。节目编排虽复杂多变,但又紧凑有序,结构都是节目导视-片头-主持人导播-庭审现场-与案情有关的若干个故事背景介绍(与庭审现场随时穿插)-庭审现场-法官释案-专家点评-观众参与-演播室主持人结束语-片尾字幕。我们的所有节目都是这样的结构和风格,具有一致性,因此有一批忠实观众。

结语

《现在开庭》栏目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作为媒体,作为制作团队,作为制片人,只有不断自我完善,才能保证节目的生存和发展,使之既能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优势,又能补足缺憾,扬长避短,健康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现在开庭》的使命。

猜你喜欢

开庭庭审编导
仲裁庭开庭应提前多长时间通知当事人?
6.什么是开庭笔录?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终于开庭
开庭了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人民法院庭审须全程录音录像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自动到案后仅在庭审时如实供述能否认定自首
行政公益诉讼庭审应对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