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重实验与体验 从感性回归理性
——《滑轮》教学设计及思考
2015-02-27崔轶斌
崔轶斌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北京 100094)
侧重实验与体验 从感性回归理性
——《滑轮》教学设计及思考
崔轶斌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北京 100094)
滑轮属于变形的杠杆,其工作原理和使用特点可以利用杠杆的知识加以理解.对于滑轮,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实质并不了解.因此,本节课需要合理地安排演示实验、学生探究活动,来给学生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了解滑轮的特点和作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滑轮的认识从感性回归到理性.
滑轮 实验 特点
一、设计思路
《滑轮》是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作为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实质上看,滑轮属于变形的杠杆,其工作原理和使用特点可以利用杠杆的知识加以理解.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学习第五节“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第六节“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学生对“功”原理的理解、机械效率的认识都借助了滑轮这种机械.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对于滑轮,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小学科学课、本册第七章“力和运动”、第八章“压强与浮力”的学习过程当中,都涉及滑轮,学生对这一装置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实质并不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合理地安排演示实验、学生探究活动,来给学生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了解滑轮的特点和作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对滑轮的认识从感性回归到理性.因此,本节课将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线,课堂活动、问题设计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实验:教师这里有一个起重机的模型,当接通电源之后,重物在竖直方向上被提升起来.但是我们发现,提供动力的电动机与重物却不在一条直线上.
提出问题:那么,在电动机运行的过程中,绳索经过了哪些关键的元件,从而改变了力的方向,实现了重物的升降?
教师揭秘:我们将这一关键结构放大后发现,这个神秘的零件其实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滑轮.那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呢?使用这种机械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便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对于物理新知识教学,课堂引入有多种方式,怎样能够在契合主题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关键了.起重机,学生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起重机的身影,陌生在于学生对于起重机的细节并不了解.教师通过对起重机的局部放大,让学生看到这一“神秘”的零件,从而引入滑轮.
(二)亲身体会回顾知识
学生活动:我们现在也在教室里尝试利用一根绳和一个滑轮,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哪一小组同学来展示你们的设计方案?(选择一组学生上台)
在展示前,教师准备的重物在教室的另外一端,某某同学,你能帮老师把它搬过来吗?现在,请展示你们设计实验的方案吧.(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支架、重物、演示用的巨大滑轮和粗绳展示提升方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上台体验,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利用滑轮将巨大的重物提升.在开始实验前,教师提出一个请求:“某某同学,你能帮老师把旁边的重物搬过来吗?”这一句简单的话语,看似并不经意,但是却有着背后的深意.通过让学生体会直接搬运重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费力程度,为后面实验探究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合理的引导.
(三)实验探究得到规律
提出问题:利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重物分别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和直接提起重物相比,各有什么优点呢?
猜想与假设:经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一起进行归纳:使用滑轮可能会改变力的方向、省力、费距离.那么如果假设成立,又能省多少力呢?费多少距离呢?我们一起制订实验计划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根据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可以把实验分类.
第一,探究使用滑轮是否省力.教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重力为2N的钩码.要比较使用定滑轮、动滑轮与直接提升重物相比是否省力,我们应该测量什么物理量?又该如何测量呢?
第二,探究使用滑轮是否费距离.我们应该测量什么物理量?又该如何测量呢?
第三,探究使用滑轮是否改变力的方向.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随机抽取实验小组,将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入幻灯片中,进行展示.
分析与论证:教师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别给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评估:教师借由学生所展示的数据提出疑问,请学生思考回答实验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原因,并且尝试对实验进行改进来减小误差.
强调注意事项:在我们进行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在提升滑轮时,应当缓慢、匀速、竖直拉动绳子.
【设计意图】学生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因此教师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有效提问进行引导,而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验细节的处理上,学生用定滑轮提升物体,弹簧测力计需要向下拉;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为了测量所用的力,弹簧测力计是竖直向上拉.从实验操作规范角度来看,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通常需要竖直向上拉动.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操作与实验规范出现了矛盾.因此,在这里采用力的传感器,不再用弹簧的伸长量来反映拉力的大小,就避免了不能竖直向下拉动测力计的问题.
(四)深入分析得出实质
提出问题:我们之前学习了杠杆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为什么还要使用滑轮呢?滑轮和杠杆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观察实验:教师首先展示利用一根等臂杠杆来提升重物.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由于杠杆为“一”字形,在长度和转动的限制下,重物只能被提升有限的高度.进而提出对装置的改进,在原有杠杆的基础上在垂直方向增加一个杠杆,形成一个“十”字形.发现当第一根杠杆转动到极限时,第二根杠杆可以进一步完成对重物的提升;第二根杠杆转动到极限时,第一根杠杆可以继续提升重物.为了让重物提升得更加连贯,可以继续增加杠杆的数量,比如三根杠杆,以“*”形状固定.通过不断增加杠杆的数量(教师利用动画展示多根杠杆固定,共同提升重物的效果),引导学生,得到定滑轮的实质.并据此拓展,请学生自主分析动滑轮的实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滑轮的实质是不同类型的杠杆这一问题.这里依次利用一根、两根、三根等臂杠杆组合加以对比,并结合动画,得到了定滑轮的实质为等臂杠杆,形象生动,对学生冲击力大,起到了很好的演示作用.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常见的利用定滑轮、动滑轮的例子.
【设计意图】将物理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
(六)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另外一种简单的机械——滑轮.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得到,定滑轮实质上是等臂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却不能省力、省距离;动滑轮实质上是动力臂∶阻力臂等于2∶1的省力杠杆,所以能省一半的力,但却多费1倍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教后反思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充当主导的角色.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高效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力量.在本节课中,笔者在新课的引入、让学生利用滑轮演示提升物体、实验探究等环节中均有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对课堂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笔者侧重科学探究,从而锻炼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多组演示实验,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体验,便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回归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