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关注汉语言的文化特征

2015-02-27江志勇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汉语言语法汉语

江志勇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 7 1006 1)

语文教学应关注汉语言的文化特征

江志勇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 7 1006 1)

语文教学教的是汉语,而汉语在语音、词语和语法三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特征,结合这些特征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在梳理汉语言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拟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有益于一线教学.

语文 汉语言 文化

余光中曾提出过一个尖锐的问题:“当你的情人已改名为玛丽,你怎样送她一首《菩萨蛮》?”此话不禁让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之一震,一个民族的语言,应该根植于其深厚的文化传统,是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编码.语文教育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母语的温暖,解开文化编码,引导学生领悟藏在汉语言深处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因子.

语文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二条是这样写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1]可见,认识并汲取本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提高文化品位”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因为没有民族文化的积淀,也就无所谓文化对比,也就没有所谓的多元文化,更谈不上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对于这个问题,于漪老师曾说:“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教语文,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才会闪耀光彩;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鲜活的.”[2]教育过程的实质是文化认同过程.汉语言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其作为母语的重要性.汉语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根.语文教学就是要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一粒种子,并浇水施肥,俟其枝繁叶茂,完成其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确证.

汉语言包含语音、语汇、语法三个要素,对汉语语言的文化特征进行把握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切入,即感受汉语语音独具的韵律之美,开掘汉语语汇丰富的文化意蕴,体味汉语语法重意合的基本精神.

一、语音的音乐特质

苏联著名诗人吉洪诺夫曾这样赞誉说:“只有用音乐才能传达出中国语言的声音,只有用音乐不会把它损伤;从这声音里可以隐约听到钢铁的沸腾,猛虎的低啸,奔流的浩荡.”[3]汉语是音乐性极强的语言,其发音方式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元音为主,多开音节;二是声调多样,抑扬顿挫.在语文教学实践层面,古人天然地重视汉语的诵读教学.特别是古代的蒙学,一个非常独到的方法就是诵读.老师在上面读,学生在下面读.学生不仅是读,还要能够背出.小孩子对于所背的东西在词句上不一定懂,但吟咏的姿态却是在诠释字词里面的意思了.等到年龄和阅历到了一定阶段,储备在心里的东西就会豁然贯通,也就是周振甫先生所谓“立体的懂”.

汉语的音乐特性不仅是针对文言文来讲的,现代汉语同样适用.如特级教师韩军老师的著名课例《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在诵读中让在场听课的上千师生感悟到文字背后深沉的人生喟叹,以至于很多人潸然泪下.

诵读着眼于对文字的整体感知.诵其文、观其字,听其声、悟其理.语文学习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过程.由外而内,就是通过反复的、不断的进入文本,品味、体悟,沉浸于语言所营造的意义世界.贴切的声音形态恰恰是再现这种意义世界的有效途径.用自己独到的声音读一篇文章,实际上是对这篇文章的再造,读者的感情,对文字的理解,全部通过声音气息传达出来,达到一种生命的共鸣.

与其千辛万苦地肢解课文,不如领着学生放声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才是语文教育应有的道路.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曾说:“为什么把我们民族自家的、这么好的语文教育的‘看家本领’给丢掉了呢?我想,说透了,这实际上是自‘五四’以来的一种泛化的崇仰西方科学的民族自卑心态所致.‘五四’后,似乎各行各业、各门学科,一切都讲科学,都讲理性分析,讲分解和所谓的‘解构’,似乎语文教育不讲这些,不引进这些,就是落伍的、低效的.未来的语文教育,应该捡起这个丢弃的‘宝贝’了!”[4]

二、词语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汉语是伴随着中国文化成长起来的语言.汉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心理倾向、文化习俗、审美情趣、时代风尚等诸多文化层面.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民族心灵秘密的文化代码.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对词语的文化解读,领悟词语背后的文化基因,开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称得上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境界阔大,格调雄浑,含义深刻.诗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甚至连铺叙、比喻用典等手法都不屑于使用,只是简单地说,大声地喊,只是让我们能够听到他的声音、感受到他的叹息、触摸到他的眼泪.但是,让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诗人登上幽州台,为什么能够前见“古人”,为什么能够后视“来者”,悠悠天地,缘何能够激发起他心灵最深处的悲怆?所以,理解这首诗,必然联系到中国文化固有的几个母题:一是“君子登高必赋”,登高而悲的文化趋向;二是视通万里、神游八荒的宇宙观;三是人生苦短的生死观;四是“士不遇”的悲慨.古人登高而观,向远处看,向高处看,都是茫然无边.反观自身,看到自己的渺小与生命的有限,人生价值又没有得到完全实现,才有发自内心的一种“悲怆”.所以说,陈子昂的悲,尽管因一人一事而兴,于一时一地而起,但“他游心注目于伟大和永恒的宇宙之中,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这“表明作者在不断地思索宇宙,思索人生.这种思索,对于一切有思想、有抱负的人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启迪和感染.面对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大宇宙,人怎样才不虚耗自己短促的一生?这是任何—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思考并作出回答的”.[4]可见,要想真正理解这首诗,还必然将一词一句放在广袤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只有契合了民族文化心理,才真正理解诗歌背后的独到含义.

三、语法的文化特性

1898年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出版,语法教学逐渐被国人认识,并由此开启了汉语教学向西方借鉴模仿的先河.时至今日,语法著作已是汗牛充栋,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到现在为止,恐怕还没有任何一部真正意义的汉语法”(张志公语).

按照比较公认的划分,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复综语.汉语是孤立语的代表,在语法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重意合.汉语是以语义为中心,“得意而忘言”.二是重视语序和虚词.词语的组合是按照主观表达需要来排列的,排列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同时,虚词的使用也非常重要,它们虽无实际意义,但在行文之中不可或缺.三是重语境.同样一个词(也可是单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之中意义往往不同.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层面,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轻语法分析,重感悟体验;二是加强语言实践,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例如,耿翠霞老师的课例《走进文本深处,在语言品析中悟意审美》[6],即是针对《吆喝》一文,富有创意地深入文字背后,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字的意与美,尊重言、意、文的整体性.其教学主要步骤如下:

1.引用名言,激趣导入

2.速读“吆喝”,整体感知

3.品味“吆喝”,涵咏深意

4.悟读“吆喝”,体会情感

5.练习“吆喝”,再现场景

课例充分考虑到了汉语的语法特点,分别采取“速读”“品读”“悟读”的形式,以“整体感知”走近课文,以“涵咏品味”走进课文,进而体会文字背后的文化民俗和思想情感.练习“吆喝”是课后练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能力.

结语

总之,一种语言编织网罗着一个绚烂的民族文化精神世界,它们在其中挥洒着自己的声音和韵律.要想进入这个世界,必然要亲近语言、感悟语言.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是教学的常识,也是教学实践的铁的定律.同时,汉语言自身的文化特点,也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独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唯有找到最适合的办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深度改革正在悄然展开,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改良,即继承精华、摒弃糟粕.改革不必推倒重建,先“认识你自己”,方可认识其他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2]黄荣华.站在文化的平台上[G]//于漪.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超越.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3]倪宝元.语言学和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1+112.

[4]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

[5]吴庚舜,陆永品,等.唐诗名篇赏析[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6]耿翠霞.走进文本深处,在语言品析中悟意审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4):31.

猜你喜欢

汉语言语法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跟踪导练(二)4
KEYS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