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主体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5-02-27王永华
王永华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四中学 吉林乾安 131400)
激活主体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王永华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四中学 吉林乾安 131400)
本文试图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声情并茂,品出文中意境;因材施教,激励主体乐学;多向交流,提高课堂实效等方面的教学,力争激活学生主体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活 主体意识 提升 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求知的动力。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本校的实际能力,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爱学,而且乐学。例如《荷花》一文的教学,我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带学生去公园欣赏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荷花池,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白荷花的情景,让学生在完整连续的情境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闻荷花”——“看荷花”——“想荷花”——“演荷花”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沉醉于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让文本和实际生活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欣赏展现在眼前的实实在在的荷花,过后来对照课文进行学习,于是就有了学生的高涨的学习热情。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读书兴趣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培养出来的。鲁迅说:“嗜书的爱好,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觉得有趣。”所以我选择读物是紧扣教材,在学习课内课文的时候,我选择与之“性相近”的书加以辅助。如:学习《雪》时可推荐鲁迅的《野草》,学习《孤独之旅》可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学习《智取生辰纲》推荐《水浒传》,要想更深了解时代背景,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学生就会主动阅读,找到了其中的乐趣,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起来,才能认真阅读,分析人物,判断是非,才能学会鉴赏,正确评价,扬善除恶。我还引导学生分级选择读物,初中学生在年龄和认知、情感价值观上存在差异,因此选择书目时要适时对待,初一学生可读童话、寓言、小小说。初二学生可增加科普读物、外国名著及戏剧等。初三学生要求读中外名著。所谓阅书如阅人,有的不投缘,便擦肩而过,有的如蜻蜓点水,无意深交,有的则成为终生挚友,相拥一世情。
二、声情并茂,品出文中意境
教师要将满腔热情洒在课堂上,才能触发感情之和弦,感动自己,感动学生,也感动课堂,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愉悦和享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学生感知你的心理,就必须让你的眼睛会说话,流光溢彩,光芒四射,对学生满怀期待和希冀,满载关爱和欣赏,饱含信任和鼓励,就如那雨后的一抹彩虹,柔柔的、暖暖的、甜甜的、美美的映入学生的心田,就会使你的课堂焕发和谐愉悦的生命力,奏响最美、最动听的乐章。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满怀激情的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交融的知识天地,欢快时如小溪流水,激昂时似雷霆万钧,悲壮时,凝重低沉,这种丰富的情感外露,才能成功的燃起学生内心的欲望,产生情感共鸣。语文素养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主要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教师指导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如精读、泛读、引读、范读、齐读、默读、重点读、配乐分角色读等。无论哪种朗读,都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不同的语气、语调,让学生从声到形,从形到境,因境生情,缘情动声,使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感情。如读《春》的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则感受整齐的句式,感受春天“新、美、力”的形象。
三、因材施教,激励主体乐学
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应当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如,“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乐观地对待学习中的困难,教育学生懂得“苦学”与“乐学”的辨证关系,鼓励他们在克服困难中苦中求乐,并由“外在乐”向“内在乐”转化。激励学生在愉快中发展,在愉快发展中成功,以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乐学上进,促其人尽其才、愉快地成长。
四、多向交流,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级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师生间、学生间的广泛交往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师生课堂人际合作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有效课堂交往。在教师与学生群体课堂交往中,通过师生课堂人际合作,教师的思想、行为、人格及其组织的课堂活动,可以左右学生群体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群体的课堂行为习惯,形成学生群体特有的课堂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体的人格、智力和创造力。而学生群体则用课堂学习气氛、学习效果等对教师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让教师在不断尝试成功或失败中修正与学生群体的交往。教师可以借助提问、板书、个别交谈指导、暗示等手段与学生个体进行交往。而学生个体也可以用个别回答、质疑、神情表现等引起教师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与教师进行个别交往的体验。
王永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四中学教师,中级教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