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2015-02-27侯军楷王世敏

关键词:内化道德教育过程

侯军楷 王世敏

(博山经济开发区万杰朝阳学校 山东淄博 255000)

关于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侯军楷 王世敏

(博山经济开发区万杰朝阳学校 山东淄博 255000)

养成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之一,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被人们所公认。养成教育是一种习惯教育。而习惯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较长时间多次重复,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从学术角度讲,人人也都知道养成教育理论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人们对养成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深层次的认识又不尽相同。那么,如何给养成教育理论下个定义,它又有什么本质和特点呢?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养成教育 理论 特点 本质

养成教育是一种习惯教育。从“养成”的语义上分析,养成教育它是一种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养成”在辞书上解释为“(经较长的时间)逐渐培养成”[1]。养成是指后天的养成,后天培养和启蒙,后天自我内化形成的过程,这是与强行灌输的“说教式”道德教育相区别的。

一、养成教育的产生、发展

养成教育的思想中国自古就有。养即養,从羊从良,源于我国农业社会驯养动物“羊”,有施以教育使其向“良好”方面发展之意。“养”的过程即是通过外在的培养、教养,实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原始到现代的转变。通过“养”,个体经历无数次的实践、练习,摒弃种种恶习,继承和保留优良的规范,并最终于比较、选择中获得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良好习惯,此之为“成”。因此,“养成”即外养而内成,是通过培养、教育而实现自觉主动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

“养成”早在诸子百家的《易经》《吕氏春秋》即有表述。《易·蒙》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本生》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人的德性的形成则需后天的教育和培养,需要经过人的后天努力。这两部著作提出了养成要趁早开始,人的德性乃后天养成的道理。

二、养成教育的不同概念界定

从养成教育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它的诞生并非来源于教育学的研究,而是党的一个重要文件。

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在这个中央文件中两次提到养成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应该说,这个中央文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对“养成教育”的首次提出。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3]。这是中央文件又一次明确提出要在青少年群体中加强养成教育。

三、养成教育的特点

养成教育作为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鲜明的特点。

1.系统性。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细致的塑造灵魂、培养人的社会工程,贯穿于教育、训练、养成的全过程。它不仅指养成教育不是单一教育主体或个别能力的教育活动,而是一个包括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工程,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结合在一起形成特定功能的整体。这种系统性体现在每一种美德或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去认识,持之以恒地把它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

2.规范性。养成教育一刻也离不开规范性的制约,它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依据规章制度、行政措施或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来约束、协调、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离开规范性,养成教育就失去了权威和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养成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就是运用静态规范(规章制度)去动态规范(管理规范)受教育者的过程。因为人的发展过程在每一阶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养成教育也需要根据人的不同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3.实践性。整个养成教育过程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发展、完成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背景,养成教育就无法进行。实践是养成教育的最基本环节,养成教育一刻也离不开实践。

4.长期性。长期性是养成教育的明显特点。从外界影响看,抵制教育的各种外在因素十分复杂,无孔不入,容易引起反复。在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道德品质的养成还是行为规范的习得都要坚持反复进行,才能获得效果。养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的过程,而是复杂的曲折的过程,这表现为:受教育者良好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而是需要多次重复,才能强化效果。即使形成了某种素质和习惯,也需要多次巩固才能稳定下来。

四、养成教育的本质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者教育方法,其必然具备自身发展规律,其核心内涵是培养、成长。学生是自己成长起来的,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即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养成教育内涵的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养成教育它是一种生态教育,是一种注重自我养成的,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培养个性的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成,其本意引申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养”,依靠生物自身发生、发育、生长、繁衍、遗传的规律而进行,其词意起源本身就包含了生态学意义。

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是行为能力形成的内侧。内化是通过价值判断、选择、体验形成价值取向、需要、动机、情感、信念、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等一系列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并不完全以内省方式运行,而是与强化过程结合同时运行的。内化与强化是行为能力的内外侧,缺少了一侧都不能构成行为能力。强化不只是内化结构的外显,更重要的是内化的因源。

[1]郝迟,盛广智,李勉东.汉语倒排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80.

[2][4]刘基,闫立超.养成教育定义考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2卷第6期.(2010年6月):14――1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03-23(1).

[5]王晓华,仲天宝,张成山,玉明慧.基于养成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02期:227—228

[6]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19卷第2期:45—47

猜你喜欢

内化道德教育过程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