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5-02-27武国会
武国会
(吉林省舒兰市天德乡庆丰学校 吉林舒兰 132622)
转变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武国会
(吉林省舒兰市天德乡庆丰学校 吉林舒兰 132622)
《新课标》指出:转变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一个合作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几乎都被教师垄断,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为人师者,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与教学互动且不可分割,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之间也是共存互动的关系。怎样把握好互动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敢于探究,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一、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首先,要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同时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自学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便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的兴趣。
二、还给学生一个合作学习的空间
1.合作建立在志同道合上。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为此,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并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要有明确的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作要选择有意义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还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
1.兴趣是探究的动力。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我在教《分类》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去超市参观,让他们观察超市中各种商品的摆放。让学生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分类。在讲“分类”的第一节课时,我用电脑设计了超市中零乱的货架,让学生进行调整,感知分类的作用。这就为新课的引入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2.情境是探究的欲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时,我问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有的说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有的说是5只加2只得7只,再加1只得8只,也有的说是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我都给予肯定。我让学生说,但并不限制学生的说法,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可能包含着创新的要求,都对教师“教”的素质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电”,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