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民族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刍议
2015-02-27许瑞卓
国 策 许瑞卓 任 强
(大连民族学院 辽宁大连 116600)
内地民族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刍议
国 策 许瑞卓 任 强
(大连民族学院 辽宁大连 116600)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内地民族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情况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就必须集合国家、民族地区、学校、个人多方之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 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要。近年来,在毕业生就业难日益成为全国性普遍问题的态势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关心和重视,并呈现出区域性特点,而在内地民族高校读书的新疆学生与在新疆高校读书的学生相比,情况又有不同。研究和分析这些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一、内地民族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特点及成因分析
我们从2006到2010级曾在某内地民族高校就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中,随机选取了60名进行了电话调查,针对就业情况请他们回答“工作地点、性质、收入、满意程度”,“大学期间的收获、困难”等八个问题。通过对回答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学生在就业上普遍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绝大部学生毕业后都选择回新疆工作。在被调查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除了3名在国外及外省攻读硕士研究生之外,其他学生都选择回新疆工作或继续深造。与其他省份毕业生乐于选择北上广或沿海发达城市就业不同,新疆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留在新疆区内工作,甚至更愿意回到出生地在父母身边找一个稳定的工作。
究其原因,首先,新疆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都信仰宗教,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调查中很多学生都把“饮食不习惯”作为在内地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因此饮食、婚嫁、民族节日等因素是他们选择回新疆工作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新疆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落后使很多学生在汉语交流上存在困难,这成为了他们留在内地工作的最大障碍。再次,新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而出外工作往往最初是以老乡带老乡的方式扩张的,交通不便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过高,以至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打工潮”早期没有培养出这种点对点的交通线和信息流,接下来敢走出去的青年人就越来越少了。
2.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学生回新疆后就业率较高、就业质量相对较好。新疆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又没有实战经验,就业创业的内外部环境都还不成熟。自治区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近年来就业率稳中有升,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也连续突破80%。相较而言,受访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率则达到了91%,大部分集中在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社会认可度高的行业,月收入和个人满意度都较高,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回到新疆就业相对是有一定优势的。
其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近年来新疆高校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某些学校的硬件设施、人才培养理念、师资力量、管理水平与内地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在内地高校的学习,其人才质量、专业学习水平等在新疆就业都有较高的竞争力。其次,由于边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长期存在汉语分类教学,高考时也采取不同语言、不同内容(不应试外语)考试并划定不同录取分数线的双轨制,很多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并不熟练,英语更是“零起点”,到内地高校就读脱离了熟悉的语言和思维环境,虽然最初会多有不便,但长期以往必然对其汉语交流能力和英语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以满足日益开放、多元的新疆就业需求。再次,从遥远的西北离家来到内地就读,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而尝试适应新的环境、与各民族同学朝夕相处、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他们更从容的面对职场的考验。
3.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同学较少。虽然在内地高校就读的经历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但在调查中我们仍发现只有少部分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糊口容易专业对口难”是所有高校毕业生都在面临的问题,但对于背井离乡来内地读书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放弃苦读了四年的专业不能不说更是一种遗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内地高校面向新疆学生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类型需求不相适应。以某民族高校为例,目前招生的专业为新疆教育厅根据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定的,但多年来这些专业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这是造成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其次,一部分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选择相对容易学的文科专业,即使选上理工科专业,学习上也存在一定困难,远远不能满足新疆地区对于理工科方面人才的需求。再次,某些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老化、较少设置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和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因材施教的研究深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质量,导致他们在专业领域市场竞争力不够。
二、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影响
1.个人价值的实现及家庭条件的改善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也是大部分学生,特别是边疆、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改变自身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父母倾其所有甚至举债供孩子读书,而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拼搏也是为了通过高考考取大学,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毕业后却陷入就业困境之中,不仅不能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反而因为人力资本投资,使家庭经济情况雪上加霜,这不仅会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更会造成少数民族群体看不到高等教育的价值。
2.新疆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及经济建设的需要
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优惠教育政策后,基础教育辍学率仍然有增无减。原因除了学生对于教学语言不适应,学习成绩差等,主要就是受大学生就业难的不良影响。首先,一些家长感到与其辛苦供养孩子上学也找不到好工作,不如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辍学种地、打工现实有用。这不但会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和信心,也会造成国家、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最终将不利于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其次,一些高中生担心上大学需要高额的费用,万一找不到工作收益无法保障,对不起父母亲人,因此放弃了学习和高考,外出打工、早日自食其力,甚至包括一些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学生。极不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整体的综合素质提高;新疆经济建设也不能通过高考充分筛选发掘和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再次,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一些优秀的学生也会改变自己的理想,选择相对稳定的行业,或不敢冒险轻易换工作,以致很多学生的潜力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很多重要的岗位也没能选拔到最优秀、合适的人才,不利于新疆经济建设的需要。
3.西部地区社会的稳定及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实现
人民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保障。青壮年、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力量。一些学生受家长的消极意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学习兴趣下降,成绩越来越差,最后不得不辍学,无所事事在社会上游荡,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由于复杂的周边国际环境和深刻的历史原因,新疆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西化和分化的首选目标,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世维会”、“东突”等分裂组织渗透和分裂的重点。大学生毕业之后若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又面临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更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容易被“三股势力”等利用,进而引起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只有新疆的大部分青年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找到理想的工作,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家庭稳固幸福,西部地区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三、促进内地民族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对策
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不能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这与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学校的办学情况、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就必须集合国家、民族地区、学校、个人多方之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加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交流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访谈中问到“在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上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占前两位的答案分别是“学习上的困难,尤其是英语学习”和“汉语交流上的障碍”。在问到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何建议时,26%的受访同学都不约而同的提到希望“加强汉语和英语能力的培养”。的确,少数民族学生熟练掌握汉英交流能力,习惯运用主流思维,不仅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人类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来看,双语教育宜早不宜晚。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应大力发展学前及中小学双语教育。国家要通过财政和师资支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和偏远的农村大力创办双语幼儿园和双语学前班。民族中小学校应根据当地情况,不断增加汉语授课时数,经过10至15年,相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语言能力都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也会增强。其次,内地民族高校应分阶段、分层次开展教学。本科期间着重专业知识的学习,预科阶段加强汉英能力的训练。预科教育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应在预科开设汉英“零起点”课程,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汉英交流能力。再次,内地民族高校应推广“嵌入式”管理模式,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有不同,笔者所在的民族高校多年来一直坚持把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打乱开分寝、分班,在自然的朝夕相处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乡之情得到了排遣,汉、英交流能力也潜移默化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2.加强内地民族高校新疆少数民族人才教育的适应性
第一,调整民族高校招生专业及专业学科结构。内地的民族高校应该与新疆教育厅沟通,适量增加理工类应用性学科和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招生数量,适当改革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增加现代职业技术课程,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建校园内部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就业实习一体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去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技巧和技能。
第二,分阶段制定就业指导规划,重视全程化就业指导。内地民族高校应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建立“全程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预科阶段,如前文所述加强汉、英语言能力的锻炼。本科阶段,要不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培养。首先,在问到“大学期间学到的什么知识及能力对就业最有帮助”时,40%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25%的同学认为是计算机技术,可见,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依然是民族高校在本科阶段的工作重点。其次,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职业兴趣等的基础上,设计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再次,毕业年级侧重就业服务,即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的咨询。帮助其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和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到内地寻找工作机会,积极拓展自己的就业范围;不能只关注稳定和工资待遇好的单位,也要多关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
3.加强国家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
实施“走出去”“、送出去”和“走下去”的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内地和国外就业。实施“送出去”战略。国家在全国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基地的过程中,要对新疆给予特殊支持,有针对性地多选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到东部发达地区大中型企业见习。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协调,加大力度建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内地高中班、大学生预科基地,推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建立新疆高校与内地重点大学分段联合培养部分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模式。实施“走下去”战略。制定“含金量”更高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给他们一个崇高的名义,一个充足的理由,一个可预期的发展空间,一个正常流动的退出机制,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尤其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振兴工程、“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志愿服务计划等。
[1]张勇,张朋.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谷亚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及其负面影响的教育对策——以新疆为例[J].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2014,(2)。
[3]綦群高,何建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