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合力培养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2015-02-27何俊明焦志荣
何俊明 焦志荣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城关学区 甘肃陇南 742500)
多渠道合力培养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何俊明 焦志荣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城关学区 甘肃陇南 742500)
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农村小学普遍开设了学前幼儿班。如何做好农村学前幼儿教育,为今后的学龄教育打好坚实基础,是目前我们应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认为,做好农村学前幼儿教育应多渠道合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一、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在学前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长期多次重复而形成的无意识定向。或者说,习惯是在长时期里养成的,一时不容易被改变的行为、倾向或风尚。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没有良好的个性、品行和能力。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一生。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发幼儿的智能、思维,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使其懂得一些简单的人生道理,是重要的、必须的,但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为基础,更为根本,更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又是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幼儿承载着家庭的希望,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应充分重视,凝聚共识,齐抓共管,合力做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挖掘家教资源,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习惯养成的过程而言,幼儿生活、学习及一切活动均在学校和家庭,入学前全在家庭。教师是教育者,家长也是教育者,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就目前的现状看,农村幼儿,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差距。不少幼儿家长,由于文化层次和个人素质修养较低,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一是认识模糊,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缺失,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知之甚少;二是只满足幼儿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忽视心理和精神上的培养,即只“养”不“教”;三是对幼儿娇宠溺爱,放纵任性,生活行为上包办代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四是家长自身“榜样”的负面效应,只注意到对孩子的管教,却不以自身良好行为习惯去带动。如是等等的误区,都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不利因素。为了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教师不仅要教好幼儿,还应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方式,努力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三、用爱心打开幼儿内心情感世界
学前心理学认为,情绪在幼儿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直接指导着幼儿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幼儿乐于学习,不愉快的情绪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所以,教师必须做到“育人必先怡情”。幼儿天真活泼,幼稚可爱,有自己的爱好和乐趣,内心情感世界是奇妙无比的。我们要进入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就必须与幼儿交朋友,建立和谐、融洽的感情,营造一个美好的情感交流空间。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也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品质。当我们奉献爱心,把爱洒向幼儿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幼儿则能情绪愉快,充满奋发上进的信心。爱幼儿首先是尊重幼儿,即尊重幼儿的心理,尊重幼儿的情感,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特别是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师道尊严。一个班的幼儿,在个性、智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对待全班的幼儿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绝不能厚此薄彼;其次是关心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各种活动中,教师应有不厌其烦的耐心,无微不至地从小事做起,关心爱护幼儿。特别对弱势幼儿,教师不能有任何偏见和歧视,相反更应倍加关心和爱护。
四、理解、宽容、赏识幼儿,实施愉快养成教育
幼儿既有积极情绪,又有消极情绪,我们必须冷静地正确面对,适应幼儿心理特点,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充分激励积极情绪,调节转化消极情绪。首先是理解。理解是沟通的桥梁,教师和家长只有充分理解幼儿,才能避免用训斥、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幼儿。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和家长都应学会角色转换,努力用幼儿的眼光看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体会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学会分享他们因成功带来的喜悦,体谅他们因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其次是宽容。幼儿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生理心理正在发育,都不成熟。他们活泼好动,想事简单,容易冲动,行为自控能力差,做错事、有缺点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宽容。宽容能让幼儿获得自尊和自信。如果我们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幼儿,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引导,少一些体罚,则能使幼儿更加自尊,更加自信。
五、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强化训练
农村幼儿由于家庭学校环境条件的制约,认识能力欠缺,还不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或者能力很有限,其日常行为盲目。对他们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而应从读书、写字、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的实际出发,小处着手,注重细节,强化训练。并结合幼儿日常行为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特别应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行训练,切忌说空话套话。通过反复的训练,培养幼儿遵守课堂秩序的习惯。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训练,既简便易行,又乐于接受。
六、切实做好榜样示范
喜欢模仿别人的行为和动作,也是幼儿的特点之一。直接与幼儿发生密切联系的榜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与幼儿距离最近,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教师、家长和同伴。身教重于言教,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时刻注重仪表和言谈举止,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长应特别注重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家长在孩子面前绝对不能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砾,不污自黑”,同伴的榜样力量更是不可低估。因此,教师应善于在幼儿班的同伴中为幼儿树立各方面的榜样,激励幼儿向榜样模仿学习。对同伴中的不良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及时校正,把幼儿的不良行为校正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