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
2015-02-27邓直清
邓直清
(重庆市万州区河口初级中学 重庆 404003)
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
邓直清
(重庆市万州区河口初级中学 重庆 404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课堂上,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还给学生,提倡一堂语文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这就是把课堂上的多数时间用于学生活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什么?是旁观者或欣赏者吗?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那么,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哪些活动,如何开展这些活动呢?
一、精心策划学生活动
课堂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活动。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知识的反馈情况,合理地策划让学生感到有趣的学生活动。比如,学习《核舟记》一文时,在“合作交流,研读课文”这一环节上,在学生通过自学,理解文言字词后,把重点放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上。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核舟上雕刻的人物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表演他们不同的动作神态,让学生们在表演或观看表演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描写的生动性。这样,学生既感到有趣,又学到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容易达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安排学生“探究问题”时,更应策划好探究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应该是有探究的必要,探究的价值,探究点和学生感兴趣的;形式上也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比如课堂辩论这种探究形式,它不但能促进学生阅读,还能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同时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二、适时调控学生状态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样的课堂,教师调控学生学习状态都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在调控学生活动状态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结构及个性特点,还要特别注意学生在特定生活环境中拥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尊重学生对活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比如,对有些问题的谈论,就不必局限于固定的小组成员间交流,也可同桌或自选相邻的同伴交流,这样讨论的时候可能会更有话说,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在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时,教师应思考原因:是问题太难还是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适当点拨、提示、鼓励,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时,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教师应及时调控,适当的拨正航向。特别是对于一些消极的看法和极大偏离文本主题的观点,教师应适当纠正。比如,教学《愚公移山》,在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时,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可以搬家,可以开山辟路,可以靠山吃山,发展种养殖业,这无可非议。但有的小组同学发言却说愚公的精神不值得提倡,他不但笨,简直是犯罪,他砍伐树木,挖掘山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等,对应于这些回答和讨论,作为教师,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文本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重在愚公的精神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
三、巧妙指导学生学法
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很有限。所以,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但这个指导不能过于明显,过于直接,否则,学生会不自觉的成为教师的跟随者,其主体地位会渐渐消失,个性化学习不再可能。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该是隐蔽的、间接的、非命令式的巧妙引导、指导,这样既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又不会动摇学生主体地位。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中,让学生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钻”的妙处,我提了三个问:①这个词描写的对象是什么?②表现了对象的什么特点?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能正确回答,接着让学生自己找文中你认为描写的生动形象的词语,品味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这种训练中潜意识的掌握品味词语的方法。这样的巧妙指导,学生既容易掌握,又因为是经过学生大脑思考后的产物而不容易忘记,在今后的交流学习中就有话可说了。
四、积极参与学生讨论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国外的一些教育家把师生交流分成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效果最差;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效果好于第一种;第三种是师生及生生之间的相互问答,效果优于第二种;第四种是师生共同讨论,效果最好。所以,在课堂上,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应让自己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主动加入到学生中去,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将没有定论的观点拿出来互相切磋,自己困惑的地方也不妨与学生一起研讨。和同学们一起搜集信息,记录随想,交流探讨。把自己的学习感悟,生活经验与学生分享,成为学生具有示范作用的学习伙伴。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有时要装得“糊涂”一点,对于讨论的问题,教师应尽量不表态,尽量不给出肯定性答案,重在让学生讲。同时,参与讨论既要关注个别层次差一点,讨论不够积极的小组,也应关注到全班所有小组。教师也可以轮流成为每个小组的成员。这样做,就能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耐心倾听学生发言
在目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会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和同学们一起听小组代表的汇报,小组成员的发言,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或者朗读等等。教师在倾听这些声音时一定要有耐心,一般不要粗暴地打断学生发言,要知道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分享成果,反省自我,获得信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倾听,把握倾听的重点,要从倾听中去发现学生头脑里到底在想什么?想表达什么?从中我们才能知道学生那些会与不会,才知道该点拨什么,该教什么。同时,对于学生不尽人意的回答,甚至错误的观点,教师也应先悬置自己的判断,不要武断的否定学生的回答,应腾出思维的空间,集中精神,摒弃杂念,怀着中立,超脱的态度和兼收并蓄的愿望倾听。这样,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狭窄,甚至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学生的回答中学到东西,得到感悟。
六、善意评价学生表现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知识的掌握情况,答案或观点的正确与否,教师不可回避地应有一个态度,一个评论,获得老师的肯定或赞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教师作为善意的评价者,可以给予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从而散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及时肯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良好表现。不但应肯定学生的正确答案、观点,还更应对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灵活性、创造性大力褒奖。即使学生的回答、表现不够满意,教师也应在维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善意的提醒或批评。有时即使否定,也应该含蓄、委婉一点,比如教师可以说,“你的回答很大胆,你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对不对呢?值得商榷。”这样就不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就能营造出一个互动学习的愉快氛围,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学生求知、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不是欣赏者,更不是旁观者。应既是编导又是演员,既是教练、裁判也是运动员,既是教师更是学生求知的伙伴。从这些角色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完成自己该完成的活动。就能从根本上营造出平等、和谐的课堂,切实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