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伯格威斯特理论引导高职教师发展研究
2015-02-27吕岩
吕 岩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素质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以伯格威斯特理论引导高职教师发展研究
吕 岩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素质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伯格威斯特理论为高职教师的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引航灯。通过对伯格威斯特理论内涵的认知,提出以伯格威斯特理论促进高职教师发展的有效途经,从而使高职教师树立坚定的教学信念,促进高职教师的全面发展。
伯格威斯特理论;高职教师;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可以说,中国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重要发展阶段,而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日益扩大,生源的日趋增加,对高职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即高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涵盖教师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等。本文旨在以伯格威斯特理论为指导构建高职教师发展的具体举措,促进高职教师的发展,以期激发高职教师的内在和外在发展动力,使高职教师向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伯格威斯特理论的内涵
1975年,伯格威斯特和菲利普斯提出了第一个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型,包含三部分:态度、过程和结构,三者应密切联系在一起,彼此互为依存,不可分开对待,也不可有缺失,而大学教师的发展则在这三个层面上实施。1977年,伯格威斯特在第一个大学教师发展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将“制度环境”融入其中,认为大学教师的发展并不是无序、随性的,而是应处于制度环境之中,一方面对大学教师的发展起到约束与制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为大学教师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促进其持之以恒的发展。
具体来说,伯格威斯特理论是对大学教师发展的一个全局性的概念,不是单纯地涉及教师自身单方面的内在因素,还包含影响教师发展的各方面的外在因素,这些因素彼此融合为一体,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科学、完整、成熟的大学教师发展模型。伯格威斯特理论中构成大学教师发展的态度、过程和结构三部分可以分别对应教师的个人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孤立来看。如果将教师的发展只是定义为教学的发展,而忽视教师个人能力的构建、态度的接受度和组织的支持与约束等,则绝不会取得成功;如果只是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注重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则即使教师在个人方面已做好充足的准备,但受到学院各种规章制度的局限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以失败而告终;若只是注重组织发展,忽视其它因素,结论亦是同理。因此,大学教师的发展应从不同的维度入手,合理协调彼此的关系,并做好相应的规划与指引,切实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
二、基于伯格威斯特理论促进高职教师发展的具体措施
以伯格威斯特理论带动高职教师的发展能够为高职教师指明前行的方向和目标,推动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够使高职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局,增加职业归属感,从而激发教师发展内动力,促进教师个人能力、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高职教师行之有效地驾驭高职教学,提升高职教学的效能;能够在教师个体内在和组织外在驱动力的协同作用下促进和规范高职教师的发展,同时教师的发展又会对学院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反拨效应,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为教师和学院之间搭建起一座合作的桥梁。
(一)从高职教师的个人发展(态度)层面出发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伯格威斯特理论中,教师的个人发展是促进大学教师全面发展的基石,是教师发展中一切项目活动的基础,只有教师自身的提升才能促使教师教学和组织的发展,因此,从主观上自我完善意识的建立到专业知识的自主获取,再到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等等,直到教师成为一位自觉的探索者、研究者,以一种持续的状态不断充实自我。
高职教师的个人发展范围较为宽泛,涵盖的内容自然也很广。除了与自身专业相关知识的涉猎,也应重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时时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动态,与时俱进,不断获取前沿的信息,以便在意识形态上紧随时代的发展,抓住高职教育的发展动态和方向,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敏感性;高职教师也应审时度势,与最新的教学理念接轨,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武装自己,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其它方面的学习,不断推进高职教师的全面提高,如: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通识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职业能力、教师心理调节能力、教师科研能力等等,从而面对新的挑战能够从容自若,坦然面对;高职教师也应树立反思信念和自我监控意识,不断审视自己、审视自身的教学活动、审视教学思维等,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或教学方面的问题,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探究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的方法,完成自我指导与自我调整,从而推动教师个人自我的发展和专业的成长。在此过程中,也要做到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并将此习惯性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理论与见解,不断升华、充实、完善,并随时用文字加以表述,形成论文、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等,以便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高职教师应与时俱进,迎合时代的发展,在当今“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盛行、大势推广的年代,也应始终将“信息化”这一词汇牢记于心,努力学习信息化的理论与知识,研究信息化的手段,探索和发掘信息化的新途径,进而增强自身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推动高职教师的长足发展。
(二)从高职教师的教学发展(过程)层面出发促进教师的发展
由于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具有其独特的特殊性,高职教师应加深对高职教学的理解,加强对高职教学的研究,促进高职教学的发展,从而以此为契机激励高职教师的成长。
高职教师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所教高职学生的学情,切勿实行“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高职教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应打破原有的“静态”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开放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驱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职的学习中;应从“固态”的教学模式中挣脱,运用陌生化理论处理高职教学,从而激活高职教师的教学热情,唤醒教师对所授内容的新鲜感,不再麻木、倦怠地从事高职教学,而是以积极、好奇的态度处之,以焕发高职教学新的活力;应科学考量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在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相契合,打破常规,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于一身,优化高职教学,并不断拓宽教学途径,充分利用现今学生人手一部的手机开展高职“碎片化”教学,其中手机软件中的QQ和微信就成为教学的极佳渠道。高职教师可以利用两个软件一对一交流的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动态、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掌握学情的第一手资料,便于开展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反之,学生也可实现与教师的时时沟通,如有学习方面的疑问能够及时寻求教师得到解答和帮助;高职教师也可通过两个软件的一对多的功能,如:以班级为单位的QQ群或微信群、面向全体所授学生的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运用,适合以班级为单位推送的课前学习任务、课上活动布置、课后作业安排等即可通过班级群进行下达,而为所有教授学生提供的课外学习资料就可通过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进行推送,以高职英语教学为例,教师就可将以下内容推送给学生,如:鼓励别人的英语常用语、助你告别哑巴英语的一些地道口语、耳熟能详的中餐饭菜的英文译名、“清明”英文说法大辨析、水果英语地道用法、对中式英语Say “No”、英语经典心情语录等等,不仅可以从各个角度为学生展示英语的魅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而且能够为高职教学起到良性反拨效应,促进高职教学的多元发展。
(三)从高职教师的组织发展(结构)层面出发促进教师的发展
高职院校组织的发展是把双刃剑,既能对高职教师的发展起到驱动、促进的作用,又能对其形成有效的监管,是促进高职教师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高职院校有效组织环境的构建中应设立促进或考量教师发展的相关措施与举措,可以是组织教师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培训,开拓教师的视野,拓展教师的思维,使教师不再固步自封,积极、自主地进行专业探究与发展;可以倡议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比赛,如:课件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精品开放课程大赛、微课大奖赛、教学技能比赛等等,从中向其他高职院校教师学习优秀的成果,听取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分享优秀教师的经验,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构建院级科研管理办法,加强学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管理,推动学院师资建设,促进学院教师的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激励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将理论与实践高效地相互转换,切实实现高职教师的持续发展;可以结合内需组建教学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教学研讨、科研探索、经验交流等,通过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合作促进成员的共同提高;可以在组织层面基础上搭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共同体需具有规范的制度与政策,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充实的资金支持,保障高职教师在此平台健康、自主、自由地发展;可以建立多元互动型的教师评价机制,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教学相关工作和能力形成科学的评估,判定教师教学活动的现今成效以及未来潜在价值,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起到督促、激励的作用,督促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尽善尽美,另一方面会对教师的教学形成及时、科学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教学的调整与提高。
三、结语
高职教师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努力。而伯格威斯特理论却为高职教师的发展带来了一缕清风,吹散了高职教师前进的阴云,从教师自身的发展到教师教学的发展,再到组织发展,为高职教师构建了一个规范、全面、适应性的发展空间和途径,促动高职教师长久地发展。
[1]William H. Bergquist &Steven R. Phillips. Components of an Effective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75,(2):177-211.
[2]William H. Bergquist &Steven R. Phillips. A Handbook for Faculty Development[C]. Washington, D. C: The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1977.
[3]林杰,李玲.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型[J].现代大学教育,2007,(1):62-66.
[4]高四霞.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5-96.
[5]杨秋娟.新形式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重塑[J].大家 ,2012,(9):228.
[6]赵雪珍,杨潮.完善高校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评价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6):74-75.
Research on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by the Bergquist Theory
LV Yan
(Depart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Liaoning Finance Vocational College, Liaoning, Shenyang 110122)
Bergquist Theory indicates the forward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and it is the pilot lamp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ergquist Theor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o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within the Bergquist Theory. Consequently, it can make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set up firm teaching faith, and then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Bergquist Theory;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development
G715
A
1009-9545(2015)04-0003-03
2015-05-16
吕岩(1980-),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