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电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策略探微

2015-02-27刘少利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

刘少利

(吉林教育杂志社,吉林 长春 130041)

教育电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策略探微

刘少利

(吉林教育杂志社,吉林 长春 130041)

教育电视是教育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主流媒体,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教育电视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寻找出合适的方法,对教育电视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捍卫教育电视在传媒市场中的地位,使其进一步发挥教育功能,更好地服务广大观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教育电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育电视;新媒体环境;生存与发展;策略

教育电视作为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和工具,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电视不但可以应用于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新技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电视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为此,必须提高教育电视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竞争力,使教育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进而促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

一、教育电视的概述

(一)教育电视的含义

教育电视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阐述。例如,从技术层面来说,教育电视泛指拥有教育功能的电视技术和设备。从教育层面来说,教育电视是指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的教育活动。从学科层面来理解,教育电视既是一种电视传媒又是一门学科教育。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将教育电视当作一种传播媒介,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理论、实践,以此到达教育的目的。[2]

(二)教育电视的发展历程

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广播电视是我国教育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986年6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等国务院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利用卫星电视开展教育工作的通知》,教育频道于1986年7月1日试播、10月1日开播。1987年10月1日,国家教委宣布成立中国教育电视台,我国通过卫星电视试播中国教育电视,标志着中国教育电视台正式建立。之后,随着省、市(县)教育电视台的建立,形成了以中国教育电视台为中心,以地方教育电视台为依托的全国教育电视节目传输和接收网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电视台如今已经成为全面、准确宣传党和国家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舆论宣传机构,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二、教育电视的现状

从国家设立教育电视台的初衷,到《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规定:“教育电视台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播放各类教育教学节目,不得播放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电影、电视片。”不难看出,教育电视台只能制作和播放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电视节目。但是,不论是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还是资金来源来说,教育电视与其他综合电视台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面对广大电视观众,都要靠广告创收来解决事业发展。因此,教育电视台普遍感到困惑,并在专业媒体与大众媒体之间不断摇摆。

从发展历史来看,教育电视台目前正面临着几方面的制约。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当年教育经费紧张,各教育电视台的建台资金严重短缺,处于先天营养不良的境地。而电视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无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频道定位不清晰。在栏目设置、节目编排、节目类型上仍有一定欠缺,并且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目。尽管也有一些像《职来职往》《萌娃来了》等一批优秀节目,但受资金等方面的影响,节目量还太少,远远无法与《中国好声音》《奔跑吧 兄弟》等大型节目相抗衡。三是市场意识不强。多数还坚持原有的“制播一体”的制度,无法跟上电视产业化的步伐。四是优秀的专业人才短缺。相当一部分从事教育电视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育电视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

三、推动教育电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策略

2008年,刘延东同志视察中国教育电视台时对教育电视台功能定位做过与时俱进的指引,即“学生的空中课堂,教师的学习园地,群众的精神家园,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阵地”。这是对各级教育电视台功能定位的精确概括,是对教育电视台独特作用的深刻阐述。在如今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教育电视的功能,促进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运营观念和政策

僵化的观念和政策,会束缚人的手脚。教育电视台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灵活的内部政策,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一方面,在节目制作上尝试制播分离,减轻电视台节目制作方面的压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在创收模式上实行多元化,以广告创收为主,以项目拓展为辅。赋予编委会、创收部门更多的权利,鼓励有想法、能干事的人脱颖而出。在这方面,可以实施结果管理,只问结果,不问过程,让从业人员彻底放开手脚。

(二)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

教育电视应该保持原有的教育理念,加大对节目的改进、创新,打造出多样化的教育电视节目,在电视节目中引进新元素,以此提高观众的观看兴趣,满足人们的观看需求。例如,科教频道中的“专家讲坛”类节目,可以加入娱乐节目中的互动环节、游戏环节,并积极倡导现场观众参与互动和游戏。这样一来,教育电视既能做到寓教于乐,又能提高教育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三)提高服务意识和外延

提高服务意识和外延能帮助教育电视形成品牌效应,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为此,教育电视台应该为观众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通过一流的服务,取得观众的信任与认可。例如,加大对招生考试类节目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拓展相关服务项目,形成以招考类节目为核心,以相关服务为纽带的集节目生产、产业创收于一体的灵活的项目机制。这样一来,教育电视就能够满足观众这方面的需求,获得与之相关的良好服务,使教育电视节目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提高教育电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力。

(四)扩大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电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不能改变时代,那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育电视开展远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景。例如,吉林教育电视台目前正在实施的名师在线工程,就是新媒体技术在网络和手机客户端的应用。通过实施名师在线工程,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这项工程已经写入《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之中。

(五)打造专业教育电视队伍

一是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公益活动,通过实践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勇于进取、不畏艰难困苦,更加尽心尽力地投入到工作中。二是制定特殊政策,从外部引进特殊人才。三是制定严格的人才选拔和考核制度,保证有能力、有素养的人才脱颖而出,进而优化教育电视团队的质量和结构。

G206.2

A

1674-8883(2015)21-0080-01

刘少利,教育电视台记者,就职于吉林教育杂志社。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