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的谋略
2015-02-26邢睿
邢睿
10年前,我是一个狂热的登山探险爱好者,从青海到新疆、从昆仑山到天山,我喜欢到雪域冰峰释放年轻的激情,总是对未知的荒野充满无限的遐想。
2005年春节,我在于田县昆仑山火山口的探险考察活动中,拍摄到雪地上一串巨大的动物脚印并在一具岩羊尸骨上找到一枚嵌入头骨的动物犬齿。之后我在乌鲁木齐认识了新疆科学院做雪豹调查研究的马鸣老师,证实它们都是雪豹留下的。这也算是我和雪豹第一次美丽的邂逅吧。马鸣老师送给我一幅拍自托木尔峰的照片,雪豹在日落的余晖中,从垭口上布设的红外相机前轻轻地走过,相机记录下它美丽而神秘的身影,悠然地一回眸让人过目难忘。从此雪豹成为了我心目中的雪山之王,也是从那时起,在马鸣老师的引导鼓励下,我走上了自然的探索之路。
2013年夏天,我和几个鸟友在青海三江源地区追踪拍摄几种珍惜的特有鸟,一天傍晚,我们与三只雪豹在一道峡谷中狭路相逢—一只母豹带着两个孩子下到谷底喝水,我们发现彼此时距离还不足30米。看到我们趴着不动,雪豹似乎并不害怕,竟然还玩耍起来,幼年的雪豹甚至还好奇地朝我们靠近查看,直到20分钟后突降暴雨,雪豹一家才消失在嶙峋的山崖上。这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奇妙经历,当在野外近距离面对那只梦中的大猫时,热血贲张得头皮发麻,心跳加速到甚至不能呼吸。
乌鲁木齐位于东天山主峰博格达峰脚下,作为新疆自治区首府及第一大城市,在天山北麓铺展开来。从市区向南几十公里便可以到达天山的针叶林环境,周边多是3000~4000米的山峰,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经过青海那次与雪豹的亲密接触之后,我忽然产生一个念头:“乌鲁木齐附近会不会就有雪豹呢?”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雪豹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区域,数量又非常稀少,被人类看到的机会很小,很多研究雪豹的专家也从没有在野外见到过雪豹,所以雪豹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我分析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有机会见到雪豹的多是活动于山区的牧民,以前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即使有人看到了,我们也不知道。这两年雪豹在媒体曝光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例如雪豹被困于羊圈、司机用手机拍到了过路的雪豹、摄影爱好者拍到雪豹捕食北山羊的画面,甚至雪豹出现在温室大棚顶上、牧民捡到雪豹幼崽等等。就是得益于人人都可以随手拍照(手机),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进行传播(网络)。第二,猫科动物以夜行性为主,行动又诡秘,专门的调查研究也不够,所以感觉非常罕见。就像有一些夜行性鸟类或者行为非常隐秘的鸟类,我们见不到就会觉得非常稀少,当掌握到观察方法进行深入调查时,才发现其实数量大得惊人。
雪豹在国内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的一些高山区域,从研究资料看,这些区域目前都有雪豹分布,这也和这些区域岩羊、北山羊等雪豹主要食物的分布吻合,再加上近年越来越多的目击事件,是否可以得出一个推论:既然一个物种已经基本占领了它们可以占领的所有适合生存的区域,那么判断它们濒危可能欠妥,反之而言它们还应有较大的种群。这也可以将我的青海雪豹偶遇,重新定义为必然了。三江源地区的岩羊分布数量大得惊人,经常可以见到几百只的大群,雪豹在这一地区的密度也应该是全国之最。
所以,既然乌鲁木齐周边具备雪豹生存的良好条件,那么这里一定有雪豹!
1.三江源地区的岩羊分布数量大得惊人,经常可以见到几百只的大群,以此为食的雪豹在这里的密度也应该是全国之最。2.志愿者在山地中安放红外触发陷阱相机。3.岩石缝中也隐蔽地安放了红外触发陷阱相机。4.马鹿的猎杀现场。5.在三江源出现了好奇的北山羊。6.马鹿的足迹出现在了雪地中,从大小判断,这头马鹿已经成年。
这一年的冬天,我在北京拜访了几个搞猫科动物野外调查和保护的朋友,参加他们的交流分享会,向他们取经学习。2007年至今,他们从几个爱好者自发进行北京周边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开始,逐渐形成有组织有成果的团队,最后成立了正规民间动物保护机构—“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调查范围也扩大到国内多个省区的众多自然保护区或无管理区域,在对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华北豹的野外调查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过了年回到新疆后,我马上着手准备即将开始的野外调查项目—“乌鲁木齐周边野生动物调查”。
首先是组建团队和准备器材—红外触发陷阱相机。我们在荒野新疆志愿者团队中挑选户外经验丰富、有时间和热情的自然爱好者成立了调查小组,集中进行培训和野外实战演练,包括相机布设要领,野外动物痕迹辨别,数据采集和整理规范等,明确了初期调查目标和野外安全纪律。接下来就是划定调查区域,因为多年的户外活动经验积累,我对乌鲁木齐周边区域地理环境可谓非常熟悉,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食物分布特点选择了天山北麓不同海拔的代表性环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岩石、草原环境,海拔2000~2600米的针叶林环境,海拔500~800米的荒漠环境)分别布设陷阱相机。
第一阶段的调查活动,侧重于磨合队伍,积累野外观察经验,掌握相机使用。
每到周末,调查小组都会行动起来,前往不同的调查区域,爬高山、穿林海、走沙漠,仔细寻找动物留下的蛛丝马迹。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体验活动,有点像大侦探破案,虽然看不到动物,但是可以根据线索展开联想,还原案发现场。一旦经过研判确定是动物稳定出没的区域,便布设下陷阱相机,一探究竟。我们在荒漠调查区找到一处犬科动物使用过的洞穴,在针叶林调查区发现有大量食草动物的足迹和粪便,在高山区域发现了被猎食的北山羊尸骨遗骸和大型食肉动物粪便。我们似乎离雪豹不远了。
随着相机数据被陆续取回,谜底一个个被揭晓。
荒漠洞穴附近造访的是狼、赤狐和狗獾。
针叶林里频繁活动的是马鹿、狍子和北山羊。
高山区域除了大量北山羊活动之外,振奋人心的消息终于传来:4月7日,一台相机在夜间拍到了一张浑身斑点、拖着又长又粗尾巴的大型猫科动物,我们真的在乌鲁木齐周边首次记录到了最重要的目标物种—雪豹。
调查小组第一个阶段的成绩单可谓亮丽, 2014年3月~7月期间,设立的三个调查样区及四个测试点共记录到棕熊、雪豹、狼、赤狐、狗獾、白鼬、石貂、北山羊、马鹿、西伯利亚狍、野猪、伊犁鼠兔、草兔、旱獭、大沙鼠等,共计17种哺乳类动物,记录约200次独立事件,记录个体超过100头。真没想到城市的周边就有这么丰富的物种!
第一阶段的调查后,我们初步了解了各个区域内哺乳类动物分布的种类特点,其中乌鲁木齐近郊记录到雪豹的活动是比较超出预期的结果,被确定作为第二阶段深入调查的主要对象。
2014年的冬天临近,新一季的动物调查开始,针对雪豹的深入调查任务明确:了解雪豹的野外生态,包括其种群大小、活动节律、家域范围、猎物构成、个体关系等;了解该区域内雪豹猎物(北山羊、旱獭等)的相对密度和种群分布,了解雪豹所代表的生态体系的质量和特点;了解猞猁、棕熊、狼、赤狐等伴生物种的种群概况及与雪豹的共存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雪豹栖息地的影响情况,例如放牧、盗猎、开发等。
11月的乌鲁木齐迎来了第一场雪,“追兽组”终于又开始行动了。之所以夏季基本停止了乌鲁木齐周边野外调查监测活动,主要是因为随着夏季牧民开始在山区放牧,家畜重新占领了高山草场,食草的野生动物被迫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迁徙,北山羊的生活空间被挤压得非常狭窄,基本与家畜接近甚至重叠,经常可见家羊在谷底和较低的山坡吃草,而北山羊在山坡中上部或陡峭的山脊上觅食,这时候雪豹等食肉动物也随之远去。秋季之后牧民纷纷转场到海拔较低并且温暖的冬牧场,于是动物们重新占领了山林和荒野,这也是我们开始继续野外调查活动的最佳时机。
追兽组首先扩大野外调查范围,根据春季获取的雪豹及其他动物活动信息,圈定出两个不同的生境、各20平方公里的调查样方,分别对雪豹及它的猎物构成、竞争物种进行针对性了解。追兽组队员们在样方区域内进行地毯式搜索,在针叶林区穿行,攀爬所有的峭壁,对动物们留下的足迹、粪便、刨痕、毛发、嗅迹、食物残骸都做了仔细的采样、拍照和分析判断。
关于雪豹,我们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留在悬崖上的两具北山羊残骸,大公羊身体的大部分都被吃掉了,只留下头、四肢和皮毛,在这样的险要之地进行这样的精准杀戮,除了雪豹,我们不疑有他。然而,这一发现也颠覆了此前的判断:我们觉得幼羊可能更容易被雪豹捕捉,然而我们发现丧生的都是成年公羊。会不会是群体里的公羊在面对雪豹袭击的时候,舍命掩护家庭成员撤退,自己却命丧豹口呢?会不会因为这个季节是北山羊交配分群的季节,雄性北山羊在打斗中受伤进而沦为雪豹的食物?这些有关动物行为学的问题既需要大胆的猜想更需要获取证据来解开谜团。
在高山样区的野外观察中还收获了一些重要经验,我们通过找到的雪豹粪便、嗅迹、刨痕等线索勾勒出雪豹的一些行为特点:雪豹喜欢沿着山脊或石壁下走,也经常下到沟谷里,而且喜欢走平坦好走的路径,更喜欢沿着北山羊的兽道打埋伏。它们会在一些标识性地点例如崖壁下、碎石滩留下粪便和刨痕,这些地方应该就是他们的领地边界。
做好了充分准备就可以布设相机了,解密工作正式开始。红外触发陷阱相机是近年国际流行的野生动物调查所使用的装备,它们可以在无人值守的野外长时间工作,一旦有动物进入相机触发区,相机立即启动并拍摄下影像资料。我们是民间组织,没有任何经费支持,所有的调查设备和野外工作都靠追兽组的志愿者们出钱出力、亲力亲为,对于相机的布设也格外谨慎,力争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打击”,所以前期的野外调查至关重要。
第一批布设的相机中有四台是用于明确锁定雪豹的,被我们安放在有雪豹活动迹象的地方。
2014年即将结束,追兽组进行了本年度最后一次野外调查活动。我们对前期野外布设的红外相机进行了数据回收,其中重点锁定雪豹活动区域的四个地点中有三个都记录拍摄到了雪豹的影像。数据显示在11~12月期间的40天内,雪豹共计六次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预定区域,以夜间活动为主,也在清晨和黄昏各被记录到一次。
这是一只成年的雌性雪豹,它频繁在这一区域活动,并对红外相机产生了兴趣,镜头前的雪豹目光淡定而自信,先是好奇地打量和闻嗅,然后蹲下来用后爪在地面上反复刨擦,它在标识领地。它长得非常漂亮,灰黄色点缀深色圈斑和点斑的皮毛颜色更能融入环境,为了适应高山环境,鼻腔进化得扁平宽阔,缩短和粗壮的四肢外加一米长的尾巴,更能适合在陡峭的山崖上自如游走和捕猎。
这只被我们窥探私生活的雌性雪豹与4月份最早发现的雪豹是同一只,可以判断这里应该是属于它的领地,每隔大约一周左右,它总会在这一区域出现,觅食或者巡视。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冰冰”。
雪豹一向独来独往,只有每年1月末至3月中的繁殖季节成年雪豹才会在一起活动。在获取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确定有一次不是“冰冰”出镜,那是一只斑纹颜色较浅的雪豹经过“冰冰”的领地,看来还有其他雪豹在周边区域活动,对于即将进入繁殖季的“冰冰”,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在周边区域增加布设了新的相机,期望获取有关“冰冰”的更多信息。2015年已经到来,“冰冰”会不会找到一个如意郎君,它们会不会为雪豹家族留下接班人,它们的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如何面对种种美妙的或艰难的故事,这一切都会随着我们之后的野外深入调查被一一记录和解答。
自然之美即是生命之美。野生动植物野外调查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户外活动,从产生兴趣开始,进而付诸行动,然后获得认知,最后采取科学的有意义的保护。这些活动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户外理念和环保理念,也正集结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其中。
大型食肉动物(兽纲—食肉目—猫科),是食物链顶端的指示性旗舰物种,被我国列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为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