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的“武场”和“文场”
2015-02-26
李永忠
通过两年的强高压反腐,我们在反腐的“武场”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自中共十八大后,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力度不断加大。
但我们也要留意到,反腐败斗争“前敌总指挥”王岐山在去年11月3日发表文章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这场斗争的主帅习近平更明确表示,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和反腐败两军对垒,呈胶着状态,我们还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而在反腐败“文场”上,国内外一些媒体和网络也出现了不少杂音。诸如反腐倦怠论、反腐无用论等等。这些杂音或因道听途说,或因一知半解,或用心叵测……如任其蔓延,则不利于凝聚民心民力,甚至可能消解反腐“武场”上所取得的成效。
这些杂音的出现,客观上与反腐“武场”上还未能取得压倒性胜利,还存在相当大的腐败呆账和存量有关。从主观来看,一些媒体在关键时刻缺席,于重要问题失声的老常态,难以应对各种杂音的新变化,致使杂音逐渐成为噪音。
如今,强高压的反腐态势让相当多的官员收敛收手了,不敢腐已有明显成效。但是,必须明白,就时间而言,现在不敢≠以后不敢;从空间来讲,高官不敢≠小官不敢;拿载体来说,权力反腐的不敢≠制度反腐的不敢。
我们“武场”上的成效,权力反腐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从路径来看,是治标为主而非治本为主的成效;从战法来看,是强力惩处而非异体监督的成效;从主体来看,多是专门机关孤军作战而非人民群众主力参战的成效。当前赢得的时间,但还没有通过政改特区的先行试点固化为空间。这是杂音出现的客观条件。
因此对于反腐杂音,第一,必须敢于正视其客观原因,通过“深化改革”、“制度治党”来“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第二,必须勇于直面其主观原因,通过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解决“能力不足”的危险,及时回应,以理服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最实际的反腐败斗争在“武场”。我们要用物质的力量,即武器的批判,在“武场”上取得压倒性的胜利,那么这些杂音也就会烟消云散。要想在“武场”上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就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尽快在试点进行权力结构和选人用人体制改革,并将所取得的经验复制拷贝到更多的省市,从而不仅赢得时间,而且赢得空间。
当然,我们也不能轻视“文场”作战,两个战场的胜利都十分重要。毕竟一些杂音可能会消解反腐斗志和信心,延缓反腐败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时间。当前“武场”上的仗打得不错,“文场”上的仗打得却不够理想。这与我们对“文场”的注意力不够、能力不足、本领不高、因势利导不够有关系。
我的结论是,杂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视杂音如临大敌的思维定式。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互联网开了,什么样的声都有!“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王岐山将坏话当好话听的胸襟,正是反腐败有力量的表现!▲
(作者是制度反腐专家、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