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新里程
2015-02-26青王泽宇共青团海南大学委员会海南海口5708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8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海口5708
陈 青王泽宇.曦(共青团海南大学委员会,海南 海口. 5708;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8;海南大学 海洋学院,海南 海口. 5708)
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新里程
陈 青1王泽宇2.曦3
(1共青团海南大学委员会,海南 海口. 570228;2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3海南大学 海洋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社团文化建设被高度重视。作为高校学子的第二课堂,学生社团逐渐替代传统班级聚拢学生、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素质等功能。发展迅速的新媒体为高校社团工作者带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在信息化时代下,高校社团活动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密切联系学生社团,充分把握文化大局,利用微信、微博、手机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文化传播及学生社团工作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社团文化;新媒体;应用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新式传媒迅速兴起,朝气蓬勃的学生群体对陌生事物的未知憧憬、对新生科技的渴望了解和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推动高校主动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量有限、传播速度慢、辐射范围窄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1]
一、高校社团活动中新媒体发展新趋势
(一)凭借锐意创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由于志趣爱好、政治见解存在差异,高校师生自发形成大大小小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社团。最早的学生社团出现于18世纪美国,称为“社”或“俱乐部”。哈佛大学一共有学生社团600多个,其中创建了网站的有546个,302个得到了学校官方认可,哈佛大学平均近30名学生就有一个社团。高校社团成员的思想主张和价值认同存在差异化,而高校社团无疑成为这种差异化思想价值传播的主要载体。
因时制宜,团中央曾提出要“大力推动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体现在社团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社团文化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要加强对大学生组织特别是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2]高校社团工作者从线上转为线下,通过平台信息的广泛传达吸引学子参与到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中,凭借丰富的社团活动资源和方便快捷的新媒体传播,形成双向互动,凭借参与活动师生的意见和心声延伸活动本身。
(二)通过整合资源密切联系全校师生
传统媒体中,身处其中的师生的个性需求、个人见解、自身言论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宣泄渠道。校园新旧媒体资源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优势,是优化校园媒体的资源配置、提高媒体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3]
社团文化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找到一席之地,学生社团的官方微信、微博平台,成为校园内社团活动积极开展、社团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的重要渠道,这种现象与高校学子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学子希望多渠道、全方面、深层次的了解社会对人才方面的需求,而社会上的企业因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入到高校中挖掘高素质的青年学子。这一双向需求形成交流推动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三)根据无障沟通提升服务青年能力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可以集中收集广大学子的真实需求和心声,以平台栏目形式与学生产生互动,新媒体平台栏目覆盖“图书查询”、“校园时事”、“社团资讯”、“二手交换”、“自习室查询”等重要内容,几乎覆盖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全方面。以网络查询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便利,减少不必要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
新媒体时代的形势下,教师通过微信平台了解最新社团项目,倾听社团意见心声,重视会员现实需求,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开展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学生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校的最新资讯、时事热点和方针政策,做社团活动的参与者、方针政策的践行者。
通过新媒体这一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交流程度高的媒介,高校学子可以充分追求内心所思所想。准确来说,雏形期的新媒体推动着高校学子和现实资源实现合理、高效的沟通,而随着沟通的深入,大量的信息交流推动新媒体的茁壮成长。
(四)依靠缩短环节主动化解校园危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成为社会人才培养、人才输出的中心地段,不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不可避免的,高校社团文化受外部环境影响不断加深。社团成员站在时代的前沿,敏锐的意识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应对传媒的鉴赏观念和辨别能力,直接或间接的用新媒体手段参与到志愿服务、文娱体育、创新创业等社团活动中。新媒体与高校学生的联系日益密切,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行为、生活方式的重要参照,在大学社团工作建设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介入,加强了网络舆情监督和疏导,对网络上的社会事件和杂乱信息进行信息处理和细节分析,在此基础上收集和了解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实现平台在事件发生和风波停止整个过程中的事态追踪、风险控制和舆情把握,大力加强“主流价值观”批判错误舆论的力量。
二、高校社团文化中新媒体建设新常态
海南大学根据新媒体发展的现状和规律,整体筹划步骤、精心规划细节、全面落实行动,积极组织新媒体运营团队、勇于创新新媒体运营方式,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资源推动校园新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以微信、微博为平台推广社团文化,将新媒体趋势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采用实证研究思路和政策,密切联系全校社团负责人、社团会员、社团联合会主席团成员共150余人,同时与110名社团负责人发放问卷问答,得出相关结论:第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社团活动前期宣传、内部建设、活动推广等环节中具有线下工作难以替代的作用。第二,社团不同成员对新媒体传播校园文化的认识存在差异,社团负责人对新媒体的认识较为全面。第三,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社团文化传播中有着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其中对学术科技类的社团影响较大、文娱体育类的影响较小。第四,学生受众对于不同种类社团的微信、微博关注度不同,文娱体育类社团和社会实践类的微信、微博平台的关注度对比最为明显。
(一)扩展传播渠道,推广社团活动
新媒体时代之前,大学社团活动宣传一般都是以展板、手绘、海报、宣传单页为主要形式,这样的宣传模式在增加物力消耗的同时影响到社团活动的整体质量。高校社团活动的范围有限,如何将活动前期推广和后期宣传达到全校乃至社会范围内,需要用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传播威力逐渐打破校园社团、学院、班级之间的交流限制。高校师生超越空间的距离,推动校园文化思想的交锋与碰撞。同时,新媒体打破现实的身份局限,推动学生真实而直接的表达自己对活动的看法与和意见,进行真正意义的人文思想交流,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使高校社团活动的文化标准和业务水平得以兼顾。
(二)搭建沟通桥梁,充分加强互动
高校社团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这种互动除了在现实活动中通过彼此之间交流、沟通、合作、互助而产生,更多的是依靠新媒体这一重要形式。
高校社团活动在线下需要通过一个具体时间和空间来举办,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速,高校学子往往没有时间参与到线下的社团活动中,社团活动产生的思想碰撞和人文气息,可以通过新媒体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传达,对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和个人空间了解活动的最新进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将活动本身的意义延伸。
(三)传播价值观念,丰富学生思维
大学里开展的志愿服务、文娱体育、创业实践等社团工作是遵循高校学子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并传递着饱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大学社团文化建设始终坚守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以此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大学生。
在高校的社团文化活动体系中,新媒体平台的加入,社团文化传播渠道由单向输送扩展为双向交流,学生在校园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中,能够在活动中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思想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塑造个人正确的价值体系。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交往搭建良好平台。
三、新媒体为高校社团文化带来新挑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时间、空间发生巨大变化,高校社团传统建设方式、宣传手段逐渐失效。学生社团、班级、团学组织,都可以依托新媒体这一公共平台,以丰富的活动内容对高校社团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微信、微博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日常的人际交往空间,再加上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分众特性,使大学生总能在网络空间找到志同道合的虚拟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归属需求,有利于学子的成长和心灵成熟。问题在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情感双方通过系列合作、买卖、友谊等形式达到交流双方心灵上的深入沟通,这是符合人类内心情感和交往逻辑的。而通过新媒体平台产生的交流缺乏现实互动的环节,始终是单纯且不稳定的,难以代替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
信息传播途径的丰富性及受众群体的广泛性都在加大相关部门追查不良信息源头的难度,接收方很难分辨发送者是身边朋友还是陌生人,增大接收者对信息真实性的鉴别难度,给有关部门的网络监管、研判及预警处置增加难度,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4]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社团管理新举措
如何全面提升高校学子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掌握,将信息含量大、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新媒体做到为高校所用,为推广社团文化所用,需要新媒体媒介素养的全面介入。
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媒介素养逐渐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探索运用手机校园网、手机电视校园网等新的方式营造校园文化,使校园网成为了解学生情况和建议的有效渠道,及时占领校园新媒体阵地,避免把大学生推向社会接受复杂的社会网络的消极影响。[5]
信息化时代下媒介素养的形成,要落实到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
(一)高校部门主动开启新媒体知识课程
高校通过课程设计改革,将新媒体知识和技术融入通识教育,有利于推动高校开展社团活动和政治教育工作。对新媒体理念的认知以及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成为当今时代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为正处于思想萌芽期的青年学子提供一个新媒体媒介素养良好的课程进行学生个人新媒体思维的构建和完善。
媒介素养课程可以打破班级教学的模式,相反的以社团、兴趣团体、自发报名团体为主要单位,以微信、微博、移动终端等为传播媒介开设网络课程向全校师生传播媒介素养课程知识,引导校园里的“低头客”从社团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转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二)舆论监管深度介入新媒体传播渠道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社会效应大、监管舆论难等特点,政府和高校充分落实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传授媒介知识时,要着眼于启发大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有关媒介信息内容的问题。面对校园信息化复杂局面,政府和高校宣传部门应主动介入,发现和扫除校园文化传播中虚假、煽动性强的信息内容。并主动说明问题,介绍开展“扫毒”工作的重要性和目标性,帮助高校学子形成媒介批判意识。
舆论监管单位必须认清新形势下监管舆论的复杂性、监管行动的目的性、采取措施的多样性等诸多特点,勇敢抢占新媒体舆论监督制高点。
(三)学生主动刷新对媒介素养的认知
媒介素养作为一种能力,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属于个人基本素质的范畴。[6]媒介素养教育,要求学生树立敏锐的新媒体内容认知和分析能力。面对新媒体日益显现出的巨大威力和无所不能的渗透力,大学生不能“低水平地被影响和满足”。主动刷新素养认知的良性结果在于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校园时事和社会热点时,不会陷入极端的相信或者否定,相反,主动与周围朋友和同学探讨信息内容的发生、经过,提高自己对事件的认识程度。
青年学子在新媒体时代趋势下要更加注重互动,避免被简单说教与灌输。主动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理性思考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
本文在具体事例分析、社团活动调查、相关论文研究的基础上获取总体思路,形成全方面、多层次的新媒体研究思路考证,涵盖新媒体现实优势、当前现状、激烈挑战和覆盖步骤。因为当前新媒体分析文章不全面、个人研究思维和视野较为单一等问题,本文在新媒体于社团活动中的优势凝练、新媒体在社团活动中的抽样调查等方面需要完善。总而言之,新媒体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发展下人际交往指尖化的趋势,在当代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爆炸的严峻形势下,新媒体打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隔阂,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切入点,同时以点带面,加强校园文化交流体系建设和完善,推动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2006-05-31.
[2]曹凤才,田维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
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2008(06):14-16.
[3]宫宇.关于高校校园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2(08):51-52.
[4]张爱华,王振刚,宋雪峰.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44-46.
[5]张爱华,王振刚.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挑战[N].天津日报,2010.
[6]匡文波.新媒体是主流媒体吗?——基于手机媒体的定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
中图分类号:GG220066..22.....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22775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