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2015-02-26杨玲
杨玲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广州从化 510925)
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杨玲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广州从化 510925)
大学语文是我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职业性等特征,是落实人文教育最合适的载体,对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观察,深入到大学语文具体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从激发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来研究大学语文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 学习兴趣 激发 策略
大学语文是我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职业性等特征,是落实人文教育最合适的载体,对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虽然在理论上,任何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都不会否认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要将这种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却并非易事,在现实中,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定位模糊不清、教材建设质量悬殊、师资构成参差不齐、学习主体过于功利等多重困境。国内已有部分学者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材陈旧、师资构成、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大多数学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中小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关注高校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观察,深入到大学语文具体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从激发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来研究大学语文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
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一、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给予高校学生的是人文素养的滋补与熏陶,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较功利的学习主体则对大学语文抱有消极态度,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逃课现象严重。为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很多高校把大学语文课上点名作为平时考勤成绩,尽管如此,笔者通过多次课堂观察发现,几乎每次课堂考勤亦然会有少部分学生无故缺席,更有甚者,在第一时间内得知课堂考勤具体时间点的信息后,急忙赶来应付教师的课上点名。同时,这种上课考勤的办法在控制学生到课数量上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却无法保证到课学生的听课质量,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人在曹营心在汉,处于游离状态,为了点名而来上课;部分学生桌面上放着大学语文课本,课桌里却放着英语单词、或者专业课习题、或者看小说、或者发信息、或者玩手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上课状态积极与否严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激情,在此种现状下,大学语文教师的上课激情会被消磨殆尽,师生双方在这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均会感到不适。
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层面影响因素
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性很强,大学生有个人价值观,对事物有个人的独特看法、认识和判断力,它受社会环境影响,且相对稳定。但现实环境却并不尽如人意:社会功利思想比较严重,缺少良性的人文价值影响,导致学习主体过于功利,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并不能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大学语文态度消极。
(二)教师层面影响因素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除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材、师资目标等宏观方面原因之外,大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上,教师的“教”来分析原因。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多是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多半陈旧,因此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大部分教师仍按照自己曾经的受教育模式给学生上课。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大部分时间、精力花费在大学语文课程知识内容准备上,缺少对课堂教学基本构成的深入思考,而在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教学手段,灵活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关注也不足。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大学语文教师用心备学生,紧抓学生兴趣点。
大学生的价值观虽受社会影响,但其学习兴趣也带很强的主观性,大学语文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这一点,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特征,精心备课上课,精心备学生,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共鸣,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找资料、宣讲、并解决好讲与做二者的关系。例如,讲《关雎》时,除了文学知识之外,可以抓住大家对爱情关注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学生带进文学家对爱情的理解里。
(二)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厌烦之前停止学习。
钱穆大师曾经说过:人文学科它的根本的价值在于让人成为君子,让人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它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学问。大学语文教师讲什么?大学语文教师怎么讲?怎样才能讲明白事情,使学生听明白,受感染,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使人记住?让学生成长成谦谦君子,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师们苦苦思索的一个话题。德国人洪堡说:“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要讲思想、方法、观点、思路。有些学者认为:讲自己怎么认识的。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讲对材料的理解,在讲对材料的理解过程中,会隐含着教育者个体的认识、思想、方法、观点、思路等,但一定要在学生厌烦之前停止学习。例如,讲到小说部分,教材上的小说学生可能已经读过,失去了新鲜感,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讲创作,故事本身具有非凡的魔力,在你讲创作的过程中,文学知识已经在不知觉中,带给了学生。
(三)面向学生,将思想知识精华传给学生。
PPT不是讲稿,不是为了提示演讲者,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思想知识精华放到肚子里慢慢向外吐。面向听众,教师的脸才是讲课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过分依赖PPT,看着屏幕念,人格魅力和演讲精华全部丢失了。同时因为PPT的使用,学生的信息量大大增加的同时,课上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如果看着屏幕念PPT,省了时间干什么呢?因此教师应该面向学生,将思想知识精华传给学生。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徐中玉,奇森华.大学语文[M].华东师范大学,2009,(6)
[3]王新.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4]张海燕.母语危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