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的新常态

2015-02-26赵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良性心理健康心理

赵茜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如何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的新常态

赵茜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全面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目标为出发点,寻求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新常态的合理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现实表现有效途径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作为高智商、高知识水平、高自尊的青年群体,有着比同龄其他群体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同时也承担更重的社会责任,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大学时期是高校大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最为丰富和敏感的时期,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因而,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妥善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能更有力的完善大学生自身人格,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助于大学生均衡、健康、全面发展,能更有效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提升,能更直接的提高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升级,能更积极的推进高校全面、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表现

简单地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和实现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我国高校蓬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从宏观看,发展不平衡,处在一个普及后的平台期,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定格在狭义的范围内,未能将两极化功能当做系统工程为维护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偏差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整体性健康,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具针对性和社会教育性。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定格在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中,过高的关注心理产生问题的学生,未能全面、理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一流的大学,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为丰富完整,把心理健康从精神、心理的健康扩展到身体健康、生活态健康以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健康。由此,理念上的差异使得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的目标也有所偏差,仅仅只是针对性解决实质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高的关注学生“适应”的问题,注重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缺乏对学生“积极”心态等方面的引导。

2.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主客体参与度不对称

目前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中心等基本的咨询机构,并且配备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来运营,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出高度关注、高度重视的态度,但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客体的学生却不完全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的寻求帮助和解决,出现了主客体双方参与度的不对称,老师具备了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但是需要解决问题的客体却因为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个人自尊心等原因而不愿意面对心理问题,不愿意寻求解决。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备不足

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专业化教师的数量与整个学校的学生的配比还比较低,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仅仅是经过短期培训或者由辅导员兼任,心理咨询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不高。同时,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拿来主义”现象比较普遍,过分依赖国外研究最常用的心理健康测验量表,例如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等,其他还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本土化专门有针对性的量表匮乏,因为在总结检测的数据时也会有所偏差,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时也会有失偏颇。

三、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新常态化的有效途径

姚本先认为目前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与积极性的价值取向、多样性与综合性的服务范围、专业化与标准化的队伍建设、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实施途径等特征。这也提示我们在构建预防体系、拓宽实施途径等方面可以借鉴美国成熟而有效的做法,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性发展的新常态化。

1.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应组织校内外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有针对性的结合本校特点制定心理测量量表,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普测,建立心理档案,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有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关注困难群体,协助学生克服在校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对于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预防,这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体系首要任务和治本之策。同时,为保证预防体系能持续发力,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导制度,是指由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士组成督导小组,定期在高校现场督导,组织专业研讨。督导的目的是确保心理咨询人员道德操守的纯洁性,维持其高水准的专业化行为;同时也能不断促进咨询师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这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体系治本之策。

2.努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应合理的向两极延伸,开展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心理治疗,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成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仅做到预防与治疗,更应注重提升与发展的目标。首先,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覆盖面,除开设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以外,还应该开设有利于学生自我心理发展、增加学生对人类心理变化发展特点的科学认识的心理学课程,如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成功学、潜能开发、演讲与口才、交往技巧、大学生婚恋关系发展等与学生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的课程,这是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性发展的新常态化重要手段。

3.合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对专业教育载体、学生非正式组织载体、集体生活载体、校园生态环境载体及管理载体的开发利用不够,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联系不紧,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无法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受到很大影响,应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自助团体的扶持力度,如英国牛津大学“朋辈辅导计划”和美国高校“中间联系人”项目都是成功推进学生自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注重人性化教育和管理,通过学生自助团体及时了解困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给予真诚关怀,维护学生的心理权益。

[1]石国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出版

[2]雷巧华.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纺织教育,2010年2月

[3]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4]雷巧华.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纺织教育,2010年2月

[5]张雪萍、向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5期

猜你喜欢

良性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心理感受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