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015-02-26李林
李林
(江苏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育才小学 江苏滨海 224500)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李林
(江苏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育才小学 江苏滨海 2245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阅读课上学生概括不了中心,作文时写不具体。最主要又是"言之无物",即"无物可言"。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观察获得客世界的第一手材料,生动的直觉通过大脑的功能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去观察,就会发现丰富多彩的材料,作文就有东西可写了,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懂得,文章中的描写,凭空杜撰是写不好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作者在观察和写作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还要学习作者认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引导他们多观察,善于观察,对提高作文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阅读 培养 认识世界 观察 材料储备 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阅读课上学生概括不了中心,作文时写不具体。最主要又是“言之无物”,即“无物可言”。要解决“物”的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观察,让学生把握所描写对象的特征,使之有内容可写。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观察获得客观世界的第一手材料,生动的直觉通过大脑的功能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纪小,缺乏经验,头脑里积累的材料不多,印象也很肤浅,所以引导他们多观察,善于观察,对提高作文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是一定就写得具体呢?不一定。这是因为:第一,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培养和训练。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不同。第二,从观察到作文,是学生将观察得到的材料,在头脑里进行加工、整理、取舍,考虑如何立意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第三,学生通过观察,虽然头脑里积累了不少素材,但是如果语言材料储备不多,缺乏多彩的词汇,也无从表现生动的形象,写出来的文章依然是不具体的。这就要把观察和学习结合在一起,通过观察促进作文。
那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有物可言,写得具体呢?下面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我觉得首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去观察,就会发现丰富多彩的材料,作文就有东西可写了,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他们的生活中里,快乐的游戏,有趣的活动,熟悉的小伙伴,以及周围发生的一切事,都可以成为观察和描写的对象。只要善于引导,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记得有一天上午,天气骤变,眼看一场大雨就要到来。学生几乎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吸引了,眼睛都朝窗外望。我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场大雨前后的天气变化的过程。大雨下起来了,我让学生自由讨论,于是同学们便吱吱喳喳地说起来,有的同学还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天气变化的过程。通过这样即兴观察,有意引导,使同学们感到,只要认真观察,就可以搜集到丰富的作文材料,因此同学们对观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以后,学生的观察兴趣越来越浓。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他们能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真真切切地写出来,涉猎到的作文材料也丰富了,内容也广泛了。
二、观察力的培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由于学生在感知上的表面性、片面性,知觉不精细,注意不稳定,只能对某些色彩鲜艳、音响突出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只能对于和旧经验发生联系的新事物易于激起兴趣,观察后往往对整个事物只能有粗略的印象。对于比较复杂的观察对象,也不善于抓住重点,有条不紊地进行观察,而是东看西瞄,目不暇接,所得印象甚浅。因此,我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我首先教给学生观察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使他们在观察中有所依循,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我把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和语言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指导学生写一篇《秋天的校园》,我先带领同学们在校园内转一圈,一边观赏,一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边观赏、边想、边说。然后,把他们集中起来,召开现场讨论会,老师问,学生答,学生也可相互问答,同学们争先恐后,十分热烈。有不懂的地方,大家带着问题再仔细观察。这样的讨论会,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效果很好。从而,学生的观察力也大大提高了。
三、培养观察力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指导学生观察,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静态到动态,并逐步提高要求,以培养他们认真、细致地观察的能力和习惯。在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作者通过观察记叙下来的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如《荷花》、《火烧云》、《我家的猫》、《鸟的天堂》、《索溪峪的“野”》等等文章。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唤起生活的图景,了解作者是如何细致地观察而又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懂得,文章中的描写,凭空杜撰是写不好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作者在观察和写作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还要学习作者认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
在教材里常附有许多优美的图画,我都认真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方式之一。彩色插图,颜色鲜艳,能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指导观察图画时,先提出明确的要求,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边看边想。由观察画面到理解语言文字,这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反过来,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画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应当成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结果。著名的作文教学专家张光璎很早就指出:作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观念的问题,观念的问题就是意识到作文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厌倦作文、丢失自我、编造作文积以成习,教师们困惑于斯、无奈于斯,探本究源,是教师们在“目的颤抖”(心理学所说的专注事物的表象,欲达不成。),习惯的培养是根本的!从作文习惯着手作文教学是新时期的教学概念(“非智力因素更重要”的科学论断之一),更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统筹分析,作文习惯包括十种:博览群书的习惯,观察体验笔录生活的习惯,日记练笔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联想想象的习惯,口头作文的习惯,想好再写的习惯,快速行文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评判作品的习惯。培养这些习惯需要教师有热情、有恒心、有策略。学生形成作文习惯,便形成语文生活习惯,大语文教育观强调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也便实现。
总之,要写好作文,观察是基础和前提。因此,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这样,学生作文的内容就不会空洞无物了,丰富的内容加上多彩的词汇,就会把文章写得既具体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