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之"知人论世"
2015-02-26祖琴
祖琴
(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之"知人论世"
祖琴
(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新课程背景下虽然提综合性、活动性语文课堂,但在开拓创新的同时,一些好的传统方式比如"知人论世"我们也没必要一概弃置一旁,这样也更益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提高其教学设计能力。
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知人论世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谈到炼成一堂好课的五大要件之一就是教师要有正确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这也是一位教师设计好一堂课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笔者也发现一些教师特别是刚工作几年的年轻教师尤其缺乏必要的解读文本能力,这里我们就从“知人论世”一个侧面站在教师的角度简单谈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策略。
一、“知人论世”的理论渊源
《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
事实上直到今天,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的方式方法。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的产物。近些年来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诸多语文教育大家、研究者、学者,众多语文名师名家提倡告别传统的内容分析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学生易于接受参与的“活动型”课堂,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笔者认为,在开拓创新的同时,一些好的传统方式比如“知人论世”我们也没必要一概弃置一旁,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也可适当使用,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无需教师教师讲解太多,也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
“知人论世”既然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或鉴赏方法,那么对于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教师就可运用这种基本策略来解读作者及创作背景了。鲁迅先生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教师课前“知人论世”,譬如查阅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等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文本,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设计。
2.1 古诗教学。以唐代大诗人杜甫为例。杜甫读书和漫游时期,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杜甫写了《壮游》;困居长安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
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别”。西南飘泊时期,《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这些诗被选为初高中语文教材的有蜀相、登岳阳楼、兵车行、旅夜书怀、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春望、江南逢李龟年、下面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选择杜甫的一首《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溪花一带的春光而作。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教师在讲解这些诗时如果能融入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诗中蕴含的感情。
2.2 词的教学
宋以词著称。女词人李清照的创作也是如此。李清照平生词作的风格,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线。回顾李清照的一生,前期生活舒适,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闲适之情、爱恋之情,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词作以朴实无华,清丽灵秀的词句,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描绘出了她活泼的少女情怀,以欢乐为基调.
如早年写的《如梦令》一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这首词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部分;李清照晚期词的内容多以凄怆深沉,苍凉悲楚的风格写离别之情、相思之情、怀旧之情,以愁苦为基调。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中选编的《声声慢》是其晚期的代表作,它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进发出的国愁家恨.因此,作为教师,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及生活经历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3 小说教学 鲁迅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如《社戏》《少年闰土》等。而
《药》则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
2.4 现代诗歌教学
《月之故乡》
彭邦桢,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彭邦桢,祖籍湖北黄陂,1919年中秋节生于湖北汉口,幼时曾读三字经、私塾、唐诗、等。1937年抗战爆发,流亡恩施;1939年考取黄埔军校,以诗闻名,享有“黄埔文豪”之称。1940年黄埔军校十六期三总队步科毕业,分发重庆出任少尉排长,并开始接受新文学洗礼,改写白话新诗。曾一度入缅甸作战,1949年赴台,任军中电台台长,1975年旅美,2003年逝世于美国。这首诗作于1977年的平安夜,当时诗人经过纽约长岛的一个湖边,看到明月高悬,湖面波光荡漾,他忆及自己28年来的浮萍游离,有家难归,故土难回,不禁悲从中来,遂就着这当空的皓月一气呵成了此诗。这首简短的小诗语言平实,该怎样设计呢?安徽名师陈金龙执教此课时正是以作者一生的行踪为线索,教学课件显示作者从家乡汉口、恩施、广州、重庆、缅甸、台湾、美国纽约,在老师介绍作者行踪及写作背景的引领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锻炼,思想感情也逐渐升华。课堂上有些学生受到作者思乡之情的感染,感动得声泪俱下。试想如果没有教师对作者游离家乡、客居海外经历的深情讲述,学生只停留在文字的解读上,那么,孩子们如何能获得感情的熏陶呢?
2.5 剧本、说明文文体教学
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半截蜡烛》时,课前先播放了一段二战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录像,让学生了解一下教材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还有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7课《斑羚飞渡》这类的说明文文体,为了
三、“知人论世”时要合理取舍
最后,教师在查阅作者及创作背景资料时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舍弃,而不是全部都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如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郭学萍老师解读文本辛弃疾的词作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时查阅了很多资料:观看了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讲解的“金戈铁马辛弃疾”(共八集),了解了辛弃疾的整个人生经历;买了《稼轩词编年笺注》,把他一生创作的629首词和他的人生经历对比着认真阅读,力求从文字中了解这位“词坛飞将军”。但是最后郭老师还是根据教学需要,站在编者的角度,通篇考虑单元教学主题而舍弃了带领学生感悟辛弃疾的作品特色和体会其爱国情怀,选取了以“简淡”为线发掘词的韵味、趣味和真味,给五年级的孩子轻松愉悦之感受。
[1]钱梦龙河南省教育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上的讲话
[2]陈金龙2014年春杭州浙派名师教学观摩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