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
2015-02-26冉倩
冉 倩
(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台录制中心新闻直播科)
网络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
冉 倩
(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台录制中心新闻直播科)
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改善,人们开始期望更多精神上的满足,电视和广播仍然是其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21世纪初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媒体开始迅速占据媒体市场。然而,广播电视仍旧受到我国大众的喜爱,仍是媒体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其庞大的受众群体依旧需要受到重视。现代人们丰富的文化选择让广播电视更加需要在自身的节目内容和录制质量上进行突破和提升。我国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以其所独有的优势让传统电视广播媒体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本文就该项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巨大优势为切入点,就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以后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良好的助力。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网络科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给推动着新世纪的生产力发展,该类科技的高度普及标志着我国正逐步走向数字信息化时代。广播电视节目在通过对该项技术的应用之后,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传统的广播电视制作和转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转变,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可选择性,也让居民在收看(听)的时间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在节目的服务、频谱利用率以及画面效果上也能给予用户更优质地呈现。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不仅满足了对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需求,更让噪声、闪屏等不良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让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也让广播电视的节目得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民可以利用各类终端来实现对广播电视的收听和收看,逐渐改进了传统广播电视的制约,给我国人民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精神文化空间。
1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
首先,网络数字化技术得以应用于广播电视节目中,不仅让资源的共享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使信息的交换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当网络连接以后,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资源的获取与配置,提高资源整合效率,然后有效地减少制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网络将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供用户选择播放。
其次,网络数字化技术应用可以让广播电视节目的远程编辑变得更加方便和迅速。通过网络来进行信号传输的便捷性和稳定性都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工作人员利用网络进行所需的下载,然后编辑,并在编辑完成后传输到制作中心。然而,当前的远程编辑技术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其使用效率还不够高,但随着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最终会实现对远程编辑技术的高效运用。除此之外,在进行数据的处理与传输时,还可以提升对外界干扰的有效抵抗,从而使信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得以提高。
最后,网络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节目之后,使广播电视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就能进行数据的实时处理,可以是节目的质量得以及时改进和优化,并且也能对节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2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1发展历程
在我国的早期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图像产生、传输以及接受都是通过时间轴取样的模式来实现信号的模拟,并利用幅度调制的机制来实现信号的输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制作组织往往出于保障节目信号传输的目标而信号划分为奇和偶两个场。然而,在该种模式条件下,电视的信号传输过程往往出现诸如色度畸变、噪声积累等各类干扰因素,对整个节目的音频与图像造成负面影响。然而,在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之后,通过对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技术水平提升,以数字体制的信号突破了传统的技术限制,提高信号的抗干扰性,极大地提升现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各方面的水平,标志着网络数字时代正式到来。
2.2发展现状
从某个特定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广播电视事业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电视极大地抢占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来看,通过该行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业内违规行为进行限制,在互联网络的促进下,我国也逐渐构建起电视台一体化的网络系统,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进入了新的发展层次。除此之外,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层面来看,在21世纪初,我国部分地区就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传输,并在2005年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数字信号进行全面普及。在经过4年多的努力之后,我国各省市已经基本实现了高清普通数字电视与数字电视。然而,2014年已经有不少运营商开始推广4K高清的网络视频,而这项技术也逐步成为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关键技术。
3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技术分析
3.1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利用数字技术对电视信号进行模拟,需要经过3个流程,依次为取样、编码和量化。根据对奈奎斯特定理的理解,其中阐述了信息取样和还原的技术,尤其强调了从信号取样中恢复原信号的过程,但取样信号的频率需要2倍以上的带宽才能得以实现;然而,PAL制电视的信号要求则是副载波4倍,然后再进行数字化的频率取样。因此,为了保障整个过程的信息免于干扰,就必须将所取频率的样品和副载波之间进行有效连锁,以便在免除图像复原过程中出现的噪声。同样,在进行提取样本的过程中,被模拟的电视信号会被转换为处于时间轴之上的离散型脉冲信号。然而,因为时间轴上的脉冲型信号幅度已经被模拟了,当进行数码的幅度值表示时,需要先进行离散型处理,然后再根据其级别进行幅度值划分,并在之后进行舍零取整,完成整个量化过程。随后,频率经过转换,形成数字编码脉冲,这便是编码,接下来通过二进制来进行量化取样值。
3.2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在电视节目的传输过程中,图像与音频的效果是同时传输的。因此,音频信号的传输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得以实现。与图像信号的传输转换过程相比,由于音频信号与图像信号在频率取样的规则存在不少差别,导致音频信号的带宽和图像信号的传输规则存在很大不同。除此之外,由于电视节目的伴音在运用视频单通道传输时,主要是通过时分复用模式来实现的,因此在对音频信号的频率进行选择性取样参数时,尤其需要分析该信号和图像信号在场频、扫描行频在取样频率中的关联。若两者选取了同频率的取样,就会造成因基带过宽而造成频谱重叠,也会因此出现基带中的频率与取样频率的交错现象,而这种交错现象也会让还原的声音变得更加动听。
3.3信号传输
在信号进行传输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工序,才能让用户通过相应的设备接收正确的信号,最终实现节目的收看。
3.3.1码率的复用
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考虑,其一是传输速率,其二是传输容量。常用做法是信号复接。将部分的低速信号进行高速化的复接,以此来提升传输的速率和容量。以英、美、法等为首的发达国家大多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数字速率系统。
3.3.2QAM调制
因为数字信号具有丰富的调制模式,我国现阶段的数字化广播电视之主要运用MQAM的调制模式。在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的领域中,模拟信号在处理之后可以在微波和光缆等设备之间进行传输。
3.3.3机顶盒有线电视机
机顶盒主要是用来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信号进行接收,其运行原理大致上与数字卫星接收装置是相似的,主要不同时两者所依赖的信号介质不同。但是,数字化的机顶盒在功能上更加强大,对于广播的支持格式要更加丰富,而且能够实现多媒体的交互式功能,其中包括电子节目指南、数字电视广播接受等。
3.4网络广播技术的实现
要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化,首先,需要依照互联网的特点来构建一个网络服务器,并建立相应的网页服务界面,然后在相应的网页上构建相应的功能性链接,依照相应的客户需求进行节目的点播;其次,服务器要根据相应的点播来放送节目,并依照相应的用户端展示播放给用户。而网页的浏览者只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在计算机的网页上进行相应的操作,以及通过客户端服务软件的应用,便可以随时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网络平台的服务器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同时,节目制作组也可以通过服务器上的客户端进行相关节目的监控、实时制作以及上传。在上传完成之后,客户端软件便可以根据已经上传的文件向服务器发出请求,然后在服务器响应之后再向客户端传输相应的广播电视内容,最终完成播放。然而,网络节目平台的建立主要是依据以下工序来进行:(1)节目所需的音频和视频原件需要进行审核、甄选以及确认,然后再根据相应的内容进行上传和带宽确定;(2)编写节目播放所需的网页或者客户端软件;(3)建立一个独立的广播服务器;(4)在网页或者客户端上建立相应的节目点播链接。在完成以上步骤后,就可以成功建立一个广播站点。
4 结语
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二次发展,不仅让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得以扩展,实现了对自身传统模式的突破,也为我国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创造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更为我国媒体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技术贡献。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中国广播电视节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想要在未来的媒体行业中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就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优势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做好广播电视系统和网络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工作,营造全方位、多层次和全天候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好地为我国社会服务,将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带入新的篇章。
[1]王文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3).
[2]胡建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分析及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5(13).
[3]王春光.探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8).
[4]庭卫红.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分析[J].新闻窗,2014(3).
[5]关健,张前超.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初探[J].西部广播电视,2013(17).
[6]郭云鹏.试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
[7]黄海洋.试析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3(6).
[8]闫其政.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