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欢乐喜剧人》看我国小品艺术的嬗变
2015-02-26赵娟
赵 娟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从《欢乐喜剧人》看我国小品艺术的嬗变
赵 娟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欢乐喜剧人》是东方卫视于2015年度推出的全国首档明星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该节目以综艺的形式推出,主要以小品表演为主,另结合相声、曲艺、幽默表演、杂耍等节目样式进行喜剧才艺比拼。在综艺娱乐节目盛行浪潮之下,《欢乐喜剧人》以喜剧谋求差异化定位,凸显电视栏目创新发展,广受好评。其中,小品表演更是结合当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将以文本分析方法,结合小品发展历程,对比分析小品艺术的新变化。
欢乐喜剧人;小品;电视化
小品最初是指戏剧表演训练的小段,经过演变逐步成为一门集表演、相声、音乐、舞蹈等诸多艺术交织的艺术形式。电视媒体发展以后,小品也从传统的舞台迁移到了电视银幕。1983年,由陈佩斯和朱时茂主演的《吃面》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成熟意义上的电视小品,自此开启了小品和电视的结合。在结合发展过程中,小品艺术不断吸收电视艺术特点,进而使传统的小品艺术呈现出新的变化。下文以《欢乐喜剧人》为例,细数当下电视小品的嬗变。
1 舞台由“春晚”走向“综艺”
小品艺术能够从最初表演练习作品最终成为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艺术样式,这与“春晚”对小品的推动密不可分。春晚作为全球收视率最高的一档电视节目,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造星”机制,小品也借着春晚这一大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得以普及。如早在1983年,岳红等艺术家表演的《卖花生米的小姑娘》就与电视结缘,但真正让这部作品红遍大江南北的是在1985年该作品被搬上春晚舞台之后。1983年,《虎妞、阿Q逛厂甸》结合当下时代及社会气息对经典文学人物进行建构的小品出现在春晚时,引起了极大反响。紧随其后,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也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作品的影响之大令其创作者始料不及。也正是因此,黄宏曾如此表示:小品是从电视媒体,更确切地说是从“春晚”获得生存空间并“火”起来的。
当然,“春晚”的意义绝非一场节庆晚会,因其承担着特殊的文化、社会功能,春晚成为中国电视文艺最特殊的构成部分。“春晚被定义为关乎民心和社会稳定的第一炮,因此小品以欢乐、祥和为主,转变成以教化喜剧为主”,春晚这一强调宣传价值的特殊性也影响到小品偏向舆论教化功能的创作,如1991年的小品作品《警察与小偷》;2001年的《卖拐》等作品寓教于乐,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之余对社会道德进行反思,体现出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价值。
和春晚不同,综艺娱乐节目的舞台有着相对的开放性,不仅具有春晚综艺的优势,更能借助游戏、竞技等非文艺的内容使舞台更加丰富。《欢乐喜剧人》中的小品创作正是因为有了相比春晚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才得以真正释放出小品喜剧的本体价值,而非附加的宣传价值。另外,和春晚单纯的文艺内容呈现不同,《欢乐喜剧人》的舞台充满了竞争的“硝烟”,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要极力营造欢乐的气氛,情绪上的巨大反差也使受众在欢笑背后体会喜剧人的艰辛,喜剧艺术的可贵。
2 充分运用电视艺术手段
小品和电视结缘虽久,但真正的融合是近些年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以及小品创作人员对电视视听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才出现的。早期小品创作场景受制于舞台以及时间限制,主要以象征型布景为主,对电视语言中的光线、声音运用几乎为零。而《欢乐喜剧人》一改小品往日局面,无论从表演效果上亦或叙事创意上都充分利用电视的画面及声音语言,让小品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比如,《欢乐喜剧人》首期郝建的作品《踩雷奇遇记》,除了以精细、复杂的实景道具营造场景真实以外,也充分运用了演播厅的电子屏来营造空间的真实感;舞台灯光的运用也对故事发生的时间进行交代、对悲剧性结尾给以暗示;音乐的运用在渲染作品大气磅礴的同时又充满了悲情。除了运用电视艺术的视听语言丰富视听感受以外,该作品对电视艺术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其叙事对电视手段的充分运用上,比如,作品以人物主要矛盾围绕“踩雷”展开,音效的运用就极其生动鲜明地揭示了“踩雷”瞬间,大兵开枪射击、尾声轰炸机的叫嚣包括开场密林的自然环境音效都与故事的发生推进密切相关;画面上,该作品灾难性的结尾包括作品呈现出了历史真实感都是通过大屏幕得以叙事的完成。真正发挥出以电视综艺节目播出为平台的小品的视听优势。
3 题材由“来源于现实”走向“经典影视作品”解构
早期小品创作“捕捉自一个富有包蕴的生活瞬间”,通过真实的生活瞬间选取使小品与现实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作品《超生游击队》紧贴现实,对社会热点话题及时关注,因对社会特定阶段的特定人群自嘲式喜感体现,使它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小品史上甚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符号。从而使小品创作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使小品在及其富有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凸显了极强的教育和宣传色彩。
《欢乐喜剧人》中的小品取材上更趋向于对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影视作品进行解构再现,进而呈现出电影《大话西游》般的观赏快感和价值传达。比如小沈阳团队作品《甄嬛后传》、《新上海滩》;贾玲《倩女幽魂》《喜剧啊,喜剧》等,均以经典影视作品为蓝本进行颠覆性再创作,尽“娱乐之极”。
4 增加专家点评,完善评价机制
2008年,全国政协委员黄宏谈及小品的生命力说“小品马上要完蛋!”主要原因是小品创作未形成体系,小品的创作队伍、表演队伍、理论队伍都没有形成,出现已经没有人愿意来写、来演小品的局面。其中,特别谈到小品评价机制的致命缺陷就是“群众一边倒,专家缺位”。相比于电影及电视剧等以叙事为主的影视作品来说,影视剧无论从理论还是剧评影评上都有尚成规模的建设,但借助春晚发展起来的电视小品,其评价从一开始就只有群众参与,专家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三两个演员,寥寥数分钟,演出得是否精彩,居然成了衡量当年春节联欢晚会是否受欢迎的重要评价指标”,如此评价机制无论是对电视小品还是电视艺术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大众的审美层次可能导致小品艺术性的削弱,使小品沦为纯粹的嬉闹和低俗。
《欢乐喜剧人》除了以500位现场观众大众评委投票决定名次之外,节目中也通过访谈的方式加入了专家点评,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品评价体系中专家缺席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坚持小品追求艺术导向。
5 打破地域局限,融入港台喜剧
小品创作本身非常注重对语言的运用,而对方言、俗语的运用对小品特色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大多数小品都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很多笑料、包袱也以地域文化作为根基,由此也形成了南方小品和北方小品的区分。而《欢乐戏剧人》突破了小品中原有的南、北方派系格局,邀请香港著名笑星吴君如参赛,给小品表现带来了“异域风采”,使小品得以多样化呈现。随着内陆与港台交流的加强,各有千秋的小品艺术也定然会取长补短,走向共生共荣。
不能否认,《欢乐喜剧人》这档节目中存在着作品题材脱离现实、缺乏讽刺力度、创意差异不明显及泛娱乐化等问题,但借助这个舞台,小品艺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体现出“更现代”“更电视”的追求。借助该节目,也让我们看到小品艺术发展的新的契机。因此,对出现的问题理应更宽容,对小品的发展应更具信心。
[1]曾繁旭.中国小品20年[J].南方人物周刊,2005(3).
[2]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4-186.
本文为伊犁师范学院2013年一般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YSY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