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手法
2015-02-26赵欣
赵 欣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
当今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手法
赵 欣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
电视专题片发展到今天,最明显的变化是对受众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我国对电视专题片的研究和制作一直显示着时代的要求,从开始的新闻政论片和形象塑造片逐渐发展成了包含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成熟节目类型。近年来,电视专题片越来越呈现出情节化、人物化、故事化的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在编导在策划电视节目时,更加注重情感的刻画,在叙事时主要依靠情节来推动同时又兼顾了纪实性。
电影化故事;规律;节奏;信息密集
随着审美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电视专题片发展迅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飞跃式的进步。专题片与纯新闻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专题片对时效性的要求要低于新闻,更多的是追求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我国的专题片在早期带有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烙印,这些片子往往很小众,观看者往往可能只是社会上的一个精英群体。再好的片子对社会的影响也并不大。而专题片想要发展一定是要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喜欢并观看。那么符合更多受众的审美,就是电视专题片发展所不能忽视的了。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专题片的可看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呈现出大型专题、系列分集的制作模式,出现了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获奖作品,如《北方的纳努克》、《大国崛起》到最近的《舌尖上的中国》等等,可以说这些专题片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都有质的飞跃,在社会影响力上也越来越大。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当今电视专题片在制作手法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拍摄制作方式。
第一,专题片的内容具有更加明确的电影化故事。好的专题片往往是一个好故事,尤其是“现在进行时”的故事。这是撑起专题片的“脊梁”,也是决定观众是否“买单”的最重要环节。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在第一集播出以后,就有人评价它是中国好故事。它讲的并不仅仅是美食,而是背后的文化,是社会变迁,是每个中国人家庭中的酸甜苦辣。可以说每一道美食在舌尖中就是一个故事,它在讲故事时通常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一个个劳动者的生活场景浓缩成一个个小片段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产生共鸣,让观众被片子牢牢吸引。例如在《自然的馈赠》这一集中讲述藏民采集松茸,在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这一段即是故事又是生活,还有特殊的地域文化,看完让人回味无穷。但是故事不能只是平淡的讲述。潘知常在策划《南京零距离》时候曾经说过“讲故事的时候我们不要简单的把这个故事说出来,而是要倒过来看,要看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东西是什么,而且有哪些最吸引人的东西,我们把最吸引人的东西先策划出来,然后再去讲”。这个可能就是我们在制作专题节目时候讲好故事的一个重要方法。
第二,讲故事要符合规律。美国学者道尔夫齐尔曼经过严格的分析和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兴奋转移理论”,核心内容就是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在一定的时间内就需要一个兴奋点,而在观看作品时候的心里兴奋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在这一点上把握得最成熟的应该是商业电影,通常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一般分成10个部分,每两到三个部分就要出现一个小高潮或者新的兴奋点,刺激观众能够继续观看下去,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要有一个高潮,最后在结束时候达到顶峰。对于电视专题片来说和电影还有很大不同,但是在制作编辑趋势上也有了规律化的趋势,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近两年央视制作的优秀电视专题节目中,都有着时间上的段落痕迹,例如《大国崛起》和《公司的力量》中,每8分钟左右一个故事就有着很明显的制作规律。
第三,在电视专题片中,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通常我们在说作品节奏的时候,大部分都会用剪辑率来做参考。剪辑率就是镜头转换的频率,它是由那些占有一定长度、一定放映时间的镜头序列中所包容的镜头的数目来计算的。在最早的专题片中,长镜头是经常出现的,剪辑率普遍很低,通常50分钟的时长,镜头数量都不到800。但到拍摄《舌尖的中国》时候,50分钟的时长,镜头数量都在1500个以上,平均一个镜头不到2秒,也就是说单独在剪辑率上看节奏要比以前作品快了一倍。但是剪辑率只是一个参考,而不是节目的必要指标,也不是说快切就比长镜头好,还是要根据节目自身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境来决定镜头数量的多少。
第四,作品中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密集。近年来专题片中所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满。在结构上看,不同于与原来的缓慢式波浪节奏,而是锯齿型结构,高潮低谷高潮再低谷,并没有缓慢的推进过程。在内容上看,节目涵盖的信息面也越来越多,如详实的背景资料、一个事件背后的故事、更深层次的就是事件背后文化上的冲突或共鸣,而这一点也符合大众对信息渴求度的日益增加,太表面化或者过于肤浅的评论和分析是无法吸引当今的电视观众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电视专题片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和手段并不是专题片成功的关键。最重要还是在认真的在现实生活中撷取真实的事,再在事件中捕捉生动的情节,表现感人细节,这些才是一个好的专题片成功的核心。故事的真实性远远要高于制作方式和叙事手法,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1]〔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屏剧作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赵欣(1984.10—),男,汉族,职称:三级编导,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