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策略研究

2015-02-26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1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传统媒体公民

支 慧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新媒体视阈下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策略研究

支 慧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新媒体及相关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给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对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影响,力求找到建设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实践路径。

新媒体;公民道德素质;实践路径

伴随着社会改革的脚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公民道德建设领域不断演进发展,全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极大地丰富了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目标与内涵。从长期实践来看,培养公民道德素质、引导公民自觉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不仅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且需要动员和协调全社会的力量。作为公众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客观有效地传播信息,科学合理地引导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对推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意义重大。

1 新媒体的发展及优势

“新媒体”一词于1967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随着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等的发展和更新,从最初的把电子录像单纯称之为“新媒体”,到如今发展为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新型媒介的集合。新媒体的传播主要借助于网络数据信息,它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看到信息或对信息做出反馈。可见,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更多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公众接受信息更加畅通、即时;第二,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成为能够迅速形成舆论的信息交流平台;第三,新媒体改变了以往单纯文本、图片信息的枯燥形式,它可以通过集成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保存、传递信息;第四,新媒体模糊了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边界,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带给每个新媒体传播者高度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它的目标即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这无疑赋予了新媒体比以往任何传统媒体更加开放、平等、互动的空间和平台。

2 新媒体给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带来诸多挑战

近年来,新媒体相关技术和媒介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的公众信息传播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加快了我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丰富了公众参与信息传播的途径。新媒体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等种种特点,无疑为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2.1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观多元化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互联网的信息繁杂多样,既有正面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息,也有负面的、低俗的甚至是反动的垃圾信息。人们在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和左右。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更加多样化,信息有时也会“穿上虚假的外衣”,那些似是而非的论断、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观点、指鹿为马式的混淆,是对公众的理性甄别和判断能力的考验,而这种甄别、判断、接收、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无疑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当下不少公民最欠缺的素养。因而,在多元价值观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便产生了诸如对自由的误读,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引发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由恶意炒作和网络暴力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等现象。

2.2新媒体环境下的公民道德素质教育

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快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使公民道德教育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媒体技术的主客体平等性、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主体、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带来了极大挑战。首先,从教育主体的转变来看。网络信息化加速激发了公民的参与意识,由于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公开性等特点,使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享有较为平等的知情权、话语权。就传播学概念而言,传播客体和主体的界限逐渐模糊。通过新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消除了专家与公众之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落差,意味着以往作为传播客体的公众如今掌握了更多信息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及渠道取得信息、表达意见;其次,从教育方式的转变来看。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交互性的平台,使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从传统的单向过程逐渐向互动交流的方式转变,公众不仅能够选择信息资源的类型、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媒介,还能够在交互平台上发表言论和观点。然而,在网络环境尚不清明、媒体监管乏力的背景下,公众获取信息的自主性显然会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3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公信力下滑

传媒公信力是衡量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旦媒体丧失了公信力,信息的真实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媒体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道德导向功能。当前,传媒公信力的缺失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领域均有体现。传统媒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社会经济、政治倾向影响较多,对一些关乎国计民生、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往往流于形式,这种表面化、形式化、肤浅的新闻报道越来越不能满足受众需要。这直接导致了受众对传统媒体的质疑。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呈现丰富多元化,信息传播范围广,加之信息的传播不受空间限制,使信息传播权力发生分散和下移,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尤其是在移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介进行发言和转发,任何一条未经证实的信息都有可能以裂变式的传播形式扩散开来,导致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上,进一步加剧了公信力缺失的局面。在传媒公信力下滑、公民网络话语权的道德约束机制欠缺的情况下,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

3 新媒体时代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实践路径

面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当前媒体传播格局变化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地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全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参与,公民表达意愿的不断强化等,这些都为新媒体条件下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

3.1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充分发挥媒体的德育功能

新媒体具备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快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及互动性,它可以根据传播效果的需要,采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使传播走向多媒体化,使信息内容本身更具吸引力。同时,新媒体用户借助论坛、微信、微博、Facebook等信息交互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向信息传播者回馈资讯,这样自己既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主动传播者,极大地吸引着公众的参与。近年来,新媒体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传统媒体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公民高尚道德品质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媒体只有寻求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路径,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对公众思想、意识、行为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实效性。

3.2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设置议题,加强舆论引导

如今媒体介质多样化、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要求新媒体必须有效进行议题设置,把体现社会主流思想的信息呈现到公众面前,引导公众关注积极正面的社会热点和事件,把公民道德教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构建良性互动的社会舆论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公众甄别和筛选信息的网络素养。潜移默化地引导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3.3构建完善的舆论监管机制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正处于转型社会的中国公民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因而,减少虚假不实信息、消极价值观等对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微时代”下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根据新媒体自身特点设置内在监管机制,考虑到不同类型公民的诉求,构建理性平等的表达渠道,“导”“堵”结合,既满足用户言论自由,又要避免不良信息的扩散,确保正常的网络秩序。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根据所掌握舆情的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进行预测和规避。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倾听民众诉求,汇集民智,形成与新媒体平等独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防止其一味追逐商业利益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除此之外,应该不断完善网络道德的立法体系,制定相关的网络道德管理细则,规范互联网发展的各项法规制度,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

3.4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

在我国由于新媒体的起步和发展较为迟缓,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措施尚不够完善。随着我国新媒体用户发展趋势呈现年轻化特点,在具体做法上,应将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并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鼓励并呼吁社会力量支持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加速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体系的完善。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6:12.

[2]白敏.网络新媒体条件下公众信息传播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迟浩.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道德的困境与出路探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17.

[4]刘昕昉.全民议题设置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邹国振.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与应对[J].学术论坛,2012(1):223-226.

本文是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A630036)。

支慧(1987-),女,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传统媒体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十二公民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