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声读书成为常态
2015-02-26湖北省仙桃市第四实验小学周芹
□湖北省仙桃市第四实验小学 周芹
让大声读书成为常态
□湖北省仙桃市第四实验小学 周芹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没有领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及方法,由此无法领略课文的意蕴。文章认为,应以“读给家长听——读给同伴听——读给同学听——朗读中欣赏”为步骤让孩子掌握“阅读”的真正要义,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课文。
大声读书 回归课堂 流利 语速
读书读书,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读。而纵观当今的课堂,不是读得泛滥,就是根本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说泛滥,是因为老师虽然知道读的重要性,但没目的地读,没针对性地读,没趣味地读,没挑战性地读,学生即使读得再多,也只是“泛泛而读”,没用一点心思。这样的读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对“读”产生厌倦,再也提不起一丝兴趣。
我和许多老师聊过学生“读”的问题,大家都有一个感受:现在的孩子们不会读书。点起来,没几个读书读得流利的:回读、指读、唱读、添字、减字、读破句的现象比比皆是,更遑论读得有感情。归根到底,还是学生越来越不爱读书了,大多手上拿着书,在老师目光的逼压下,有气无力地读着,瞅着老师一个不注意,就玩去了。这种捉迷藏似的读书,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都出现过。中国文字的美妙动听,课文内容的意蕴深远,学生自然体会不到。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大声读书,让眼、耳、手、口、脑等各种记忆器官得以综合运用,还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长期坚持兴味盎然地大声读书,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会渐渐丰厚。大声朗读课文,更是语感形成的必经之路——朗读时,发音清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节奏分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大大增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文字的品味能力,更有可能根据文字产生想象,在脑中形成画面,这就是真正做到“口到心到”了。
怎样让“读”真正回归课堂?我觉得在归咎学生前,每个老师都应该反省自己,思考学生不会读书的现状,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喜欢读书,爱上读书。
一是让学生读给家长听,这是课堂读好书的基础。教育不应该完全是学校的事,社会、家长都应负起一定的责任。所幸现在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这一点,在开展家校联合。我个人觉得,应让家长参与进来,听听孩子读书,进行评价,教师必须提醒家长以鼓励为主。
教师可在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读给家长听,并提出具体要求,做到五个“不”: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破句。这是对孩子们最低的要求。孩子们第一遍读课文,肯定是结结巴巴的,但在父母面前,他(她)们胆子大些;如果父母表扬得当,孩子的劲头更足。
还有,有些读书能力差的孩子,在家有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毕竟在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指导每个孩子读,长此以往,就会无形中忽视某些孩子,一些读书能力差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差。如果在家,有家长辅导,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孩子能在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慢慢地喜欢上读书。当然,有些家长找借口,说自己不会指导,那就买磁带,让孩子照着读,家长只需对照五个“不”最后检查孩子读的情况就行了。
二是让孩子读给同伴(桌)听,这是课堂对在家读书的检测。教师不可能听每个孩子读,这时就要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全班孩子分成几个读书小组,选出组长。为了不走过场,教师要逐个小组巡视,组长根据小组人数做好分派工作,做好记录;小组内推荐出读书读得特别好的孩子,张贴在表扬栏中。孩子们读给同伴听,如果得到了他们的赞扬,或自己觉得比别人读得好,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那些读书未达要求的孩子,老师也可知道。这样,既检测了读书的情况,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听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是让孩子读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在读通句子、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文学习。老师指名读时,可根据自己的观察,选出一名读书中等水平的孩子——为什么要选读书水平中等的孩子呢?因为可根据统计学中的“中位数”原理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读书问题,进行指导纠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也很重要,如朗读时的节奏、停顿,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及逻辑停顿处、情感停顿点等。但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这样做,教师可灵活安排,恰当地选择训练时机。
接着,读出文章的情感。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麻雀》一文便是对老麻雀的赞美,赞美它面对危险时,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救护孩子的伟大母爱。读书之前,老师或学生提出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如《麻雀》一课,可这样问: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谁能按照课后第二题把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是把握课文内容的意读。这一单元要求初步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边听边思考,可参照课后的习题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这一问题可放在在家读或小组读中。
指名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入到“情读”的过程。情读也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还以《麻雀》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中的情感。教师问:“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老麻雀?”让学生去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或者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汇报的时候,读出所找的句子。这时,教师一般都会问:“你为什么这样读?”或者“你没有读出麻雀的勇敢?”等,引导学生再读,读进老麻雀的心中。再引导学生多种方式地读,或想象读,或指名读,或配乐读,或齐读等。这需要教师本身就要有把握教材、读透课文的能力。
四是让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读书。这时,可能是作者的文字美感动了你,或者是作者独特的写作思路启发了你,又或者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令你难忘,你细细地品味着读。教师要给时间让学生回味总结,甚至消化。我认为最后的读书很重要,这不仅是对课文的总结回顾,更是情感回归后的冷静思考,这一步很有必要。
有一年,我赴省里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整整一节课,于永正老师都在指导学生读书,孩子们从结结巴巴地读到流利地读,从胆怯地读到自信大胆地读,从干巴巴地读到情感四溢地读。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花哨的噱头,只有扎扎实实地读书,只有快快乐乐地读书。其实学生把一篇课文读得有声有色了,何愁学生理解不了课文?何愁学生吸收不了优美的语言文字?何愁学生形成不了语感?
当大声读书成为课堂常态时,朗朗读书声将成为校园最美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