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平台走向大未来——高校校园电视的生存之道
2015-02-26王贤修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王贤修(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从“微”平台走向大未来——高校校园电视的生存之道
王贤修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摘 要:新媒体不断涌现,迅速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校园媒体也受到了新媒体的挤压。校园电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适应“微”时代的要求,将受众面向变得更微观,将展示平台更新,将信息变得更有用才是校园电视的发展之道,从“微”平台走出大未来。
关键词:新媒体;自媒体;校园电视;受众
最近几年,数字化、信息化浪潮涌动,信息传播技术加速发展,“新媒体”“自媒体”“微媒体”等新概念频出,新的传播理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变。如何调整自身传播方式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已成为各类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
电视媒体,以声像并茂的特点,形象、生动、迅速、及时地提供新闻信息而兴起,又因为它在传播中对于受众的素质要求较低,赢得了巨大的市场,在媒体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些年,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生活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的强势崛起给了电视行业巨大的冲击,但电视仍具有高覆盖率,其巨大的影响力仍不可小觑。
1 墨守成规,高校电视现状堪忧
高校电视也曾兴起一时,无论是在辅助教育教学,还是在进行舆论引导、思政宣传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新世纪初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添加了助力。但在最近几年,网络等新媒体迅猛崛起,高校电视逐渐式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1.1高校电视的传播内容不能适应目标受众的要求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十分重视个体价值体现,个体诉求强烈,自我表达愿望高涨。社会上的快餐文化、娱乐消费观念对大学校园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不断消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之下,高校电视仍按照旧套路进行宣传报道,报道内容以学校的会议为主,新闻主角基本都是学校的领导层,这样一来,校园电视逐渐远离目标受众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
1.2技术落后和人员缺乏造成高校电视发展乏力
目前,声像技术的数字化趋势已成必然,摄像设备更新换代明显加快,而高校电视受经费限制,更新较慢。同时,在电视接收的终端,数字电视机顶盒一机一盒的终端方案让电视很难进入学生宿舍,直接限制了高校电视的受众面向。而且,受事业单位用人政策的限制,一般学历人员无法补充,高学历人才又不愿俯就,这导致校园媒体发展的根本——高校电视从业人员也在持续减少,已有人员忙于应付日常工作,知识更新和理念进步也就成为难题。软硬件两翼受损,校园电视媒体又如何能够持续发展?
1.3新媒体的出现继续压缩高校电视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新媒体带来新的传播模式,微媒体、自媒体的概念不断出现,只要有一部电脑甚至一部手机在手,独立的个体就可以成为一个集信息的制造者、销售者、接收者于一身的微型传播系统,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概念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以往传统媒体因信息稀缺而具有的信息传播主导权已经被媒体的数字化无情消解,信息卖方市场也被数字代码构筑的信息网络所颠覆。在这种大背景下,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DV设备的出现,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让摄像、图像处理等技术门槛极大降低,这导致了电视影像大幅贬值,对受众的影响力自然也就不断下降。这样,刚刚尝试逐渐转向网络化的高校电视,又受到了新媒体的巨大冲击。
2 见异思“变”,高校电视发展之道
虽然包括高校电视在内的电视媒体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并不是说他们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事实上,只要能努力适应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和特点,不断契合受众的需要,高校电视还是可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在高校校园媒体中占得一席之地。
2.1节目制作微型化,更贴近微信、微博等工具的传播要求
当代社会中更多采用电子媒介进行交流,改变了我们思考方式,也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变化,个体有了多重身份,呈现不稳定化、碎片化等特征。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高校电视不应盲目悲观,更不应固步自封,而是要积极变通,适应新的传播要求。
具体来说,高校电视在节目制作时要充分考虑新媒体传播特点,以短、快、小为主要突破口。所谓“短”,就是节目时长短,所制作节目尽量缩短时长,以免造成受众接收疲劳感;所谓“快”,就是要随时制作随时传播,破除以往固定时间集中播放的习惯,改为随时随新传播;所谓“小”,就是做成的视频占用空间小,耗费用户流量小,用户用新媒体观看视频,流量与费用直接相关,而且视频太大,观看起来也不流畅。
此外,还要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对电视节目进行包装,以扩大影响。在消费文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往往先浏览标题,感到有兴趣了,才会点击进入、阅读。校园电视要给各个视频制作生动形象、充满接近性和趣味性的标题和内容简介,以刺激学生的“拇指神经”。
2.2根据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特
点,利用人际关系圈扩大影响
校园内部传播,说到底还是组织内部的传播,校园内部的信息传播,主要还是通过人际传播进行。2012年,笔者在山东理工大学校园内采用集中发放和分散访问的方式,做了《关于大学生对校园媒体态度的调查问卷》。其中,在“您通常从哪些渠道获取校园新闻?”一项中,292份有效问卷有47%的同学选择主要通过博客、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网络来获取校园信息。可见,信息时代的大学校园中,信息尤其是校园信息的传递,有很大的比例还是通过人际传播来进行的,只不过新型的数字化、网络化交流代替了传统的口耳传播。
校园电视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微博账号,甚至开发app手机应用,再利用各学生组织和个体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转载和传播,充分扩大自己的影响。
2.3内容为王,以传播“有用信息”为追求;转换角色,变主动视角为被动视角
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传递信息。各级大众媒介在传播世界信息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校园媒体肯定无法与之匹敌,但校园媒体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根植于校园这块土壤,能够与受众建立起直接联系。校园电视必须要立足这一点,建立自身媒体形象,加强与受众的现实联系。具体来说,就要是传播“有用”信息,服务校园师生。
要传播“有用”信息,就必须转换传播角色,变主动视角为被动视角。以往的传播中,校园电视往往是以主动语态进行传播,新闻中多用“我们应该”“我们要”这种腔调,新闻内容多是“领导重视”“书记讲话”“校长检查”等。这种报道方式,很容易让受众敬而远之,即使事件本身与受众切身利益有关,宣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们在做校园电视时,必须将视角转换到受众这边,多用被动语态来进行传播,也就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媒体的生存依赖于受众市场的支持。高校电视虽有自身独特性,可以在短期内依靠学校经费支持而存在,但是要在未来的大环境中求得发展,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受众。要得受众的支持,就要在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上适应受众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校园电视立足于“新”,从“微”处入手,既可以适应新一代大学生的媒体使用习惯,又可以规避自身人员和技术上的劣势,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微型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然不成问题。电视媒体的传播内容形象生动,是文字、图片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在通信4G时代到来之后,视频传播所受限制变小,扩大影响的时机已经来到。高校电视媒体也要抓住这一机会,由“微”至著,将小平台做大,更好地发挥高校电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响园.当前我国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困局与对策分析——以浙江省地方电视台为例[J].新闻大学,2013,(5).
[2]邹振东.领导如何表达重视[N].南方周末,2015-01-08(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