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拉动+评价驱动,积极推进学校课改实验

2015-02-26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马海青

新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课题校园实验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马海青

项目拉动+评价驱动,积极推进学校课改实验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马海青

课改实验要在课程视野下来立足校本,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在开展学校课改实验的基础上,从课程建设、行动研究、实验动力三方面总结了一些做法。

课程建设 行动研究 项目拉动 评价驱动

2001年秋,随着苏州大市被列为课改实验区,我们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十一五”以来,学校在总结第一阶段课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素质教育核心理念,坚持以课程视野来统筹、规划学校的课程建设,以项目为载体整体推进学校的课改实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课程视野,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1.学科课程突出基础学力的培养。我们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设置基础性课程,高质量、高水平开齐开足各类课程,通过级部调研制度、教学六认真展评制等形式认真贯彻课程标准,完善各科教学常规,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和优化,落实区教育局提出的“三抓三清”、“四精四必”工作要求,着力构建“轻负高效”课堂,切切实实地把“三、五、一”规定落到实处。

2.德育课程塑造健全人格。我们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制定了“有宽度”的德育目标体系,积极探讨课程德育。近年来,我们成功举办了区、市级的“课程德育观摩研讨活动”;我们还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组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经历道德体验和道德内化,进而实现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索与有效管理。我们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组织人员编写了校本教材《荷韵》;还组织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选活动,并汇编成册,择优推荐参加区、市、省级的案例评比。《走近汽车》、《走近茶文化》等优秀案例在省、市级的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我们还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的观摩活动,以此来推动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切实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来。

4.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个性。学校坚持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奠定国际人才基础”为办学目标,全方位勾画学校的校本课程。以灵活的、富有弹性的校本课程来契合学生的需要,拓展学生的个性,以“中华经典诵读”、双语教育实验及“武术形意拳进校园”特色体育项目为主要平台,努力追求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日常工作的有机渗透。本着“我参与,我努力,我快乐”的活动宗旨,学校组建的“小荷艺术团”、“武术队”、“小记者站”,开设的书画、舞蹈、合唱、摄影、陶艺、文学、鼓号等兴趣小组,正实现着从“大锅饭”向“自助餐”的转变。

5.隐性课程“潜心会文”。本着“教育是唤醒、激励和鼓舞”的原则,多年来我们一直精心打造着融书香校园、双语校园、数字校园、活动乐园于一体的生态校园,对校园的一处一景、一墙一廊都进行了系统的建构与开发,力求做到生态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希望”主题雕塑、“托起明天的太阳”主题浮雕、廉洁长廊、科技画廊、双语乐园、绘画墙、生物万象廊及各楼层的名言警句,无不启迪着在校师生“潜心会文”,由此催生的校园艺术节、体育节、阅读节、双语节等系列化的学校传统活动,使校园成为了师生展示才华,彰显个性的大舞台。

二、项目拉动,推进课改实验的行动研究

1.科研——点上深化,面上拓展。深化一个“点”,就是对学校承担的“九五”、“十五”及“十一五”电教主课题作深入地滚动研究,开展好国家级“十二五电教”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凸显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色。拓展一个“面”,就是密切联系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这样一个热点,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科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整合,构建一个适合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发展的操作体系。我们在市教科院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生本教学形态下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一学校主课题。学校教科室根据各学科中心组建设的需要和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发动申报各二级子课题及微型课题,并择优推荐申报为市、区级的立项课题,形成1项国家级主课题,2项省级课题,15项市级规划课题及22项区级课题联动的网络,为实现“课题研究向关注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回归创造了外部条件。目前,上述课题均按照上级网络化管理要求进入结题阶段。

2.教研——理论导航,聚焦课堂。教研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教育教学的品质,在于在行动研究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因此,我们一直坚持把学校教学研究的落点放在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上。针对多年来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顽固的惯性影响,我们坚持理论导航,切切实实地通过同课异构、组内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来促成教师的关联性体验,来全新认识新课程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的作用,让每位教师自觉地接受新理念,学习新技术,并积极投身教改。

3.课堂——先学后教,以学评教。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结合体。近年来,我们在市教育局提出的“三会”要求指引下,先后依托“苏州市自学指导实验项目”及省叶圣陶教学研究所“教是为了不教”实验项目学校这两个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地探索“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生本课堂,为彰显学生主体性积极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学校承担的江苏省第五期教学研究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学法指导的研究》成果在2013年度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三、评价驱动,注入深化学校课改实验的动力

1.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构建立体的指标框架。改“学业水平”为主的一维评价为立体的多维评价。把《意见》中的五大板块,20项关键性指标细化、具体化为学生能做到的,可分年段来考查、可评比的评价条目,并把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过程中。

2.以增量变化来构建动态的评价体系。把重终结性评价转移到重过程性评价上来,关注师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增量变化,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并以合理的形式在各层级的平台上展示。让评价成为与过程相平行的有效手段,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3.以集体力量来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培养自我意识。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应该遵循平行教育原则,引导师生在班级评价、群体评价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培养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能力。

有人说,十年的坚持,“在最广大的层面实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蒙”。的确,选择一种新的价值文化要靠唤醒、发现、培植、引领去推进,去实现。由此,心平气和地带着课程理念走进教室,静静地去听一堂课,去聆听师生的课堂语言,观察他们的课堂行为,发现课堂上的共性问题和值得培植的“闪光点”;以集体研讨的方式把发现所得通过公开教学来放大、推广,让这些种子得以发芽、成长;教师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课堂,展示自身特长……成了我们十多年来的校园生态。我们知道,课改实验所期待的效果只能靠一点一滴的影响来实现。它急不得,快不得,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因为宏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还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深入的、科学的研究去填补。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猜你喜欢

课题校园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做个怪怪长实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