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新闻事业的活力源泉
2015-02-26李向东
摘 要:群众路线是党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新闻事业的活力源泉。要践行群众路线,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将“走转改”活动转化为新闻工作者自我检查的长效机制,在今后党的新闻事业建设中自觉抵制各种干扰,采写出令群众满意的新闻作品。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闻战线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取得实效后在贴近群众方面的又一次良好实践。
习近平同志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闻战线全面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一次生动实践,基层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深入“走转改”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紧密结合,深入群众中去,创作出更多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接地气”的新闻作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1 扎根基层,才能发现和采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罗伯特·卡帕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他有一句经典语录“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鲜活的实例来自基层,只有深入基层,接了老百姓的地气,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丹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彤被当地人称为“泥腿子记者”,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采访新闻。他最直接的感受是:只有记者“下去”,新闻才能“上来”。“骑车能走到开车到不了的场地,而且我的自行车与居民的自行车摆一起,彼此便一下没有了距离。”
走向基层,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真正做到与百姓打成一片,水乳交融,可以说,好的新闻作品是走基层,深入第一线,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的结果。
2 密切联系群众,才能获得有感染力的新闻素材
在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新闻行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入基层、扎根基层、转变作风的好典型,对于走基层,他们深有感触:中央电视台浙江记者站记者何盈等做的纪录片《皮里村蹲点日记》展示了新疆叶尔羌河上游皮里村塔吉克族孩子艰难惊险的上学路,节目在央视播出后,反响很强烈。何盈却平静地说:“我想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因为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记者就该是这样,而且我觉得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是幸福的。”
只有带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基层,才能听到最真实的社情民意,才能真正发挥媒体与政府和百姓的“沟通桥梁”作用。只有始终俯下身子,多些谦逊,平心静气地去倾听百姓呼声,这样才能获得有感染力的报道素材。
3 贴近一线群众生活,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新闻
新闻采访的落脚点就是新闻作品,“接地气”的新闻作品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对记者而言,贴近群众生活,让报道作品更出彩、更深入人心是最好的愿望和不懈追求。
刘云山同志曾寄语新闻战线工作者,要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新闻作品要本着用群众感受说话、用鲜活事例说话、用城乡基层的发展变化说话的报道理念;在采访过程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多“接地气”,注重通过一线群众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述,才能让报道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中央电视台记者雷飙制作的纪录片《杨立学讨薪记》引起了很大反响,但前期采访时差点放弃杨立学这个采访对象。面对镜头,杨立学总是绷得很紧,回答含糊,眼神躲闪,急得雷飙直挠头,当他拿出素材反复看时,终于发现了问题。有一段素材是杨立学坐在床边,就着泡菜咽白饭,而雷飙却站在旁边,居高临下反复问各种问题。
他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和站位拉远了与杨立学的距离。“我们漂浮在生活的表面,扎不到社会生活的最基层去,时间长了甚至忘记了要怎么才能沉下去。不把身段放下来,视角沉下去,真正与基层群众同呼吸共心跳,我们镜头里的人物是不可能鲜活起来的。”
4 坚持群众路线,传播正能量,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新闻工作者要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自觉的行动把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的细节贯穿到采访报道中去,打造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做好舆论引导的主战场,并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使“走转改”活动与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实现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真正做到服务群众。
在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众日报记者李海燕采写的通讯《小胡同走出大记者——张刚现象启示录》获得通讯类二等奖,读者好评如潮。张刚是李海燕多年的同事,这么熟悉还用采访吗?然而谈起采访和成稿经历,李海燕却感到很不轻松,她先后多次采访张刚本人及家人,把熟悉的人当作陌生人,去下功夫采访、挖掘深度东西, 通过多次深入采访,多次易稿,直到最后才得到大家的肯定。
不难发现,只有沉下身子,才能汲取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获得不竭的创作源泉和无尽的生命力,才能使
(下转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