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及其治理
2015-02-26任洪忠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和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兴媒体不断发展,虚拟社会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为社会动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声平台。虚拟社会中的社会动员具有推动事件的解决、表达释放民意、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正效应,也伴随着非理性表达引发社会冲突、谣言散布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等负面效应,如何理性面对网络社会,深刻把握虚拟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引导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的良性发展,使网络社会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是政府、社会、公民必须关注和思考的。
1 虚拟社会及社会动员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发展和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社会兴起并逐渐成熟,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社会已经成为和现实社会形态并存的一个社会形态。作为现实社会主体的个人,也逐渐成为虚拟社会的主体,网民在虚拟社会中的活动影响正日益扩散到现实社会中,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正对现实社会带来强有力的影响。
因特网这个虚拟世界在初创和原始阶段,主要是用来交流科学、军事、经济类的数据,它们是不带人类感情的。经过短暂的发展,当人类意识中的情感开始注入虚拟世界时,虚拟世界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虚拟世界中并将自己的情感汇入信息的洪流之中时,虚拟世界终于诞生了一个我们人类梦寐以求的新的人类社会——虚拟社会[1]。这个虚拟社会,改变了人际互动的模式,改变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式,给社会动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虚拟社会动员即将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动员延伸到了虚拟空间,网络成为社会动员信息的流动渠道和平台,网民通过虚拟符号化信息传达想法、引导受众、集聚资源、获得现实关注和行动。虚拟社会的社会动员一般是借助于网站、论坛、博客、即时聊天通讯工具等交流组织实施,也可称为互联网社会动员。如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等一些社会事件的发生,都与网络社会动员相关,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都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舆论场发酵、扩散,进而影响到现实社会的行动。
2 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的正负效应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通讯技术,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现代生活施加着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2.1 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的正面效应
2.1.1 表达民意与诉求,宣泄和减压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与当前的社会现状问题形成冲突,人们急需表达民意与诉求的渠道,网络空间便给网民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平台,可以发挥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2.1.2 促进社会问题解决,保障和发展民生
在网络空间点滴网民行动可以汇聚成社会动员的巨大力量,甚至能从中透视出社会变迁运动的迹象与脉络。杨国斌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普普通通,并不表达争取宏大政治目标的崇高愿望,但就在这些平凡的斗争背后,流淌着能量巨大的暗流[2]。网络空间为网民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通过社交工具等多种方式联系,如论坛、微博、微信等,并且实现较为稳固的联系。
2.1.3 丰富精神生活,促进个性发展
在网络空间,有着相似兴趣爱好、相似利益诉求、相似行为习惯的网民聚集在一起,交流讨论,丰富了其精神生活,并且可以在网络社会动员中迅速积聚力量。在与其他网民的互动中,营造出促进个人个性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群体环境,网民个性得以发展,潜能得以充分开发。
2.1.4 提高民主素养,推进民主化进程
网络社会动员中,公众参与政治活动更加灵活、便捷、可选择,以及参与活动成本低廉,使得广泛直接的民主成为可能,激发和增强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和兴趣,体现了言论自由,实现了公民的知情权和接近权,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2.2 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的负面效应
2.2.1 非理性表达易引发社会冲突
在网络空间这个虚拟的社会中,没有国界、不分民族,每个网民都可以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在社会动员中,一些网民群情激奋,意气用事,有不少非理性表达的声音。在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3]。
2.2.2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秩序
网络社会动员,具有传播的迅速性、海量性、自由性等特点,网络的“把关”功能会相对弱化,缺少把关导致部分信息的迅速传播,虚假新闻、小道消息、谣言也充斥其中,尤其是谣言以其特殊性和轰动性吸引眼球,在传播中不断放大,扰乱了公众情绪,增加了社会压力,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破坏社会政治经济秩序。
2.2.3 淡漠感情,诱发认同危机
在网络动员中,网民之间的交往采用文本语言、动画表情等,缺少面对面的交往,淡漠了个体之间的感情。网络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渠道,在线上的交流是暂时的、虚拟的,个人与电脑机器的交往是单调的,网民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产生新的社会孤独心理。
3 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的社会治理
所谓社会治理,是指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和公民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4]。社会治理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公民社会组织,其在网络关系上也是平等的,双方互动协同合作;在具体管理上,政府更多的是对社会事务的引导,要发挥市场力量作用,调动公民社会更多的参与。
在互联网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度”的问题尤为重要,过度的社会动员会产生负面的效应,不足的社会动员不足以调动并合理配置资源,而只有适度的社会动员才能充分调动民众投身到社会事业的建设中去,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表达和疏导民意,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等。而对社会动员中非理性表达引发社会冲突,人肉搜索侵犯公民权益,谣言散布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等负面效应提前采用社会治理方式进行预防、引导,避免甚至消除其负面效应。
3.1 重视引导网路社会动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虚拟社会的社会动员既可以对社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要看到社会动员操作不当或被少数分子利用,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有引导网络社会动员的意识,预防不良的社会动员思想侵占主流思想,及时采取措施来防范。
3.2 强化网络舆论的监测
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一些负面热点事件的传播,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舆论传播影响巨大,影响到组织形象、政府形象,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十分必要。通过监测,把脉社会动员的原因、动向,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
3.3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我国作为互联网使用大国之一,虽然已经初步构建了自己的网络法律体系,仍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写进法律。
3.4 加强教育提高网民素质
网民是网络空间的“主人”,网民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网民的行为,主导着虚拟社会动员的方向。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手段加强宣传,通过学校的媒介素质教育等来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其能够辨别网络社会动员的正负方向,正确运用网络。
3.5 建立动员机制主动出击
网络已成为网民参与政治活动的一个途径,网络社会动员是网民表达民意诉求的一种方式,为防止恶意社会动员的发生,政府要畅通网络渠道,主动动员民众表达诉求,建立日常的社会动员协调机制,支持积极的社会动员,改变消极应对社会动员的理念与工作方式,主动出击,成为虚拟社会中的舆论领袖。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的环境下,要特别关注网络安全,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处理好网络社会动员,加大依法管理网络的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治理好虚拟社会中社会动员,趋利避害,为实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