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透视草根话语权的崛起
2015-02-26吴小亮
摘 要: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成为草根民意表达和社会参与的重要表达方式,是我国舆情发展动向的风向标,也是草根话语权的直接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草根对于话语权的渴求愈发迫切,不断挑战权威话语权的垄断地位。而草根话语权和权威话语权的博弈过程,也正是草根话语权崛起的过程。
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下,信息的传受方式已经发生改变,重构着传媒生态和文化生态。2011年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微博、网络流行语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互联网已经迈进了“词媒体”时代,全民造词运动正是这一时代的独特产物[1]。作为网络迅速传播的新鲜词汇,必然与某一新闻事件或话题存在关联,而造成信息爆炸式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幕后推手,则和草根话语权的崛起息息相关。
1 网络社会视域下的草根话语权
“草根”直译于英语“grassroots”,源自19世纪的美国淘金时代。改革开放后,作为舶来词汇传入中国,代表着“大多数”之意,也暗指社会学意义上底层民众;从词源与词义上看,解释为“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具有普通民众的属性和特征。因此,“草根”的提法迅速被社会所接受并广为传播。紧接着,“草根文化”“草根歌手”以及“草根话语权”等一大批与普通民众相关的词汇也相继被创造出来。
在《话语的语序》一文中,福柯第一次把“话语”与“权力”相结合,创造出“话语即权力”的概念[2]。喻国明教授认为,话语权就是人说话的权利,话语权的大小与每个人的“社会音量”呈正相关关系。郑保卫教授提出,话语权是公众利用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表达意见和提出建议的一种权利,属于表达权的一部分。而草根话语权,简而言之,就是“草根”说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中,多数是普通网民,其本身也具有草根性的特点。他们在网络中针对事件或话题自由发表意见,这成为实践草根话语权的一个缩影。
2 网络流行语即“草根话语”
在网络社会里,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传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且行且珍惜”“也是醉的”“挖掘机 ”“no zuo no die”,到“有钱就是这么任性”“duang”等网络流行语的亮相,较以往而言,内容更加丰富,传播也更加高效[3]。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一种产生于网络,并由多数网民接受并传播的网络话语。不仅如此,网络流行语还扩张到现实的话语环境中去。作为特殊话语的网络流行语,体现了网民强大的话语生产能力,成为我国舆情走向的晴雨表。
网络流行语,无论是一般网络俏皮语言,还是基于公共事件催生的流行词汇,无疑都是草根话语的集中表现。网络流行话语的表达,是草根基于现实的直接描述,或是对社会不满的宣泄。因此,网络流行语成为草根意见的汇聚和流露。在网络社会里,流行话语代表着草根共识,是草根自主创造的意义符号。
3 网络流行语:草根话语权的彰显
在不同的国家,话语权的实施状况也不尽相同。但话语权的掌控者就是该社会的权力阶层。在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牢牢把持着话语权,通过话语的控制和传输,形成绝对性的话语垄断局面,导致单一媒介生态环境的生成。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为一个全民开放的话语空间,网民可以自主地发表观点。话语平台的开放,使网民有了自主建构话语的机会。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正是对网民渴望草根话语权的最好诠释。
近年来,互联网和权威网站相继颁布了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排名。这不仅是对网络流行语的认可,也是对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草根话语权的肯定。草根话语权就是通过网络流行语的传达折射出来,而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必定和当前阶段的社会现实(热点事件或话题)密切关联,从而激发更深层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与此同时,草根话语权的发声必然与权威话语权发生话语交锋,从而引发草根话语权与权威话语权的博弈过程。
3.1 草根话语权与权威话语权的合作
通畅网络话语空间给草根话语权提供了活跃的土壤。人们在这个平台上自由表达和分享观点,进行舆论监督和参与社会管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当草根话语遇到具有权威话语权的主流媒体或来自官方的声音,在很多情况下,二者便会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
3.1.1 草根话语权对权威话语权的“迎合”
在现实的话语环境下,官方的主流媒体仍然控制着话语生产,权威话语权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主流媒体全方位弘扬振兴中华以来,“中国梦”以其代表正能量的涵义、凭借高关注度迅速窜红网络,也成为主流媒体传达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因此,“中国梦”也一跃成为网络流行语。网民对此也迅速响应,引发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发出草根自己的声音,形成网络舆论,对“中国梦”产生话语体验集结成草根话语,并主动与权威话语靠拢,形成了草根话语权对权威话语权的成功联姻。
3.1.2 权威话语权对草根话语权的“搭讪”
除了草根话语主动“迎合”权威话语之外,权威话语也会在某些情况下放低姿态去“搭讪”草根话语。毕竟让传统媒体传播带有“民俗”气息的草根文化,对其本身而言是一种挑战。而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必须做出反应,拉近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因此,传统媒体主动引用一些代表草根话语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可行性途径。比如,“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我国“辽宁号”航母引发的“走你体”新闻报道等[4]。目前,各种网络流行语体广泛出现在传统媒体上。此外,由校园发起的“光盘行动”迅速走红,以其正面意义迅速被传统媒体所关注,并且与中央宣布的节约令不谋而合,于是这一网络流行语得到了传统媒体的频繁引用。
3.2 草根话语权对权威话语权的挑战
草根话语与官方话语的相遇,有二者的协作共演,更多的表现为二者的碰撞:草根话语权挑战权威话语权。可以说,热点新闻事件或者话题催生的网络流行语更能集中代表草根话语,而这些集合的草根话语象征着草根对事件或话题的“民意”集聚,比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流行语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带有舆论导向的草根话语在解读权威话语时才显得充满刚性。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三种解码模式:支配—霸权模式、协商模式以及对抗模式,显然,从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来看,协商模式和对抗模式是其形成的主要模式[5]。
协商模式,指草根虽然对权威话语持有一定的认可态度,但也会进行超出原有意义范围的解读;而对抗模式则是指草根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权威话语进行相反意义的解读。从以往热门网络流行语来看,草根话语权对权威话语权的挑战更多的表现为草根的对抗式解码。例如,“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俯卧撑”“华南虎”等网络流行语的问世,就是草根话语权取得胜利的最佳案例。这些案例说明:首先,透露出草根对热点新闻事件的普遍关注,草根的公民意识和话语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其次,在信任危机空前严重的当前,折射出草根对权威话语的不信任,官方话语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最后,草根话语能够挺身而出,打破了权威话语权的垄断地位,草根开始主动争夺话语权制造舆论,以迫使权威话语权做出让步或迫使事件得到解决。
总而言之,新闻事件催生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促使舆论的生成,而这个过程就是草根话语权生成和崛兴的过程,也是公民意识觉醒和寻求出路的过程。草根话语权和权威话语权的正面对决,可以说是民间和官方争夺话语权的直接佐证。草根话语的发力,同样也是我国推进民主建设及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
4 提升草根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网络流行语突显出来的草根话语权虽然已经初露锋芒,但仍然需要对其做出一些理性的思考。基于草根话语权的巨大影响力,在当前不平衡的话语环境下,草根话语权的提升路径需要做出全方位的考量。
4.1 加强与权威话语权的合作与共建
当前,权威话语权占据着社会话语的主导地位,当然主流媒体在传播信息和发扬社会正能量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草根话语权的崛兴不仅是对权威话语权的重要补充,往往还具有推进权威话语权正确表达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草根话语权和权威话语权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提升草根话语权和二者协商的基础。因此,必须摒弃草根话语权和权威话语权之间的对抗模式,促成合作与共建的新型关系。要想达成二者的“恋爱”关系,双方都必须做出理解和让步,权威话语权要做好每一次话语解释,力争做到正确准确及时,也要为草根话语权留下空间;草根话语权要以权威话语权为导向,力争做到对权威话语权的必要补充。在承认二者的合理冲突的前提下,促进草根话语权和权威话语权形成合力,还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副美好图景,任重而道远。
4.2 提高草根自身媒介素养
草根网民是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草根话语权的直接执行者。可以说,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草根话语权的体现都与草根自身的媒介素养直接相关。值得强调的是,草根话语权的执行者——“草根”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个相对宽泛的群体。所以,草根的话语诉求就表现为一种群体性行动。在“群体无理性”的话语环境下,包含着“语言暴力”“过度娱乐和阐释”以及“话语狂欢”等现象。因此,提高草根自身媒介素养,正确表达意见捍卫自身权益,促成合理的舆论的形成,对于全局而言异常重要。
5 结语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舆论的重要表征,是草根生产话语能力的表现,也是草根话语权的载体。从网络流行语的趋势来看,折射出广大草根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崛兴,反映了草根对信息资源的重视和重新建构。在我国话语资源竞争激烈的情景下,草根话语权的崛起,不仅对权威话语权形成巨大挑战,也对我国话语权起到了平衡作用。而草根话语权要实现成功突围,还要对草根话语权的提升路径不断优化,加强草根话语权的影响力,形成与权威话语权的平等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安定有序的话语生态,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