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片分析》的精神分析学思路探讨

2015-02-26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8期
关键词:镜像理论

张 杰(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拉片分析》的精神分析学思路探讨

张 杰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摘 要:如今在电影中运用精神分析相关原理,设计人物性格、铺设角色背景、塑造银幕形象的套路已经基本成熟。对于《拉片分析》的实践教学而言,从精神分析学的层面探讨人物架设的相关议题,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角色所蕴含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及个体性等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此,用于影视创作的人物才更加饱满,其表达的主题才更加鲜明。

关键词:拉片分析;电影精神分析学;镜像理论;镜像伦

1 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缘起

自心理研究渐成显学、精神分析热传以来,从事电影创作的业界人士就从编剧、导演、表演等角度大量地借鉴其原理,汲取其养分。其间诸多经典影片,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穆赫兰道》《禁闭岛》,形成了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流派。

电影精神分析学所探讨的话题,涵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所研究4项基本概念。其一,是对人格本质的论讨。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3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二,是对无意识领域的探析。精神分析学者认为,“人类大部分的精神活动是无意识的,只有无意识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其三,是对梦的运作的阐释。在精神分析巨著《作家与白日梦》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那些幻想的动力就是尚未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寓意着一项愿望的实现,是对现实境况中所不满的补偿与救赎。[1]”其四,是对性欲说的探讨。弗洛伊德将诱发人行为与精神活动的最根本诱因归结于“力比多”,也就是性驱力,其作为生的本义即生物人的本体性实在与社会人的本源性起点,隐藏于人所有行为、思考、精神活动的最深层。

2 《拉片分析》实践的精神分析学案例

2.1 人格本质的伦理探讨与影像案例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完整的人物性格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3层含义。

本我是最原生的人物性格,它不受约束接近自然,是最原始也是最贴近人物本身的性格。自我是对本我的管控和约束,类似于生活中的规章制度控制人的行为。超我是道德层面的律例,从伦理道德的范式中规劝并诱发反思。

人格本质成于潜意识的早期印象,并影响一生境遇并映射众生群像。日本经典影片《告白》中主人公在早期的生活环境中遭受非常人的待遇或欺压,导致其人格缺陷;最后一个形成阴冷嗜血、报复杀戮、疯狂食人的反人伦的人格本质,另一个生成践踏生命、泯灭人性、残杀本性的、反人性的人格本质。影片中将主人公的本我和自我用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本质诠释,由压抑着的本我衍化出“恶”的一面,最终实现影片表现出的精华所在。初次接触影片《告白》,会被人物所表现的人格本质所影响,产生压抑感,但深入分析其内在的本我与自我,又会对其导演潜移默化的表现方式叹服。

2.2 无意识的概念探讨与影像案例

西方学者埃尔汉姆·迪尔曼(Ilham Dilman)曾论述称:“无意识包括的内容就像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若在人心中存在着由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并且这一传承有类于动物的本能,那么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所在。[1]”。

无意识的涌动,牵引人生向瀚海远航最终般若波罗驶抵彼岸。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叫我第一名》中主人公一个是先天智力缺陷,另一个是有“妥瑞斯症候群”,但在后天的生活中,一次次受身边人、身边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在无意识的情形下被埋下一个奋发向上、永不言弃的信念,并在潜意识中一直引导、激励主人公去寻找、探索积极向上的人生。潜意识的作用往往是超乎想象的,人在自己的意识驱动下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往往都要受到潜意识的干扰,而潜意识的能动作用,正是驱使影片中主人公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2.3 梦的机理探讨与影像案例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认为:“梦是一条发掘无意识的康庄大道,梦是一个无意识的生产过程。在梦本文的生产过程中,从深层的‘隐义层’(即梦思)到‘显梦层’的转译要经历四个不同的运作方式:凝缩、移置、表象化和再度修饰。这便是所谓梦的运作。[3]”

如经典电影《梦旅人》和《盗梦空间》,影片中主人公一个是活在梦幻时空中的痴女,另一个是不断通过创造梦境来实现自我的沉沦者。两者都是活在相对的梦境中,前者通过精神病人的表现手法,将主人公的梦幻时空表现的淋漓尽致;后者则更加直接地通过创造梦境来表现梦的运作,影片中人物把梦作为生命的意志存在,人生意义裂变。而梦的运作从与电影结合开始就不断的创造出票房奇迹,从最初的探索影片《穆赫兰道》到小众电影《梦旅人》,再到《盗梦空间》《恐怖游轮》,运用梦的运作的电影,逐步在电影市场独揽一片天地。

2.4 性驱力的原理探讨与影像案例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提出性本能的基本原理,认为性本能是支配人类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动力,梦、异常行为以及神经病症状是性本能和性本能抑制二者之间力学冲突的产物。而性是从幼儿时间就伴随人类成长的,这其中包括正常和畸形,典型的畸形性欲又包括同性情结和恋母情结[1]。

影片《黑天鹅》中主人公在梦境与现实中来回穿梭,但却分不清哪个是梦境哪个是现实。主人公由白天鹅的争夺开始,对其对手产生心理抗拒,而在对其抗拒的过程中,心生畸形的性欲。对于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来说,“性”是潜藏在人们心底的秘密。对于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来说也是一样的,但是在女主人公梦境中所表现的畸形性欲是让她无法正视自身的开端,也由此导致其悲剧。

3 电影精神分析学的拉片实验

1975年5月,在历经长期论战后,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atz)等多位法国学者,以“电影精神分析学”为主题,在《通讯》这一综合性理论刊物中发表了一系列见解深刻、论述精辟的相关文章。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电影界的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就此诞生。该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电影理论学者也集中井喷,其中包括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经典《想象的能指》一书的作者麦茨。在其代表作中将“弗洛伊德与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作为理论模型的基本依据,结合电影符号学相关论断,全面探讨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论题”[2]。

3.1 “镜像理论”在电影中的延伸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俗的讲,就是指人们对于“自我”建立认识的过程。拉康的镜像阶段是从一个婴儿开始照镜子出发来进行引述,在此过程中将所有能混淆了想象与现实的场景都叫做镜像体验[3]。

在掌握镜像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在影像剧本的文案工作创作中运用到此理论,在进行作品拍摄时也将该原理运用自如。结合相关知识,在创作《遗落芳菲》时,首先将女主角定位成模糊本我的形象,而在男主角旁敲侧击的引导下,女主角对本我产生怀疑。从女主角对本我产生怀疑开始,镜像原理就在文章中起到了作用。女主角在怀疑自己,怀疑他人的同时,开始逐步建立一个自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并不能被察觉。拉康将佛洛伊得原有的“本我”“自我”的概念重新加以阐释,并为人性深处本质的影像化表达提供了可借鉴的“镜像”机理。

3.2 “镜像论”的影像实践

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根据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提出了电影的“镜像论”观点,以精神实质的体现为影像表达的主题,将影像本体发挥到了新的层面。在创作影像短片创作实践中,通过深入理解想象与能指的概念,借助影像将该概念加以形象化。我们利用真实与虚幻两个层面来构思整个短片中的精华部分,最终在真实与虚幻的衔接上产生争议。借助镜像的魔幻效果与意义的投影生成机制,一方面,在虚幻部分塑造的人物性格要挣脱了自我束缚,还原本我的本真;另一方面,在真实部分创作中回归到“社会化”后的集体无意识中,将本我与自我进行比照。通过镜像的人性写照,将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情结生成融会于实验短片的故事景象中。

参考文献: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2]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6.

[3]拉康·雅克.拉康选集[M].褚孝泉,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014年大热的电影《绣春刀》在上映之际打出“武侠片”的名号,并且使用明星效应,启用张震、王千源一众男星饰演锦衣卫。但是对抱着来看精彩武打,快意恩仇,男主人公成长之路,最后有所救赎的一票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设想,甚至是颠覆的。

影片讲述了明末崇祯年间,锦衣卫三兄弟奉命追杀魏忠贤,最后又牵扯一场宫廷政变的故事。有的观众评价,看片子的时候意外于片中无一好人。虽然影片把重点放在了兄弟情上,但是仍不足以说服观众。

而对“侠”的精神,其实我们可以做多方读解。一方面,诚然,故事讲得不够完满,男主人公沈炼在表达对女主人公周妙彤的爱情上,也采取了强硬逼迫而非顺从成全的做法。而另一方面,旧时电影中的江湖,是刀光剑影,是明暗兼顾,是人性彰显的竞技台,是“杀人不过头点地”的斗兽场;而当今时代的武林江湖可能要数官场,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小心翼翼,是明争暗斗的名利欲望,是单打独斗拉帮结伙的为人处事之道,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另一种更加残酷的现代化武林呢?

好一场官场现形记,“侠”衣威风凛凛,“侠”义尽现。

2.2 颠覆历史的人物塑造——《英雄》

继《卧虎藏龙》后,张艺谋也回归创作了武侠题材的电影《英雄》。但是,绚丽奇美的视觉效果并没有补足人物设置中的硬伤。依旧是“不走寻常路”的风格,张艺谋把人人唾弃的秦王颠覆塑造,性格从滥杀无辜、荒淫无度和凶残暴力转变为具有“侠”精神的雄韬武略和远见卓识,这是观众无法理解的,自然也就谈不上赞同。

对于导演张艺谋而言,故事在于如何把一个最坚决的反叛者变成一个最坚定的拥护者,这样的复仇故事串联起国家的命运与荣辱,是导演的选择与诉求。

2.3 小结

《绣春刀》和《英雄》都是在传统“侠”的层面进行了颠覆,《绣春刀》是立意主旨的创新,而《英雄》是人物设置的颠覆。这两者皆有利弊,观众在品这样的“侠”义大餐时,总要咂摸一下个中滋味,和之前品过的传统大餐进行对比,一时间可能无法接受,但是在艺术领域上无疑是做出了新的尝试。

3 总结

新世纪武侠电影中的“侠”的精气与内涵日益趋淡,这是武侠电影所要引起注意和警醒的。正因为“武侠”题材是中国独有的类型模式,更承载着中国历史中人物行侠的正义壮举。每个观众都渴求在武侠片中看到“侠”文化的展现和传承,而“侠”文化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下的一种坚守。

江湖在哪里?大侠在哪里?无论是个人恩仇、家族恩怨或武林争霸、技艺较量,还是世界性“侠”精神的人道主义关怀,善与恶二元对立间的平衡,这些都是在当今中国武侠电影这片“江湖”需要磨出的刀剑,练就的技艺和信奉的精神。相信在领悟前人“侠”文化的“遗产”后,今人能在“侠”精神的创新与丰富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1]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

(上接第126页)

猜你喜欢

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与伦理学双重视角下《建筑师》解读
从镜像理论与人格理论看田耳长篇新作《天体悬浮》
镜像理论与伦理学双重视角下《建筑师》解读
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自我身份的构建
《黄色墙纸》中镜像伪主体的探索
结构与症象
拉康镜像理论下的王维
影子中的自我
浅析拉康镜像理论的来源及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