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贫富差异的负面社会新闻的影响

2015-02-26丛薇薇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8期
关键词:受众



有关贫富差异的负面社会新闻的影响

丛薇薇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法语部)

新闻种类多种多样,包括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等,而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多侧重于以报道民生、法律、奇闻异事等等的社会新闻,随着报业数量迅速增长,报业内部的报纸发行战、价格战、广告战愈演愈烈,某些社会新闻明显偏离了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其负面化倾向已成为媒体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1 定义及背景

社会新闻通常也称为民生新闻,即反映当前社会生活及社会风气的一种新闻题材,它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读者对这方面新闻的关注度非常高。相对来说,社会新闻内容通俗易懂,也逐渐成为新闻媒体争夺和吸引受众的主要方式。就同城媒体而言,都市类报纸的社会新闻的竞争相当激烈,各家媒体为吸引、争夺读者,使出浑身解数,顺藤摸瓜、深究细挖,甚至不惜曝光他人隐私,导致社会新闻在“八卦”的路上越走越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贫富差异也逐渐扩大。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定义、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数值在0和1之间,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上半年基尼系数为0.469,这侧面证明了中国贫富差异巨大的社会现状的不争事实。

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适度的贫富差距具有积极作用,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但是在无法公平竞争的情况下,社会不平等则会体现在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化上,这将导致公众心理的失衡。贫富差距的扩大化作为一个经济现实,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类题材的新闻成了报道社会新闻的记者、编辑竞相追逐、猎取的对象。

2 社会新闻特点

有关贫富阶级社会新闻的报道特点主要有两个:

2.1 轻描淡写事实,抢抓新闻“噱头”

在社会新闻报道中,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挖掘事实,并客观、公正进行陈述,而某些新闻为了迎合大众喜好,对事实轻描淡写,着重描写对当事人的家庭及社会地位背景调查,父母亲如何有权有势、位高权重,叔叔舅舅如何如何有钱,就差要将大家的的族谱拉出来比比才肯罢休。也许实际只是普通的事故,在某些媒体人的描述下可以上升到整个社会贫富阶级的斗争。报道淡化了最需要挖掘的事实,从一开始误导受众。

2.2 追求个人利益,缺失道德品味

在西方新闻界,有“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说法,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各种自然灾害、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死亡伤害”。中国的新闻报道在向“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也会有些新闻从业人员以暴露、猎奇、片面吸引受众为目的,将“噱头”当成增加“卖点”的“好”机会,在报道中采取突出现有的社会矛盾,煽情的操作方式,不惜笔墨去“渲染”柔弱底层群众被欺凌,纨绔子弟不务正业、到处惹是生非,只顾迎合受众口味而歪曲事实。

这也是为何代表着金钱与权力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词被逐渐的蒙上了贬义的色彩。如上所述,该类社会新闻具有负面化的价值取向,片面地反映出消极性,这样就与新闻的导向原则背道而驰。某些社会媒体,大肆刊登涉及抢劫、凶杀、暴力、色情的内容,这样做虽然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它所含有的负面性、消极性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心理,消磨意志、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思想极端,从而导致厌世甚至做出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

3 实证研究

3.1 社会新闻影响范围

张欣、赵华曾在2005年以南京地面具代表性的三家报纸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新闻都会被刊登在比较重要的版面,整体来看,社会新闻报道数量一直持续上升。究其原因,专业性新闻的受众范围相对较小,无法吸引大多数公众,而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社会新闻,自然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而且社会新闻的采写一般不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只要突出故事性、情节性即可。这必然会导致社会新闻从求快、求多,衍变为一味的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之后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是调查受众对看有负面化倾向的社会新闻的主要目的。统计结果显示,约51.3%的众多受众阅读此类新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多一些“了解社会的机会”,对于大部分受众来说,通过这些社会新闻渲染的阴暗面才可以了解社会的另一面。因为都市新闻中报道的大部分负面化的社会新闻都是发生在受众生活的城市周围,所以,44.2%的受众选择的目的是“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生活环境相对单调一致和规律性的人们,更会想要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社会环境的其他面,而这些信息来源则可以通过社会新闻获得,所以调查结果显示24.6%的受众是看此类社会新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生活在社会整体中,想要得到社会任何必须要学会融入社会,而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便是交流,社会新闻便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聊天内容。信息是交流的内容,而收集信息则是交流的前提,因此人们在看社会新闻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受这样的目的影响,所以以“广泛收集信息”和“作为谈资”为目的的也分别占的比重为18.8%和18.3%。

3.2 贫富差距过大的消极影响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加之我国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从而导致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和冲突增加。从增长趋势来看,全国法院系统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年几十万起,上升为2014年1年的500万起,而在这些案件中,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事件最为突出。由此可见,贫富差距的扩大确实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虽然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这类社会新闻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在市场上确实有一定的社会需求,且社会新闻成为逐渐成为读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上面提到的含有负面性社会新闻的消极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消极的社会新闻报道也会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如让人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对生活现状失望,对社会失望,甚至无形之中加剧了贫富阶级的矛盾等。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媒体当然会希望通过更生动、详细、更有感染力的内容,引起受众共鸣,但是经过加过了的社会新闻内容如把握稍有不慎,它的消极影响就可能抵消甚至超过积极影响。

4 新闻本质

4.1 真实性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哲学,坚守的最高信念也会不同。法律专业秉持“公正”;医学专业信仰“救死扶伤”,而新闻专业的最高理想则是传播真相与真理。

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要素是真实新闻。坚持新闻真实,必须准确理解真实性的意义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的新闻真实,既包括具体事实真实,也包括总体真实。具体真实是总体真实的基础,总体真实是具体真实的本质体现。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的是新闻事实的真实性,重视每一篇新闻报道的真实程度。所以在维护新闻整体真实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新闻的具体真实;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认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而它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精神产品需要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为实现经济、社会两者效益的统一而努力。而有些媒体记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淡漠,更多的强调经济利益,很少顾及社会责任,一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甚至抛弃了真实的基本事实、具体情节;

(3)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包括具体的新闻采写、编辑、出版等新闻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贯穿始终。在新闻实践中,有些媒体在采写、编辑等整个过程中秉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源头上抑制了虚假新闻的产生。相比之下,针对其他领域的报道,如文化、经济等的要求则没有那么严格,导致这部分领域虚假新闻频发,所以,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性,在新闻工作中正确对待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4.2 客观性

真实性的信念是有问题的,在人类历史上,真理的标准一直在变化着。相对而言,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区分“谎言”和“真相”的界限。但是,在媒介化迅速发展的现代世界,真实的概念却难于把握。

由于真理众说纷纭,真相又难于辨别,新闻工作者便会退而求其次,去追寻简单的事实,及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是指新闻工作者需要站在中立的角度,独立于事件之外,不参杂任何的个人的观点,实事求是的针对新闻进行报道。

从新闻专业主张的理论来看,若想要在公众中树立自身形象,获得公众的信任,它必须持有批判的态度并并保持一定的独立。能够保持良好形象、获得公众的高度信任,也就意味着媒介已经获得了重要的市场资本。

5 回归新闻本质

综合以上调查结论,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新闻确实有合理的存在理由,它的存在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还起到了舆论监督和警示的作用,同时也是媒体之间相互竞争的手段之一。但是,媒体在针对存在负面倾向的社会新闻进行报道的同时,应把握好“度”。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中国,社会新闻当事人身份地位的差异越是悬殊,受众对于这类新闻的反应也会更大,该新闻传播速度也会越快,引起反应的舆论范围便会越广。也正是因为这样,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对事件挖掘报道时,更需秉持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更好的服务受众。物极必反,如果把新闻当成纯粹的商品,一味的捏造所谓的“事实”去迎合读者的口味,则丧失了作为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宣传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而这也与新闻工作的使命背道而驰,媒体失去了应有的品格与立场,也会失去吸引读者的魅力,久而久之损害的会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媒体在对社会新闻进行编辑报道时,应该恪守本分、牢记使命,以客观的角度去正确处理新闻报道在可读性和思想深度、社会意义之间的平衡,遵守、弘扬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把好舆论导向的方向盘,弘扬社会正气,宣传、普及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为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杨小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3 期 P38~39

[2]《谈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失衡及调控》 崔成涛,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年第2期 P41~42

[3]《社会新闻的八卦倾向要不得》掌上苏州电子杂志

[4]《存在与荒谬--一项有关社会新闻负面化倾向的实证调查》 蒋欣、赵华,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5]《论贫富差距过大现象及消极影响》 罗华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7卷第6期

[6]《社会新闻要注重社会效果》、《新闻采编》 陈琳,南京社会科学院2006年第11期

作者简介:丛薇薇,女,(1984-),汉族,山东,学历:大学本科,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法语部,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基于受众心理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从受众心理看电视新闻栏目的编排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基于网红在微博中的营销及受众心理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