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学为基准探讨公共新闻及电视民生新闻
2015-02-26作者单位安徽池州广播电视台
徐 微(作者单位:安徽池州广播电视台)
以传播学为基准探讨公共新闻及电视民生新闻
徐 微
(作者单位:安徽池州广播电视台)
摘 要: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是电视新闻的呈现方式,二者有一定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都是进行新闻传播,只不过扮演的角色不同,新闻功能不同。公共新闻以民生新闻为基础,二者相互促进。但是,公共新闻又是独立的,其方式新颖,功能多样,在新闻的传播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目前,二者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找准切入点,去寻找二者新的发展方式,是我们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
关键词:传播学;公共新闻;电视民生新闻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是重要的新闻传播方式,它们有各自的发展史,传播的方式不相同,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是相辅相成的,公共新闻的产生依赖于民生新闻,随后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概述、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区别以及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融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概述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民生新闻就是通过大众的视角来对新闻的内容进行阐述,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心声,并不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报道新闻。这样的新闻传播方式可以直接发现民生问题,坚持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关注老百姓的疾苦。而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有一定的区别,公共新闻就是引导公民去营造和谐社会,主要报道的是公共事务,是新闻信息的组织者。
一般来说,我们将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1世纪初,在这个阶段内公众对新闻的态度是从不关注到关注;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前后,这段时间我国对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研究非常多,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新闻业的发展并没有受到阻碍;第三个阶段是2006年之后,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传播模式逐渐定型,有了一定的发展经验,而且我国对新闻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2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区别
民生新闻的产生与公共新闻息息相关,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公共新闻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之上产生,公共新闻比民生新闻更有严肃性,民生新闻则比公共新闻更注重人文关怀。随着二者的发展,二者在传递的信息、扮演的角色、反馈机制及社会效应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1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在新闻传播学中传递的信息不同
公共新闻向公众传递的是社会重大的公众事物,它的传播是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局限于小地方。但是,民生新闻则不然,民生新闻主要播报的是大众的日常生活状态、生活琐事,反映的是民众的心声。正因为如此,这两种新闻的受众有一定的区别,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是老百姓,就是普通民众,但是公共新闻的受众则是公众。民众与公众的概念有一定区别,民众主要包括教育水平较低、收入水平也较低的观众,而公众的范围更广一些,包括了各个阶层的人。
2.2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在新闻传播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电视公共新闻的传递方式是由新闻主持人通过自己的阐述,将新闻传递给公众,也就是说,电视公共新闻其本身就是新闻的组织者,是利用新闻对公众进行引导。而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是普通大众直接讲出自己的心声,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真正的新闻代言人。
2.3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反馈机制不同
民生新闻由当事人将新闻告知观众,讲述的是新闻本身,满足了公众对公共新闻的知情权,一般来说,这在新闻传播学上被划分为双向互动。而电视公共新闻则是让公众参与到新闻的传播当中来,去解读当下的时事热点,对新闻及舆论做了一个很好地引导。因此,电视公共新闻大都是多向联动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公共新闻不仅要关注社会热点,还应为百姓解决生活矛盾。
2.4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在新闻传播学中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不相同
民生新闻的传播主要是基于老百姓,受众是普通民众,大都解析老百姓的琐事、生活矛盾。因此,民生新闻带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加大众化,能够实现民众与媒体的双向互动。但是,电视公共新闻则是在对公共事务、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解读,伴随着公共新闻的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国家政策,具有严肃性。而且,公共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引导公众,引导着舆论的走向。
3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融合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模式发展日趋成熟,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新闻模式以及新闻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了。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进行创新,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正确引导舆论的走向。
虽然,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但是从二者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渊源来看,将二者进行融合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结合二者的优势更容易将新闻的影响力发挥出来。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新闻工作者在编创民生新闻时可以将电视公共新闻的某些元素引入进去。例如,电视公共新闻的传播方式与机制,还可以将电视公共新闻中的某些理念融入到民生新闻中。这会使民生新闻的受众更广,取材范围更大,不仅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去报道新闻,还将新闻的高度提升了。也只有不断对民生新闻进行创新,将新鲜的元素与血液注入到民生新闻中去,民生新闻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新闻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第二,民生新闻本身代表着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声音。但是,目前新闻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不良竞争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民生新闻的持续健康发展。就目前的民生新闻来看,很多新闻的内容中充斥着娱乐性的元素,显得非常低俗。而且公共新闻本身的基础就较为薄弱,因此受到的影响也非常大。为了克服这种情况,将二者融合起来很有必要,首先需要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找出来,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另一方面有机结合二者,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机制。
无论是从当下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的融合是很有必要的。虽然二者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目前的形势提醒我们,只有将二者相互依托,携手前行,才能发展得更好。
4 结语
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在新闻业高速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将二者融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一方面,电视公共新闻可以将民生新闻作为载体与理论指导,发挥二者的优势,实现双赢。这不仅促使了电视公共新闻的优化升级,还促使了民生新闻的创新。另一方面,电视公共新闻的严肃性将进一步带领民生新闻往更宽广的领域发展,促使其为更多人服务,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学莉,孙玲.新媒体背景下的民生新闻:传播优势、变化趋势和路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5(6).
[2]翁斌.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3]胡瑞庭.让电视问政节目成为电视新闻改革发展的第三波峰[J].视听纵横,2014(6).
[4]柳溪.平民·市民·公民——试论民生新闻中的民众构成[J].云梦学刊,2013(6).
[5]廖圣清,申琦,柳成荫,等.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五年:1998—2012[J].新闻大学,2013(6).电视民生新闻更为广域及更加深入的价值链构建,增强其综合性信息传播功能。此外,节目还可借助新媒体平台挖掘信息的深层资源,拓展节目在城市生活公共服务空间的价值,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服务可能,让受众在满足了可看、好看的需求之外,有更多的可用与好用的信息使用满足。也使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平台从一般性的信息播报,简单的问题反映与问题处理,到城市公共信息播报与服务集成的综合平台,也借此实现节目的“更新换代”。
最后,在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与推广方面,也需适应新媒体的传播市场环境,通过多元化渠道整合,媒介的多维度融合等方式,使电视民生新闻实现多渠道、多平台、多用户群落的有效“落地”。新媒体传播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的不仅是内容结构的变化,在传输通道与接收终端上更带来了巨大改变。接收终端的多样化与受众接受时的复合性使用,反过来对节目内容的呈现与组合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不同接受终端特性,选择不同内容表达方式,实现更具互动特性与受众参与介入特性的组合形态,在整合新闻资源的基础上按需定制,形成系统完整而又各具特色、相互支撑的节目内容与节目形态体系。改变以往节目中诸如大时段、自然叙事、碎片化、过于繁杂等惯性特征,是必须进行的转型选择。此外,利用新媒体特性,改变节目的传统市场营销模式,强化与受众间的互动关系,开发更多的市场空间,也是电视民生新闻获得更大传播影响力及市场收益不能忽视的问题。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电视民生新闻转型,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新的传播环境挑战所必须做出的回应。作为城市电视新闻传播体系中的“主打”产品,电视民生新闻不仅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反映城市发展,凝聚城市精神,传播城市形象等现实功能体现,更有聚合城市民生公共信息资源,发挥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功能的发展可能,关键还在于电视媒体能否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根据自身的发展能力,寻找到最具操作可能又富有活力的发展路径。当然,对新媒体传播环境、电视民生新闻的现实价值等问题,从理论到实践的密切关注与深入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起点,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动因。
[1]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2] 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7期。
[3] 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传媒观察》,2004年第6期。
[4] 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6期。
[5]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孟颖,赵丽芳,邓理锋,郑宇虹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4版,第3页。
[6] 侯璟:《论电视民生新闻在媒体融合时期的发展——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移动客户端上线思考》,《今传媒》,2015年第2期。
[7]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上接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