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转型探究

2015-02-26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8期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新媒体转型

朱 天 唐 婵 张 诚(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转型探究

朱 天 唐 婵 张 诚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曾经作为电视新闻传播改革标示的电视民生新闻,在经历了其相应的历史发展过程,尤其是当下新媒体在传媒市场中的全面发展影响后,正面临新的改革与转型发展要求。如何既保持电视民生新闻的固有特性,又使其能跟上社会发展与受众需求的变化,以互网联思维为逻辑起点,进行传播内容与传播形态上的重构,使其功能实现多元与多向度发展,将是电视民生新闻转型的必要选择。

关键词:新媒体 电视民生新闻 转型 探究

1993年开播的央视《东方时空》栏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理念,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电视节目的平民意识与民本取向,并被认为是电视民生新闻的雏形。2002年南京电视台城市频道开播的《南京零距离》,通过整合“实用资讯、生活投诉与社会新闻”的价值追求,成为民生新闻的典型范本,开启了民生新闻节目先河。此后,各地方电视媒体或出于电视新闻改革的目标,或为生存发展寻求突围路径的目的,纷纷兴办民生电视新闻节目,民生电视新闻栏目成为了城市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潮流,并被胡正荣教授赞为“中国新闻改革的第三次浪潮”。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的不断加速,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形态与受众需求的显著变化。尤其是以数字技术为平台及传播特征的“新媒体”(《Online》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1])传播影响,传统的电视民生电视新闻的价值与影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无论是其社会影响力还是市场价值体现上,都暴露出来了明显的“缺陷”,面临必须进行的二次变革与转型的选择。

1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现实挑战,既来源于电视民生新闻从观念到形态上原有的相应“缺陷”,又来自于新媒体传播影响所带来的传播价值变革,以及由此对受众需求与市场价值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关于民生新闻的内涵界定,自其产生之日便引起学界与业界的激烈争论,较为典型与较具影响力的观点有:“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2]或 “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3]或“民生新闻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的一类新闻,是把民生新闻作为栏目的目标来着意追求”等。总体看来,对于“民生新闻”的认识有多种理解,有从内容上对民生新闻作出阐释,并认为其是一种新闻样式,有在对内容认识的基础上将其看成是栏目的追求目标等。[4]但迄今并未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基本概念。理念认识的不一致不但反映出关于民生新闻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其实践发展的现实缺陷,而且也造成了传播实践中的标准多样性,甚至随意性的现状。

报道内容价值定位模糊,也是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现实中存在的显著问题。就概念而言,民生新闻的定位,应以对城乡百姓的生活形态关注为主,既要符合城市民众的口味,也要引导城市民众的价值建构与精神取向,这既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起点,也是电视民生新闻自始以来始终坚守的风格特征。但无可否认的是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更多给予报道与呈现的却多为浅层面的家庭邻里纠纷、灾害治安事件、市民生活诉求、城市边缘群体现状展示等。不仅内容琐碎,新闻价值较低,而且只关注了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空间的某些更易简单呈现的部分,而对城市发展的整体特征,以及转型发展中的城市精神建构与探索不够。甚至由于长期对其新闻价值的简单理解以及实践中的惯性操作,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在多样化的外形下,模糊了其应有的准确价值定位。价值高度同质化的内容,既易导致受众收视疲劳,也使受众在长期的收视习性影响下,对电视民生新闻形成简单、片面的认识,直接影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

而新媒体环境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新挑战,同样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走向。

首先是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对新媒体环境中信源结构的变革,普遍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导致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竞争力降低。新媒体的技术与传播特性,使媒体传播的传统信源结构亦随之改变,信源提供者从专业性到全民性,信源产生平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信源内容从层级单一到层级多元,从简单报道式呈现到深层的态度表达等都是其显见的特征。而当下可见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态,大都还是传统的电视新闻模式,在内容、形态的丰富程度,互动参与的介入度上均不及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平台,直接影响了节目的影响力。

其次是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产生之初的一些创新性价值已逐渐“衰退”。一方面,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呈现出的平民化、互动性等理念,以及故事化、个性化叙事手法等表现特征,已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被广泛采用,甚至已被新媒体平台所超越。而虽然某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官方微博、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态,已取得一定传播影响力,但整体上,电视行业多元化的网络媒介传播格局仍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功能与地位弱化。新媒体拓展了普通民众的话语空间,使民生问题解决渠道更为多样,起初只能通过电视民生新闻寻求帮助的受众,日渐转向利用自媒体表达诉求。这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寻求更具影响力的创新价值。正如沃纳·赛佛林与小詹姆斯·坦卡德在《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所言,过去发生变化的一种共同形式是,新的传播技术并没有完全挤走旧的传播技术,却必然需要而且会引发旧的传播技术呈现新的角色。[5]

最后是新媒体的发展,必然带来受众需求与受众构成变化,并进一步导致传统广告市场分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主动性明显提升,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由定时定点“照单全收”,转为随时随地“按需搜索”,由被动接收事实信息转为主动发表个人言论,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已不再是受众的“必需品”;同时,新媒体细分受众,精确推送信息等功能吸引大批年轻用户,电视受众的老龄化趋势明显。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副总监侯璟就认为,传统电视的单项传输模式将大多数“不忠实”的年轻观众“淘汰”,其忠实观众年龄在45岁以上。而在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APP项目组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0位调查对象在通过手机看到有兴趣的电视新闻预告后,会回到电视机前观看的比例分别为:70后41%,80后33%,90后22%。可见,电视对于年轻观众的吸引力逐渐走弱[6],随之而来的便是电视受众整体购买力下降,新媒体顺势成功分流电视广告,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收益已无优势可言,寻求新的收视与收益价值点已刻不容缓。

2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

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本质上是民本思想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相应表达,其传播价值契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传播特征符合新媒体传播格局,新的媒介生态为其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

电视民生新闻“关注民众”的传播实质与新闻传播基本规律一致,使其转型发展具备基本的可能性。新闻传播由传播者、收受者、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四大要素构成,新闻传播规律就蕴含在这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之中,是传受主体间恒久的、稳定的关系的体现和反映,即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就是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者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这一规律充分体现受众的需要对于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而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致力于关注社会议题,传播民生信息,解决民生难题,同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进行民生解读,集中体现了主流媒体“上下通达”的功能,有效满足民众信息需求,并积极引导社会和谐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和谐社会”的传播价值与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契合,是其转型发展的根本动能。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发展与特殊社会背景密不可分,“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改革思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与理论基础。如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发展关键期,构建和谐社会与全民热议话题“中国梦”同途共向,而民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着力点,可见,提升现有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质量,以实现其在新媒体生态下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电视民生新闻“平等包容”的模式风格与新时代传播格局高度匹配,为其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视民生新闻作为“第三次电视新闻革命”的产物,其发端即带有明显的创新特色,通过“开放、平等、参与、互动”的传播模式与“亲民”的话语风格,从多方面改变了传统新闻的价值与叙事格局:采用现场直播,拓展传播空间,保证了信息传播时效性;通过视角回归,关注平民议题,增加了民众维权的可能性;突出实用功能,广集群众智慧,强化了新闻信息的服务性;凸显情感元素,形成沟通语境,提升了媒体形象的亲和性;还通过互动环节,创造交流氛围,调动了观众的收视热情。上述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可见的“固有痕迹”,与当下的新媒体传播特性依然有着高度“匹配性”,也是电视民生新闻未来发展转型的必要准备与坚实基础。

3 电视民生新闻转型的可行路径思考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于内转变思维模式,于外调整操作策略,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发展的必要选择。

首先在思维与理念方面,需植入互联网思维,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与传播实践。

互联网思维应是电视民生新闻转型的逻辑新起点:一是强化用户思维,即转变传统的大众传播思维,在开放、多元、互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并通过多元渠道维护传者间、用户间及传受二者间关系,以提升受众数量与忠诚度;二是强化平台思维,即基于包容互通观念,打造新一代电视新闻媒体系统,以广大受众的思想观念为新鲜血液,高度整合优势资源,开发服务产品与服务终端。而社会转型期,电视民生新闻转型还需以理念的改进为先导:一方面,理论研究及理论视域上应有更多理念的碰撞与交流,在电视民生新闻再实践与再认识过程中,引入科学社会学的“范式”概念及理论模式,以完善现有理论框架及认识框架[7];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强化电视民生新闻的公共特性,使其向更多的公共意识与公共服务转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仅应坚持信息传播的职能,还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在传播中实现新闻报道多向度联动,推动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在加强受众粘度的同时,借以提升社会公众的整体素养。

其次,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需着眼现实社会发展与媒介市场需求,打造出功能多元、形态多样的媒体产品,以满足日趋多元的社会人群的不同需求。随着新媒体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不断发展与广泛渗透,受众对社会资讯与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既对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现实的挑战,也为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为的空间。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转型需在坚持电视节目内容价值的同时,不断拓展与强化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对

(下转第7页)

猜你喜欢

电视民生新闻新媒体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问题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