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高校传媒专业发展初探——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2015-02-26王子默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王子默(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高校传媒专业发展初探
——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王子默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摘 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不仅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创新思路,也为民族地区各行业特别是传媒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文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发展传媒专业为例,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手机互动媒体相结合,多途径传播信息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民族地区高校传媒专业发展问题,探讨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从而更好地应对新的发展浪潮。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地区;传媒专业教育
1 民族地区高校传媒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早已成熟,针对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许多高校开始拓展新媒体的研究和教学,将学科和专业重点转向对传统媒体冲击最大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但在民族地区,高校的传媒专业却还处在对学科教学的初级摸索和专业领域的建设中,大部分还在忙于师资队伍的组建和建设。就发展程度来说,传媒业发达的地区和传媒业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传媒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首先,专业教师短缺,人才引进难。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原毕节学院,下文简称贵工程)为例,作为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唯一一所高等本科院校,学校于4年前才成功申办广播电视学(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该校广电专业建设发展给民族地区输送传媒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学科建设之初,专业教师和教学人才短缺成为困扰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至2012年,经毕节市人才引进专职教师仅1人,在此之前,该专业教师全部为原人文学院汉语言专业再进修的教师及外聘教师,实践课程只有两名专职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勉强达到教育部要求的专业合格师生比1∶18的标准。随后,贵工程又在全国范围内几经招聘和选拔,截至2015年7月份,已有专业教师10人,基本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
其次,初期课程设置照搬东部高校,不接“地气”。因贵工程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建设之初,主要依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盲目照搬东部高校课程设置是不切实际的。自该校更名为“应用技术学院”后,各专业都将转型为技术应用型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除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之外,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如果不能紧密结合最前沿的媒介发展动向,学校是无法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
此外,硬件设施从零开始,缺少经验。贵工程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建设也几乎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由于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团队,初期采购的设备还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特别是图像处理、视频编辑等课程也都需要配套相应设施、设备。教学硬件落后必然导致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不到位,学生学得无兴趣。
2 民族地区高校传媒专业发展应注重开拓创新
面临种种挑战,民族地区高校担负西部传媒人才输出的教育责任,在吸取东部发达地区院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思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使广播电视学教学提升到新高度。
首先,积极建设实验室和网络多媒体播放平台。在贵工程,除政府集中最新采购的电脑,非编软件设备之外,与其他兄弟院校一样,学校成立了校园电视台,特批1000平米专用场地用于电视台设施,如录音棚、摄影棚、播放室、非编实验室的建设。其规模和档次在贵州省属高校中遥遥领先。
其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课程设置。学院应结合“互联网+”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全面型媒体人才。民族地区的传统媒体发展同样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因此在培养合格的记者、编辑、后期制作人员的同时,还应开设与网络视频、手机社交媒体、信息管理等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制作传统媒体节目,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制作具备网络传播特性的节目内容。
以贵工程校园电视台为例,师生们不仅把每期校园新闻联播上传至优酷、土豆等国内主流视频网站,还通过微信、微博等手机互动媒体进行节目推送。通过查看每期点击量、播放来源、播放时间等数据信息,分析节目收视情况,从而调整节目内容,进而提高节目质量。这种在网络平台上面向全国推广作品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检验教学和传播效果。2015年年初以来,贵工程校园电视台制作的校内新闻联播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点击量和转发量从最初的几十次到现在近万次,得到了地区电视台专家们的肯定。
2015年贵工程首届广电班学生毕业,为毕节地区媒体输送了一批优秀的记者及后期制作专业人员,极大地缓解了地
(下转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