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功能

2015-02-26王晓广

学术交流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社会风尚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功能

王晓广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化育功能。它通过引导和矫正道德主体对荣耻的价值认知和评价,规范、制约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选择。当今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耻感文化,对于加强国民德性涵育、民族精神提升、文明风尚营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新时期耻感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坐标和实践准则,推进耻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关键词]耻感文化;道德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社会风尚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8-2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黑龙江文化品牌培育研究”(14B060)

[作者简介]周全(1963-),男,辽宁辽阳人,研究员,从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耻感伦理不仅对个人立身修德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和民族精神的涵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下,耻感文化仍然是我们塑造和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道德力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弘扬的宝贵伦理资源。

一、“耻感文化”释义

作为一个学术用语,“耻感文化”是二战时期由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率先提出的。她在《菊与刀》一书中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两大类型,即以耻为基调的东方文化和以罪为基调的西方文化,并将日本文化归为“耻感文化”类型,以区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模式。尽管该书是以日本文化为范型来界定耻感文化的,但事实上在以耻感文化为特征的东方文化中,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更具典型性特征。正如日本学者森三树三郎所说:“从实际情况看,与日本相比较,中国‘耻的文化’倾向更强一些,‘耻的文化’的真正发源地是在中国”[1]。知耻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视为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和基本伦理规范。早自殷周时起,道德耻感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就开始孕育和萌发。无论是《尚书》“伊尹放太甲”的典故还是《周礼》“耻诸嘉石”之说,都表明殷周时期的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耻感所具有的向善远恶的道德功能,并将其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有效手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更是把知耻、有耻、远耻视为其伦理精神的核心价值,使耻感文化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和传承。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充分印证了耻感文化在国民的德性修养、社会交往及国家治理等多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耻感不仅是传统道德体系的基本原素,而且是伦理精神的原色,尤其在中国道德哲学传统中,耻感几乎具有与伦理道德的文化生命同在的意义。”[2]

那么,究竟何谓“耻感文化”?如何认识其道德功能?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厘清“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可以说,文化无疑是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一。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围绕“文化”概念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形成了众多观点。有学者统计,仅自1871年到1951年出现过的有关文化的定义就达164种之多[3]。尽管人们对“文化”概念的具体理解存在诸多分歧,但从最一般意义上将之视为与自然存在相区别的人类活动及其结果,这一点基本还是能够取得共识的。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大体包括三大要素: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4]相应地,文化结构也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观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及物质形态文化。这三个层次还可以笼统地划分为物质形态文化和精神形态文化两大领域,其中精神形态文化即为狭义的“文化”,通常包括人们的认知、评价、信仰、习俗等社会心理,以及哲学、艺术、道德、宗教、法律等较高形式的思想理论体系。

按照以上对“文化”概念的一般性理解,可将“耻感文化”定义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交往中基于道德耻感所形成的群体性观念、行为模式及制度规范等文化整体。首先,从内容上看,耻感文化不仅包括人们趋荣避耻的社会心理、行为选择,还包括有关荣耻的评价规范、原则和制度,以及具有表征、传递和矫正社会荣耻观念的物质载体、组织和设施等三个不同部分。其次,从结构层次看,对荣耻现象的认知、判断、评价、心态、思想等一系列观念文化处于耻感文化的核心层次,是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内在决定因素,其作用更为深刻和持久。而有关耻感道德的规范、制度、组织及设施等文化形态则是观念性耻感文化的外化形式,对道德主体的行为起到外在的约束、矫正和强制作用。最后,从特征上看,耻感文化具有普遍性、群体性。个人或少数人的耻感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不成为耻感文化,有关荣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得到群体性认同和普遍遵守时才会成为文化的存在。因而,一旦社会构建起这种普遍性、群体性的耻感文化,趋荣避耻就会转化为每一个群体成员内心的道德自觉,从而深刻影响他们的行为。

二、耻感文化的道德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历史积淀和传承,无时不在浸润和影响着人的生活世界。一方面,人类创造了文化,使文化成为其当然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样态;另一方面,文化反过来也塑造了人本身,使人的存在成为文化的存在。耻感文化作为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世界,对人的德行养成起着重要的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总体看来,耻感文化的道德功能是通过道德认知、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这三个依次递进的环节来实现的。

1.耻感文化的道德认知功能

道德认知是人的道德活动的发端,是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是道德主体“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5]。耻感文化的道德认知功能,就是通过人们对“耻”的现象、内涵及评价标准和原则等问题的认识来实现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耻”与“荣”的内涵和判断标准的认知。从主观层面看,“耻”是人们因其行为与社会道德相背离而产生的痛苦、羞愧的心理体验,“荣”则是因遵行道德规范要求而形成的被认可、被褒扬和受尊敬的心理感受。有耻、知耻是人类所具有的基本道德情感和行为操守,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道德价值体系构成中,“耻”与“荣”的道德价值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地位,二者的分野也是借以判断其他道德价值性质的基本坐标和尺度。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荣”“耻”的界限,才能对是非、善恶、好坏等进行明确的判断,才能分清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是被社会认可和褒扬的,哪些是为人所耻的。二是对“耻”的行为和现象的社会评价原则和评价机制的认知和把握。如,人们对可耻行为所抱有的基本态度、普遍的社会心理是什么,主流意识形态对荣耻的评判尺度和原则是什么,社会对可耻行为加以责罚和贬抑的标准、方式和方法是什么。三是对可耻行为后果的预测和认知。也就是行为主体充分认识,自己一旦做出可耻行为,会招致什么样的社会评价、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后果,从而会对个人的人格、名誉及可期望的价值利益造成什么损害。

2.耻感文化的道德评判功能

道德评判是道德主体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对象事物和行为的道德属性及后果所进行的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活动,是影响道德主体价值定向和行为选择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对“耻”的道德认知还主要限于感性直观和事实认识阶段的话,那么对“耻”的道德评判则进入到了价值分析和评价的层面,是在既有的道德认知基础上作出理性评判和价值取舍。

首先,以“耻”为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可以断言:一切正向的价值判断都会让人内心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人的道德本质和人格尊严也会得到充分确证;反之,一切负向的价值判断都会使行为主体产生羞耻、厌恶的心理感受,贬损其作为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善性,并使其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然而,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对同一种现象或行为会形成不同的道德价值判断,或是对不同的社会现象和行为进行相同的道德价值取舍呢?究其原因,无非支配人们进行道德判断的价值标准不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道德评判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及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所不同,而且这个标准会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抽象的、绝对的道德评价标准。但同时,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普遍的价值认同和统一的道德标准,因为这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系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共同血脉和纽带。通常而言,在一定历史阶段往往由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决定了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尺度,这种主流价值观的确立对于一个社会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下中国尤为重要的,就是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和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活动,有效抵制非主流价值观对公共道德和社会共同理想的干扰和破坏。

其次,对荣耻价值判断的结果作出道德评议,即对善的行为给予肯定、赞扬和褒奖,对耻的行为进行否定、谴责和鄙弃。一方面,人们通过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双重批判促使扬荣抑耻的价值评价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面对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时就能够作出理性的评判和选择。一旦这种评判和选择成为习惯性行为,就会固化为一种稳定的判断逻辑和认知范式,从而提升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和保全“面子”是中国人典型的文化心理特征[6],这是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多数学者普遍认可的一个事实,鲁迅先生甚至将“面子”视为“中国人精神的纲领”[7]加以反思和批判。从积极意义看,“面子”的本质就是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即便在当今社会,讲“面子”、爱“面子”仍然是国人普遍的社会心态,没“面子”或丢“面子”往往被看作耻辱的、不能容忍的。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们尤为注重社会对自己的尊严和名誉的评价,对荣耻的道德评价能够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强大的道德批判力,每个人的道德行为都将接受社会舆论的审判和裁决。这就促使人们为了维护和保全作为人的尊严和名誉的“面子”而自觉激发内心的荣辱感和责任意识,努力趋荣避耻、弃恶扬善。

3.耻感文化的道德选择功能

“道德选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选择,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做的自觉自愿的抉择。”[8]广义上,道德选择不仅包括道德行为选择,还包含道德意识选择,涉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方面。其中道德行为的选择是人的道德活动的核心和最终归宿,也是人的道德信仰和道德价值观的实现过程。耻感文化不仅向内要求人慎独内省、行己有耻,而且向外要求人改过迁善、见贤思齐,通过影响和制约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使人趋于至善。

首先,耻感文化对人们的道德选择具有预测和指引作用。人是一种理性的、道德的动物,其各种行为都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发动下进行的。人们在道德耻感的认知和评判的基础上,可以充分预测某一行为的道德价值和后果,即这种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是荣还是耻、是公众舆论所褒扬和鼓励的还是被谴责和鄙弃的,选择这样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招致社会及他人什么样的评价,从而对是非、善恶、荣耻有足够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在作出这样的权衡和评判之后,人们就可以合理地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怎样做、不怎样做,从而趋荣避耻、向善远恶。

其次,耻感文化对人们的行为选择还起到教育和强制作用。当道德主体的行为选择完成之后,其行为的动机、方式、过程和结果等都将在道德耻感的价值尺度上受到自我检讨和社会评价。一方面,道德主体的行为选择如果出自善良动机并有利于他人及社会,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不仅使这一行为选择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还会对他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行为人一旦做出了不道德的可耻行为,危害了他人和社会利益,就将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贬损。不仅行为人会心生耻感和自责,而且其声誉、尊严也会受到贬损甚至惩罚和制裁;同时,对行为人非道德行为的惩罚还会促使他人防微杜渐,矫正和避免类似的有违道德规范的行为。

三、倡行耻感文化的当代价值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迁加剧了价值观的多元分化,社会基本道德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价值紊乱和道德失范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中的部分人耻感意识淡化、是非观念混淆,对基本伦理准则和道德尺度的认知出现扭曲、错位。因此,当前必须加强民众耻感意识的培育,大力推进耻感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耻感文化的道德教化和矫正功能,这对于加强个人德行修养、提升国民精神、营造积极的社会风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知耻向善,立德树人

耻感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内容的道德耻感意识,对个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和调节作用。本尼迪克特认为“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做善行”[9]。但实际上,处于耻感文化中的社会群体,其道德行为的选择并非仅仅依靠外部强制力来实现,内心的道德自省和自律也是促使其遵守社会道德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力量,道德耻感促使人们依据“耻”的维度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知耻改过而趋善,远耻向荣而弃耻行。这种趋荣避耻的道德意识从本质上看不仅是道德主体对其自身善本质的自觉观照,更是对其德性人格的自我确认。

应该说,在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耻感对人的德化作用。儒家伦理将有耻视为士之理想人格的基本特质,将羞恶之心看作义之根本所在。孟子曾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10]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为人性使然。对于任何人而言,羞耻之心、向善之情都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也是立身行事之本。一个人如果连荣辱都分辨不清,那是最大的耻辱。人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够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达到道德修养的至善、至真、至美的境界。耻感文化对个人德行修养的价值就在于唤醒人内心对真、善、美等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强烈耻感意识的有德性的人。

2.涵育国民德性,提升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交往中形成的反映本民族整体利益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性和民族气质的总和。一个民族倘若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激荡,我们更应大力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民族精神的提升和弘扬,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塑造高尚的国民德性。在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中,耻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基于不同的阶级地位和利益诉求对耻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解各有不同,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耻感价值观却普遍影响着整个社会群体的生活态度和价值立场,对塑造国民性格、培育民族精神,进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曾说:“羞耻已经是一种革命……羞耻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整个民族真正感到了羞耻,它就会像一头蜷身缩爪、准备向前扑去的狮子。”[11]德国哲学家舍勒则指出:“羞感的明显衰减绝不像人们肤浅断言的那样是更高级和上升的文化发展的结果,而是种族退化的一种确凿的心灵标志。”[12]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情势发生巨变,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知耻而勇”的道德自省就会转化为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保家卫国和争取民族独立自强的重要精神力量。尤其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列强侵略,蒙受了巨大的民族耻辱,因此,无数仁人志士为雪国耻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最终赢得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一个民族理应弘扬这种耻感道德,保持高尚的国民品性和民族精神。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靠的就是这种自强奋进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崛起的强大精神脊梁。

3.淳化社会风尚,构筑社会文明

社会风尚是“社会广大成员的精神面貌的总体表现,体现出他们的趣味、情感、观念、风俗、习惯,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一种表现”[13]。社会风尚的好坏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14]社会风尚的培育关键在于形成知荣明耻的普遍文化氛围。只有知荣明耻,才能是非分明、道德高尚,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反之,则会是非混淆、善恶不分、道德失范,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如前所述,由于中国社会尚处于转型期,价值观的多元分化造成人们基本道德认知的分歧和混乱,“无耻化”或“去耻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道德领域一个突出的问题。社会中不知耻、不觉耻、不远耻的行为时有出现,甚至个别人对基本道德价值的判断出现严重的混乱和错位,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道德他律的这一外在约束机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公众的道德批判力被极大地削弱。如,有些人越来越习惯于给予可耻行为以更大限度的谅解和包容,甚至将某些可耻行为和现象看成是十分荣耀或令人嫉羡的事情。如果任由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蔓延扩张,就会形成腐坏的社会风气,而这种腐坏的社会风气反过来又会加剧和固化人们“去耻化”的道德价值观。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15]。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需要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它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道德力量。“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所依,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又体现了当今时代所赋予的崭新内涵,为耻感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坐标。我们在新的时期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耻感文化建设,充分弘扬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道德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

[参考文献]

[1][日]森三树三郎.名与耻的文化——中国、日本、欧洲文化比较研究[J].王顺洪,译.中国文化研究,1995,(2):119.

[2]樊浩.耻感与道德体系[J].道德与文明,2007,(2):23.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

[4][美]波普诺 D.社会学(上)[M].刘云德,王戈,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37.

[5]宋希仁.伦理学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1033.

[6][美]明恩溥.中国人的德行[M].杜颖达,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2:1-3.

[7]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20.

[8]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44.

[9][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02.

[10]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25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

[12][德]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M].罗悌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51.

[13]康绍邦,胡尔湖.新编社会主义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07.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7.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1.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责任编辑:余明全〕

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风尚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风尚嬗变态势之历史探究——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察
拾金要不昧
“最淳朴”的社会风尚——“德美屋”内外
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社会风尚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