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综艺节目的文化内涵分析——兼论我国综艺节目的创新
2015-02-26施晓亮
施晓亮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引进综艺节目的文化内涵分析——兼论我国综艺节目的创新
施晓亮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摘 要:近年来,一些引进自海外的综艺节目在国内电视市场大获成功,甚至掀起了各地卫视引进海外版权节目的热潮,此现象及其原因均引人深思。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借《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和《爸爸去哪儿》三档热播节目深入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对节目内容、形式的解析揭示了这些文化内涵打动观众、引起共鸣的机理。本文还进一步指出,我国的电视媒体人应该具备开放的心态,坦然面对引进综艺节目的冲击,取其精华,在经历模仿与引进阶段后孕育出自己的原创作品。
关键词:综艺节目;海外版权;文化内涵;节目创新
在大众传播理论中,“娱乐”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在媒介所能提供的样式繁多的娱乐产品中,电视综艺节目无疑是受众覆盖面最广,接受度最高,最受欢迎的一项。为了满足广大受众对于娱乐综艺节目的需求,我国的电视人将眼光瞄准了海外的同行。早期引进的综艺节目不乏成功之作,如央视的《综艺大观》、上海电视台的《五星奖合成大擂台》,都给当时国内稍显闭塞的受众带来很大的新鲜感,也引发了收视热潮。而之后仿自西方的各类选秀节目如《我型我秀》《超级女声》等更是影响了一代年轻人。但随着受众对老牌综艺节目逐渐产生审美疲劳,选秀类节目的版权纠纷官司渐增,我国的综艺节目发展似乎又陷入了泥潭。
为了走出困境,上海文广(以下简称SMG)于2010年大胆尝试,从英国Fremantle Media公司引进《英国达人》节目版权,制作播出了中国版的《中国达人秀》,此举大获成功。《中国达人秀》连续三季打破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纪录,成为中国省级卫视中最具影响力的综艺节目。自此,各地卫视纷纷效仿,开启了我国综艺节目引进海外版权的时代。相较于20年前,现在的受众早已过了被动接收的时期,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类综艺节目,他们会有自己的选择和理解,而这种选择,往往又和观众自身的理想、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趣味等有所关联。信息传播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节目制作者能否将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节目的“编码”完美地传递给受众,让受众在“译码”之后正确解读并认同,是电视节目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达人秀》这样的节目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这三个大获成功的综艺节目是如何得到我国受众认同的,而这些节目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价值。
1 《中国达人秀》:尊重和鼓励每一个平凡的梦想
《中国达人秀》的原版是《英国达人》和《美国达人》,因此,这档节目的中国版也很自然地具有了强烈的当代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色彩。美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精神和价值观,如自由、包容、突出个性、敢于创新等,在节目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参加《美国偶像》的华裔选手孔庆翔,五音不全,舞姿滑稽,但是仅仅因为他的自信心和勇气,就打动了美国的普通大众,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在《中国达人秀》中,自由和包容也同样得到了体现。不同于以往的其他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不再将选秀内容进行限定,无论参赛选手有何特长,都可以上台展示,只要获得评委和观众的认可,就可以成为达人,一举成名。于是,我们看到了跳孔雀舞的忠厚好男人姜仁瑞、玩溜溜球的台北大学生杨元庆,还有拿着葱高唱“我的太阳”的菜花甜妈。即使是表演难以得到认可,评委们也不会尖刻批评,仍然会鼓励这些选手,赞赏他们登台的勇气。选手们的自由发挥、评委的包容,这一切都会反复给电视机前的受众提供这样一种暗示:这是一个属于普通大众的舞台,这是一个属于普通大众的节目。综艺节目的受众绝大多数是平凡人,都要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他们渴望自由,渴望被包容,也渴望自己心中小小的梦想有一天可以实现,而“达人秀”恰恰迎合了他们的心理,拉近了他们与节目的距离。
自由和包容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土壤,这一点,体现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也同样体现在了“达人秀”的舞台上。真正引爆“达人秀”收视率的,是选手们层出不穷的创意和五花八门的表演。水底世界的变脸、带着百万伏电压跳的闪电舞、由10个机器人编排演出的“机械舞”,这些达人的表演令观众和评委大呼过瘾,并且深深折服于他们的精彩创意。看了他们的表演,不禁让我们深思,长期以来,国人一直被诟病缺乏创造力,然而事实证明,我们缺乏的不是创造力,而是缺少一个自由和宽容的舞台,缺少对个性的尊重。《中国达人秀》发掘出了普通百姓中的无穷创造力,不仅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也在潜移默化中,使习惯于温良谦卑,压抑个性的国人认同了释放个性,勇敢表现自我的可贵。
《中国达人秀》至今已播出五季,收视表现依然出色。而每一季“达人秀”就像是一部好莱坞的励志大片,观众们看着一个个出身平凡的达人从无数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关注着他们一步步向上攀登,直至世界的舞台。达人们所承
载的,已不只是他们自己的梦想,更是千千万万观众摆脱平凡,实现自我的“中国梦”。
2 《中国好声音》:让学员做一次主
自2004年SMG推出《我型我秀》以来,唱歌类选秀节目在我国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从最开始几年的异常火爆,到逐渐趋于平淡,虽然缘于国人对歌舞类节目的喜爱,这类选秀节目的收视一直差强人意,但《中国好声音》在2012年的强势崛起却着实出人意料。同样作为唱歌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夺人眼球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如果说《中国达人秀》是自由、个性的舞台,那么《中国好声音》所宣扬的精神则是“平等”。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被视为做人的根本,称之为“八德”。其中排名首位的“孝”字,又被引申开来,不仅是对父母的孝,也是对师承长辈的孝。我们从小便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于导师的敬畏丝毫不亚于父母。于是,这种敬畏也体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选秀节目中。回想一下我们所熟悉的选秀模式:选手上台,自我介绍完毕后开始唱歌,唱完之后,在台上恭恭敬敬地等待台下评委导师们的点评,然后鞠躬致谢。在大部分情况下,气氛还是非常和谐的,选手尊重导师,导师也会客观点评,善意地表扬或批评。但是长此以往,导演担心如此祥和的气氛会让观众睡着或换台,于是为了增加节目的紧张气氛,吸引观众,制造话题,导师的点评越来越尖锐,甚至于“毒舌”,当场说哭选手的也不在少数。于是导演们成功了,吸引了眼球,引爆了话题,只有可怜的选手成了牺牲品。殊不知这样的炒作虽能一时得逞,但是却会在观众心里留下“此节目刻薄寡恩”的印象,从传播的长期效果来看,必然会使节目本身遭受损失。
而《中国好声音》这档引自荷兰《The Voice》的节目则完全颠覆了传统选秀的模式。首先是选手在入场表演时,4位导师需背对选手,只有当选手的歌声完全打动导师时,导师才会拍案转身。这样的模式,使导师能完全杜绝任何干扰因素,纯粹从歌声去判断和挑选,使比赛更为公正,而导师转与不转的纠结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如第一季比赛中,那英多年的伴唱王崇也上台参赛并精彩演绎了那英的名曲《白天不懂夜的黑》,那英听出了她的声音却因为避嫌没有转身,其他导师却以为王崇本身就奔着那英来的也没有转身,如此为了比赛公正却导致的戏剧性结果不禁让人唏嘘,但同时却增加了观众对节目本身的好感。然而,真正的好戏却是在导师转身后才刚刚开始,因为节目赋予了选手一项特殊的权利,就是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心仪的导师。于是,导师们为了争取到自己喜爱的选手,纷纷放下架子,用尽各种“手段”去博取学员的欢心:有的用真诚的赞美来感化选手,有的利用乡情来套近乎,也有的用“出任自己演唱会嘉宾”来利诱。此时的导师们,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选手,让观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他们对选手才华的尊重。
选秀节目的观众最关注的,永远是参赛的选手,因为这些从普通人中走来的选手,或许就有着和你我相似的经历,观众会从这些选手身上,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自然而然地,观众就会产生移情心理,于是当选手成功或失败时,观众会与他们一起开心或难过,而当选手受到导师的认同与尊重时,观众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这恐怕就是《中国好声音》从众多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最大原因。
3 《爸爸去哪儿》:韩流再度来袭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我们的近邻韩国无疑走在了前面。自1998年金融危机后,韩国便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而之后的发展过程也印证了当初决策的正确性,韩国已经成为文化输出的大国,其文化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亚洲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同时,文化产业也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占全国GDP比重达到了15%以上。
与前文所提到的西方文化不同,韩国的传统文化深受我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义,信义和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早已深深植根于韩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一直延续至今。而由于韩国在其历史上又经历过日本的殖民统治和美国的经济援助,其在文化上也受到了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影响,因此现在韩国所输出的可以说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主,带有少许日本文化和部分美国文化的融合文化。
我国受众最初接触韩国文化是从韩剧开始的,韩剧以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及人际关系见长,剧中既表现了韩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又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的气息,令中国观众感到新奇而又亲切,从而吸引了大批观众。不知不觉中,看韩剧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韩国的文化也由此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民众。待到国人警觉于韩式文化的侵袭时,韩国的明星、化妆品、时装、美食、数码产品和汽车已经遍布神州大地了。虽然近年来,对于韩国文化以及韩剧的争议屡见不鲜,但其文化输出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下,综艺节目成为他们新的输出产品。2013年,湖南卫视引自韩国的同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炮走红,成为了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的王者,也掀起了引进韩国综艺节目的热潮,《花样爷爷》《两天一夜》《Running man》等韩国当红综艺节目纷纷被引入推出中国版。
《爸爸去哪儿》是一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具有浓厚的东方气息。节目中几位明星爸爸单独带着孩子出去旅行,经历各种考验。爸爸们的笨手笨脚和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时常会制造出喜剧效果,成为节目中的亮点。而父亲与孩子间时不时表现出的温情,更是能让为人父母的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对节目持续关注。《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不仅来源于其所突出的家庭亲情、父慈子孝等儒家传统,还源自节目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中韩两国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都十分重视,但方式却有所不同。中国的父母更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各类补习班,而韩国的父母则更倾向于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重视礼仪,并且鼓励孩子自我探索,适应社会。《爸爸去哪儿》完全体现了这一理念,各位明星宝宝从节目初期的不适应,到之后慢慢进入角色,有了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并且学会了宽容和理解,学会了与小伙伴们团结合作,每一位孩子都在这段经历中成长了很多。同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韩两国,同样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在呼吁了“素质教育”几十年后,孩子们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愈来愈重的趋势,而韩国的父母却引导着孩子们在生活中自立成长。这一点,也引发了电视机前观众的热议,许多家长在收看了节目后,都表示今后将尝试着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见《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对其受众的影响之深刻。
4 我们的态度:坦然面对,取其精华,孕育原创
4.1坦然面对,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一词近年来时常与“文化侵略”捆绑在一起出现,许多学者担心过多地引入外来文化会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冲击。但事实上,这些担心略显多余。改革开放30年,不仅中国在开放,世界各国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与深入。特别是到了信息时代,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了,文化的融合发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我国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愈开放愈强,愈封闭愈弱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与西域通使,唐朝更是极度开放,不仅各国人士纷纷踏入中原,连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都来到中国。汉唐两朝均延绵数百年,成为古代中国强盛的代名词。形成对比的是,宋代为抵御外族,统一思想维护正统文化,其“理学”思想虽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但终宋一朝始终被动挨打,最终灭于外族;明清两朝封关闭海,结果却使原本强盛的国度日渐衰落,最终被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直接造成了中国悲惨的近代史。所以,一味地主张维护传统文化并不能真正地保护它,只有让它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摩擦中不断成长,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真正站住脚跟。
4.2取其精华,重视引进节目带来的正面影响
每个国家欲对外输出的文化,至少在其本国人看来,都是积极正面的,而为了让他们的文化被人认同,通常都会裹上华丽的外衣让人更能接受。无论是好莱坞电影,韩剧抑或现在的各类综艺节目莫不如此。因此,无论是节目所包含的内在价值观还是外在的漂亮外衣,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团结与纪律,使我们习惯于压抑自己的个性,而“达人秀”却鼓励每个平凡人去展现自我,成为平民英雄;我们习惯于服从组织安排,但“好声音”却告诉每位选手,你也可以选择。我们都向往“自由”和“平等”,但这些节目却教会了我们宽容地看待别人才能使你的心获得释放,真正得到自由;而努力拼搏,赢得尊重也才能使你真正地获得“平等”。而当我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有所迷失时,《爸爸去哪儿》又告诉了我们,我们的儒家文化并没有过时,只是我们自己忘了去用,让我们能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优秀的节目所包含的,必然是能带给我们正能量的精神与价值观,我们尽可以放松心态去接受它们。
事实上,“达人秀”这些优秀节目的引进所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于节目本身的内容和精神,在节目形式、制作以及推广上,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经验。从节目的形式上看,《中国达人秀》和《爸爸去哪儿》都各自开启了我国才艺表演类选秀和户外明星真人秀节目的风潮,而《中国好声音》更是成为无法复制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在节目的制作上,这些节目也完全颠覆了国内原有综艺类节目的制作方式,绚丽的灯光舞美、超多的机位设置以及精细的后期制作,使每一期节目展现给观众的,都是一场盛大的SHOW。而节目的推广也变得更为专业,全媒体化的覆盖宣传、衍生节目的制作以及明星选手的串场推广使得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能够全面感受到节目的热潮。这一切,不仅使观众大开眼界,也给国内的电视人提供了一条捷径,让他们的电视制作理念得到快速的提升。
4.3孕育原创,模仿和引进是原创节目的必由之路
综艺节目在我国起步较晚,即使将央视的春晚作为大陆地区第一个综艺节目,也较发达国家晚了40多年,这对于我国的电视人来说,既是劣势,也是机遇。劣势在于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文化一样,都是需要积淀的,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欠缺太多;机遇在于我们有相当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许多前人走过的弯路可以不必再去走。事实也正是如此,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比较成功的综艺节目如《正大综艺》《五星奖合成大擂台》等,均是模仿了港台的综艺节目,而进入21世纪后引发热潮的几大选秀节目,也都是模仿自美国、荷兰等地的选秀节目。
当然,模仿始终只能作为过渡时期的一种手段,而非长久之计。首先,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版权问题,对于原版节目的高程度模仿无疑会引起版权纠纷,轻则节目终止,重则面临高额经济赔偿;其次,模仿虽能学得其外表,但对于节目的创作理念、制作规范等核心内容却常常不甚了了,导致节目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经历过模仿阶段后,全面引进节目版权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以《中国达人秀》为例,在引进版权后,节目版权方不仅带来了详细的节目制作流程《达人秀宝典》,还派遣团队全程参与节目录制,最大限度保证了节目的制作质量。这对于我国节目制作团队的提升效果,显然不是模仿所能比的。
然而,引进的节目再好,终究是别人的产品,况且也并非所有的引进节目都能获得成功。如东方卫视这两年主推的选秀节目《中国梦之声》,虽集全台之力打造,其风头仍与《中国好声音》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是《美国偶像》这样的节目形式已落于俗套(从《我型我秀》《超级女声》开始便采用此节目形式),再难令观众提起兴致;而与《爸爸去哪儿》同为韩国热门节目的《花样爷爷》,在引入中国后也遭到冷遇,却是两国文化上的差异所致,韩国家族观念浓厚,老人是一家之主,倍受尊敬,而中国的家庭重心,却往往在小孩子身上,从而导致了《花样爷爷》的收视率远不如《爸爸去哪儿》。
因此,虽然模仿和引进在特定时期是必然的选择,但随着受众的整体素养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这些外来节目已渐渐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只有开发出属于我们本民族文化的、更符合我们核心价值观的节目才是未来努力的方向。随着我国节目制作团队的能力不断提升,文化市场的环境不断优化,在不久的将来,必能孵化出属于我国观众的优秀原创综艺节目。
参考文献:
[1]孙妍峰,张芊.从《中国好声音》看选秀节目的受众心理[J].现代视听,2012 (9).
[2]闭文莲.从传播学视角解析《爸爸去哪儿》[J].现代交际,2014(1).
[3]肖安鹿.境外文化产品的进入与当代中国文化安全[J].甘肃理论学刊,2007 (1).
[4]何道宽.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 (2).
[5]赵志浩.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钟新,刘丫.社会示范:《爸爸去哪儿》节目的核心价值[J].新闻与写作,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