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唐钞文选集注汇存》诗的部分略窥《文选》五臣注的问题(下)

2015-02-26朱晓海

学术交流 2015年9期

朱晓海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中文系所,台湾 新竹 30013)

从《唐钞文选集注汇存》诗的部分略窥《文选》五臣注的问题(下)

朱晓海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中文系所,台湾 新竹 30013)

《文选》五臣注本在中唐到两宋之交的流传过程中,多遭窜改,变化颇多。以《选》诗为代表,通过对照《唐钞本集注汇存》与明州六臣《注》本、陈八郎本的五臣《注》,可以清楚看出个中奥秘。作为最接近原本的唐钞本,《集注》与南宋时期的明州本、陈本的五臣《注》内容有明显差异。明州本与陈本从多方剿袭资料,增入书中,因而其注文比之《集注》要丰富得多。至于各本注文署名不一的问题,有些是由于各注家的注文重叠,结集之时不同版本署名不一之缘故,有些恐怕就是后世增益者任意之举了。

《唐钞本集注汇存》;明州六臣《注》本;陈八郎本;五臣《注》

既袭自善《注》,又袭自《钞》文,当然会出现一种状态,即一段注解乃融合善《注》、《钞》文而成者。例如:

01《答贾谧》:“景命是膺”。《集注》所录李周翰《注》,无“景,大;膺,当也”,明州本、陈本则有。前者袭自《钞》文“景,大也”,后者袭自善《注》“毛苌曰:膺,当”*《集注》本“当”泐残,据孔颖达《毛诗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卷二十之二《鲁颂·駉之什·闭宫》,780页,毛《传》补。。

02《答贾谧》:“大*“大”,明州本、陈本皆作“火”。辰匿辉,金虎曜质”。《集注》所录吕延济《注》,无明州本、陈本之“火辰,心星,明*陈本“心”下无“也”字,“明”上犹有“其光”。,则天下和;暗,则天下丧乱。昴,西方白虎宿也。太白,金精也,太白入昴,是金、虎相薄,则有乱兵”。前半袭自《钞》文“火辰,心星也,此星明,天下太平;暗,即天下大乱”,后半袭自善《注》“《石氏星经》曰:昴者,西方白虎之宿也;太白者,金之精。太白入昴,金、虎相薄,将(?)有兵乱”。

03《答贾谧》:“光翼二祖”。《集注》所录李周翰《注》,无明州本、陈本之“太宰,贾充,谧之父。太祖为大将军,以充为右长史,及武帝即位,复为太宰,云二祖”。前半袭易自《钞》文“太宰即谓谧父贾充,薨,赠太宰”,后半袭易自善《注》“太祖为大将军,以贾充为司马右长史。及世祖受禅,转太宰”。

04《答贾谧》:“鲁公戾止,衮服委虵。”《集注》所录张铣《注》,无明州本、陈本之“委蛇,美貌;戾,至也”。前半袭自《钞》“逶虵,美貌”,后半袭自善《注》“《尔雅》曰:戾,至也”。

05《于承明作与士龙》:“南归憩永安,北迈顿承明。”《集注》所录张铣《注》,无明州本、陈本之“憩,息;顿,止也。永安、承明皆亭名”。前半袭自善《注》:“毛苌《诗传》:憩,息也;顿,止舍也。”后半袭易自《钞》:“回归息于永安亭也……承明,亭名也。”

06《赠尚书郎顾彦先》之一:“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集注》所录张铣《注》,无明州本、陈本之“迕,逆也”“为人所患苦,故云苦也”。前者袭自《钞》文“迕,逆也”,后者袭自善《注》“杜预曰:苦雨,为人所患苦也”。

07《赠尚书郎顾彦先》之二:“玄云拖朱阁,振风薄绮疏。”《集注》未录五臣《注》,明州本、陈本则皆有刘良《注》:“拖,曳也;绮疏,窗也”。前者袭自善《注》“《说文》曰:拖,曳也”,后者袭自《钞》文“绮疏,窗也”。

08《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俯偻从命”。《集注》所录刘良《注》,无明州本、陈本之“祁祁,众多之*明州本无“之”字。貌;大邦则吴矣”。前者袭自善《注》“毛苌曰:祁祁,众多也”,后者袭自《钞》文“大邦谓吴国也”。

09《赠河阳》:“弱冠步鼎铉,既立宰三河。”《集注》所录刘良《注》,无明州本、陈本之“年二十曰弱,冠也;鼎,三公象也”“岳二十为贾充府掾,故云步鼎铉也。年三十曰立;三河,河东、河内、河阳”。此乃袭自善《注》:“《礼记》曰:人生卄曰弱,冠;《周易》曰:鼎金铉,郑玄《尚书注》曰:鼎,三公象;《论语》曰:三十而立”及《钞》文“太宰贾充时,召岳为下掾,故言步鼎”“三河者,谓河东、河南、河内也”。

10《赠侍御史王元贶》:“回迹清宪台”。《集注》所录张铣《注》,无明州本、陈本之“王侯谓贶也”“崇礼,门名也”“宪台即御史署也”。前二者袭自《钞》文:“王侯谓元贶也”“崇礼,尚书省门名”。后者袭易自善《注》:“《汉官仪》曰:御史为宪台”。

11《斋中读书》:“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集注》所录吕向《注》,无明州本、陈本之“矧,况也”“言心反*“反”,明州本作“乃”,二者皆“及”因形近所致之讹。所为事迹皆归寂寞寂寞 ”*“寂寞”,明州本作“闲静”。。前者乃袭自善《注》“《尔雅》曰:矧,况也”,后者乃袭自《钞》文“心与迹俱闲静也”。

12《杂诗》。《集注》未录刘良《注》,明州本、陈本则皆有“良曰:沉约《宋书》云:王徽字景玄,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十六举秀才,除右军谘议。徽素无宦情,征并不就”。此泰半袭自善《注》:“沉约《宋书》曰:王徽字景玄,少好学,无不通览。年十六,学举秀才,除南平王铄右军谘议。徽素无宦情,并陈疾不就”。小半袭自《钞》文:“沉约《宋书》:王徽,琅沂人,好学博览,能属文,善书画,解音律。举秀才、衡阳王义季右军行参军,并不就”。

13《七月七日夜咏牛女》:“瞬目矖曾穹”。《集注》所录吕向《注》,无明州本、陈本之“瞬目,谓动目也;矖,视也,曾穹,天也”。前半袭自《钞》文“《说文》云:瞬,目动之貌,又云:矖,视也”,后半袭自善《注》“穹,天也”。

14《玩月城西门廨中》:“蜀琴抽《白雪》,郢曲绕《阳春》。”《集注》所录吕延济《注》,无明州本、陈本之“蜀都司马相如善鼓琴,故云蜀琴”“《白雪》、《阳春》并曲名”。前者袭易自《善》注:“相如工琴,而处蜀,故曰蜀琴”,后者袭自《钞》文“《阳春》、《白雪》并楚曲名也”。

15《始出尚书省》:“惟昔逢休明,十载朝云陛。”《集注》所录李周翰《注》,无明州本、陈本之“惟,思也;‘休明’谓武帝时”“云,五云殿也;陛,阶也”。一、三、四三部分袭易自《钞》文:“惟,思也”,《汉武故事》云:武帝有三云殿,此云陛即云殿之阶也。第二部份袭自善《注》:“‘休明’谓齐武皇帝也”。

16《始出尚书省》:“英衮畅人谋”。《集注》所录吕向《注》,无明州本、陈本之“衮,三公服也……时帝为丞相辅国政,故云英衮也”“谓受太后教,废郁林而明帝立”。此乃袭易自《钞》文“齐明帝时为丞相,故云衮”及善《注》“萧子显《齐书》曰:明帝以太后令,废郁林王及海陵王而即帝位。《周礼》曰:三公自衮冕以下”。

17《和王著作八公山》:“素景沦伊谷”。《集注》所录李周翰《注》,无明州本、陈本之“伊、谷、洛,三水名也”“素景,晋也,晋金德王,故云素景。沦,没也”。前后两部份袭易自《钞》文:“伊、谷,水也”“沦,没也”。中间部份袭自善《注》:“素景谓晋也,干宝《搜神记》曰:金者,晋之行也”。

18《和谢宣城》:“王乔飞凫舄,东方金马门。”《集注》未录五臣《注》,明州本、陈本则皆有“翰曰:王乔为叶令。每月朔望,常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使人密候之,言其临至,乃有双凫鸟东南飞来。至,则举网张之,但得二只舄;舄,履也。此则从官非官侣也”“东方朔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此则避世非避喧也”。此乃删袭自善《注》:“范晔《后汉书》曰: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舄,履也”“《史记》:武帝时有齐人东方生名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此则”云云二句则袭易自《钞》文:“言此王乔、东方朔等虽从官非官侣、避世非避喧”。

19《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高车尘未灭,珠履故余声。”《集注》所录吕延济《注》,无明州本、陈本之“高车,车上盖高也;珠履谓门客皆以珠饰履也”。前半袭易自《善》注“《说文》:马车其盖高,立载之车也”,后半袭易自《钞》文“珠履者,以珠饰之”。

20《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宾阶绿钱满,客位紫苔生。”《集注》所录张铣《注》,无明州本、陈本之“绿钱者,青苔也;紫苔,亦同也,无人行,故此物皆生也”。此盖袭易自善《注》“崔豹《古今注》曰:空室,无人行,则生苔藓,或青或紫,一名绿钱”及《钞》文“绿钱者,青苔如钱形也”。

21《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嗟此务远图”。《集注》所录刘良《注》,无明州本、陈本之“嗟,叹;务,趣也;远图,志也”。前二者袭自《钞》文“嗟,叹也;务,趣也”,后者袭易自善《注》“远图者,忠也”。

22《效古》:“寒燠岂如节”。《集注》所录张铣《注》,无明州本、陈本之“燠,暖也,言地偏,节气与中夏不同也”。前者袭自善《注》“毛苌《诗传》曰:燠,暖也”,后者袭易自《钞》文“北方地偏,不如中国之节也”。

23《拟古》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符竹。”《集注》所录吕向《注》,无明州本、陈本之“白羽,箭也,言留我一只之箭,定四方”。前者袭自善《注》“白羽,矢名”,后者袭自《钞》文“言且留我一只箭,以定四方”。

24《拟古》之三:“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集注》未录五臣《注》,明州本、陈本则皆有“向曰:贶,赐也。楚襄王以金璧聘庄周为相,庄周不受。鲁仲连为齐以书与燕将,下燕之聊城,欲以功爵仲连,仲连不受之也”。首句袭自《钞》文“贶,赐也”,余者袭易自善《注》“《韩诗外传》曰:楚襄王遣使者,持金千斤、白璧百双,聘庄子,欲以为相。庄子不许。《史记》曰:田单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

25《学刘公干体》:“集君瑶台前”。《集注》所录张铣《注》,无明州本、陈本之“以玉饰台也。两楹之间,人君听政之处”。前者袭自《钞》文“瑶台,台名,以玉饰之”,后者袭自善《注》“郑玄《礼记注》曰:两楹之间,人君听治,正坐之处也”。

26《代君子有所思》:“西出登雀台,东下望云阙。”《集注》未录五臣《注》,明州本、陈本则皆有“济曰:邺西有铜雀台。‘望云阙’言阙高至云”,前者袭自善《注》“《邺中记》:邺城西北立台,名铜雀台”,后者袭易自《钞》文“言魏阙门高至云,故曰云阙”。

27《效古》:“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集注》所录吕延济《注》,无明州本、陈本之“阴山,匈奴山名;交河,边城名”。前者乃袭易自《钞》文“阴山,山名也,在匈奴中”,后者袭易自善《注》“《汉书》……又曰: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28《杂体诗·卢中郎》:“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集注》未录五臣《注》,陈本*明州本此处乃以善《注》在前、五臣《注》在后的六臣本配补,故仅云:“良同善《注》。”所录刘良《注》:“魏公子无忌号信陵君。秦闻公子在赵,伐魏,魏王使使持上将军印,往请公子,公子遂遍告诸侯,各遣兵救魏。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乘胜逐之,至函谷,秦兵不敢出”。乃袭自善《注》:“《史记》云:魏公子毋忌为信陵君……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请公子归救魏,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破秦军于河外,乘胜遂【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不敢出”。

29《杂体诗·郭弘农》:“崦山多灵草,海滨饶奇石。”《集注》所录刘良《注》,无明州本、陈本“崦嵫,山名”“滨,涯也”。前者袭自善《注》“王逸曰:崦嵫,山名”。后者袭自《钞》文“滨,水涯也”。

30《杂体诗·张廷尉》:“交臂久变化,传火乃薪草。”《集注》所录李周翰《注》,无明州本、陈本之“孔子谓颜回曰:吾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欤?今人未尝以此为哀,奚独哀死耶?指穷为薪,而火传焉”。前半袭自《钞》文“《庄子》:孔子谓颜回曰:吾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欤”。后半则袭自善《注》“郭像曰……今人未尝以此为哀矣,奚独哀死耶?”

31《杂体诗·殷东阳》:“青松挺秀萼”。《集注》所录张铣《注》,无明州本、陈本之“青松喻真性;秀,美”。前者袭自《钞》文“青松谕真性也”,后者袭自善《注》“《广雅》曰:秀,美也”。

32《杂体诗·谢仆射》:“曾是迫桑榆”。《集注》所录吕延济《注》,无明州本、陈本之“曾,则”“桑榆,日将落,喻年老”。前者袭自《钞》文“曾,则也”,后者袭自善《注》“桑榆,日所没,以喻人年老也”。

第三个来源则是《音决》。例如:

01《东武吟》:“腰鎌刈葵藿”。明州本“鎌”下注音“廉”,陈本作“立廉”,“立”乃“音”之坏讹,此乃袭自《音决》“鎌音廉”。

02《结客少年场》:“埳壈怀百忧”。明州本、陈本于“埳”下夹注“苦感”,“壈”下唯明州本夹注“洛感”,此盖袭自《音决》:“埳,苦感反;壈,力感反”。用“力”用“洛”无别,因为均为来母的反切上字。

03《放歌行》:“小人自龌齰”。明州本、陈本于“龊”下夹注“初角”,此乃袭自《音决》:“龊,初角反”。

04《挽歌诗》之一:“救子非所能”。明州本、陈本于“能”下注“女夷”,乃袭自《音决》:“能,协韵,女夷反,吴俗言”。

05 《挽歌诗》之二:“鸿毛今不振”。明州本、陈本“振”下皆注“平”,因此首后半乃协真部平声韵,此盖本自《音决》:“振,协韵,音真”。

06《时兴》:“槭槭芳叶零”。明州本、陈本“摵”下皆夹注“所隔”,此盖袭易自《音决》:“槭,所革反”。

07《时兴》:“极望无崖崿”。明州本、陈本于“崿”下注音“五各反”,此盖袭自《音决》:“崿,鱼各反”。用“五”用“鱼”无别,因均为疑母的反切上字。

08《杂诗》之二:“挹露掇其英”。明州本、陈本“裛”下夹注“于劫”,此盖袭自《音决》:“裛,于业反”。用“劫”用“业”无别,因均属业部字。

09《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蹀足循广除,瞬目矖曾穹。”明州本、陈本“蹀”下有夹注“牒”,“瞬”下有夹注“音舜”,皆袭自《音决》:“蹀,音牒;瞬,音舜”。

10《七月七日夜咏牛女》:“款情难久悰”。《集注》所录吕向《注》,无明州本、陈本之“悰,乐也”,盖袭自《音决》:“悰,乐也”。

11《七月七日夜咏牛女》:“盈箧自余手”。明州本、陈本“箧”下夹注“古颊”,盖袭易自《音决》:“箧,苦协反”。用“古”用“苦”无别,因均为见母的反切上字。

12《南楼中望所迟客》“即事怨睽携”。明州本、陈本“暌”字下夹注“苦圭”,盖袭自《音决》:“暌,苦携反”。用“圭”用“携”无别,因均属齐部韵。

13《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袅袅秋风过”。明州本、陈本于“袅”下夹注“奴了”,此乃袭自《音决》:“袅,奴了反”。

14《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俯濯石下潭”。《集注》“案:五家本‘潭’作‘濞’”,陈本、明州正作“濞”,明州本、陈本“濞”下夹注“普秘”,此乃袭自《音决》:“濞,普秘反”。

15《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晚见朝日暾”。“暾”下注音“土论反”,盖袭自《音决》:“暾,土昆反”。用“昆”用“论”无别,因均属魂部平声字。

16《和王著作八公山》:“双崤望河澳”。明州本、陈本五臣《注》“澳”下注音“于六”,此乃袭自《音决》:“澳,于六反”。

17《和王著作八公山》:“再远馆娃宫”。明州本、陈本“娃”下夹注“于佳”,此袭自《音决》:“姓【娃】,于佳反”。

18《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留宴汾阴西”。明州本、陈本于“西”下注音:“音先,叶韵”,此乃袭自《音决》:“西,协韵,音先”。

19《拟古》之一:“飞鞚越平陆”。陈本于“鞚”下夹注“音控”,明州本径作“控”,此乃袭自《音决》:“鞚音控”。

20《代君子有所思》:“服理辩昭昧”。明州本、陈本于“昧”下注音“音末,叶韵”,明州本除了无“音”字,其余重同,乃袭自《音决》:“五家‘昧’协韵,音末”。

21《杂体诗·陈思王》:“辞义丽金雘”。明州本、陈本“雘”下注音“乌郭”*陈本“乌郭”下有“友”字,“友”乃“反”形近之讹。,此乃袭自《音决》:“雘,乌郭反”。

22《杂体诗·陆平原》:“流念辞南澨”。明州本、陈本于“澨”下夹注“音逝”,此乃袭自《音决》:“澨音逝”。

第四个来源乃陆善经的《注》。例如:

01《赠徐幹》:“迎风高中天”。《集注》所录张铣《注》“言高如云起,过在天中”,盖袭自陆善经“言高也,如云起,过在天中”。

02《挽歌诗》之一:“叹息重榇侧,念我畴昔时。”未录五臣《注》,明州本、陈本则皆有“济曰:送者词也,言畴昔游从之时矣。榇,棺也”。盖袭自陆善经《注》“送者言思念畴昔游从之时”。

03《挽歌诗》之一:“三秋犹足取,万世安可思。”未录五臣《注》,明州本、陈本皆有“济曰:《诗》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若此之念犹足可收;万世永绝,安可思也”。此乃袭易自陆善经《注》:“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犹足收,言虽经久时,会收尽,犹可相见;死则无相见期,万世永绝,安可思也。”

04《挽歌诗》之二:“倾云结流霭”。《集注》所录李周翰《注》“云有似倾侧,故曰倾云”,盖袭自陆善经《注》“倾谓云倾侧也”。

05《数诗》:“十载学无就”。《集注》所录张铣《注》,无明州本、陈本之“十年曰大成”,乃本诸陆善经《注》:“挚虞《三辅次录注》曰:古者,耕且学,三年通一经,十五年而大成。今诣大学,专学不耕,二年通一经,十年而成。”

06《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彯节去函谷”。明州本、陈本于“彯”下夹注“飘”,盖袭自陆善经《注》“彯与飘同”。

07《效古》:“讯此倦游士,本家自辽东。”《集注》所录吕延济《注》:“无古人,假而为言也”。此盖袭自陆善经《注》:“未详其人,盖假言耳也。”

08《杂体诗·潘黄门》:“俯仰未能弭,寻念非但一。”明州本、陈本之“济曰:弭,止也,言寻思哀念,非但一涂”,盖袭易自陆善经《注》“弭,止也……寻念平生,非但一事”。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九月十日,吕延祚贡呈御览的五臣《注》原貌究竟如何,不得而悉,但内容恐怕相当单薄,否则,何至《文选》正文已经三十卷,加上五臣注解之后,仍是三十卷?这与《集注》所录五臣《注》给人的印象颇吻合。众所周知,盛唐已降至北宋初叶,风行的是五臣《注》。所以能风行,应该是有些人进行大规模的剿袭,增益五臣《注》的内容,以便能满足读者突破文字、文义障碍的要求,这才导致它势焰超过善《注》。至于是哪些人剿袭增益的,不得而悉,较诸续补《史记》者不下十来家[1],尚可辨识有一家是褚少孙,尤为疾首。不过,据《资暇录》上卷《非五臣》所云:

(李善)其绝笔之本……余家幸而有焉……因此而量五臣者,方悟所注尽从李氏《注》中出。

然而从《集注》中善《注》与五臣《注》一致或颇类似者颇有限这点,可推断《集注》撰者使用的五臣《注》乃较近原貌者*所以仅说“较近”,除了贡呈御览的五臣《注》如今不得见,无从比对,也因为《集注》所录的五臣《注》已经有不似地道五臣《注》之处。一、吕延祚:《进〈文选集注〉表》曾明言:这本《集注》“并具字音”,但《集注》本诗这部份所录的五臣《注》均无注音。二、《白头吟》“点白信苍蝇”,《集注》所录善《注》:“《毛诗》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苍蝇污白使黑也,已见注士衡《塘上行》”,明州本《塘上行》所录善《注》即“《毛诗》曰:营营青蝇,止于丘樊,郑玄曰: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所录李周翰《注》:“《诗》云:硕鼠硕鼠,无食我苗,又云:营营青蝇,止于樊”,后者明显袭自前者,然而忘了删去“《诗》曰”。详下文。。其次,李匡乂是晚唐人,而他当时用来与其家藏善《注》《文选》本比对的应当是尚未从《钞》文、《音决》及陆善经的《注》剿袭的五臣《注》本,是以仅辨识出五臣袭自善《注》者,也才会使用“尽”此断语。由此可知,五臣《注》的剿袭在晚唐之前已经开始,而且剿袭者各自闭门“作贼”*李百药《北齐书》(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卷三七《魏收传》,229页:“收每议陋邢卲文。卲又云:‘江南任昉文体本疎,魏收非直摸拟,亦大偷窃。’收闻,乃曰:‘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昉?’”由此方引伸出造反,以夺人皇位,亦曰“作贼”。详参周一良《〈世说新语〉札记》,《周一良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45页。。简言之,中、晚唐世间流传的五臣《注》本不止一种。

以明州本与陈本相较,前者比后者剿袭的较简略,例如:

01《答贾谧》:“在汉之季”。《集注》未录五臣《注》,明州本同,陈本则有“永【季】,末也”。

02《挽歌诗》之一:“中闱且勿諠,听我《薤露》诗。”《集注》所录张铣《注》:“代歌者言也”。明州本作“代歌者言。《薤露》《蒿里》,古挽歌诗”,陈本于“诗”下尚有“一曰:薤上朝露何易晞,明朝更复露,人死一去何时归?其二曰: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去何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此乃袭自善《注》:“《薤露》《蒿里》并丧歌……其一曰: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其二曰: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不得少踟蹰。”

03《赠丁仪》:“霖雨成川泽”。《集注》所录刘良《注》“霖雨成川泽也矣”。明州本同;陈本则尚有“雨三日已往为霖”,此乃袭自善《注》所引《左氏传》曰“凡雨三日已往为霖”。

04《苦热行》:“火山赫南威。”《集注》所录张铣《注》:“阻,险也;赫,盛貌也。”无明州本“西域有赤土身热之阪;南荒外有火山,其中生木,昼夜火起”。陈本于“阪”后则尚有“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血”,然均乃袭自善《注》:“《汉书·西域传》曰……赤土身热之坂,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东方朔《神异经》曰:南荒外有火山焉……其中皆生木,昼夜火燃。”

05《苦热行》:“吹蛊病行晖。”《集注》所录张铣《注》:“此言也病行客,使无光晖也。”明州本从同,仅删去“言”下之衍文“也”。陈本于“此”前尚有“吹蛊,飞蛊也,江南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行人,置人食饮中,人不觉,遂灭者,则飞游妄逐行客,中者皆病死”。此乃袭自善《注》:“顾野王《舆地志》曰: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其家绝灭者,则飞游妄走,中之则毙。”

06《白头吟》:“凫鹄远成美。”《集注》所录吕延济《注》:“田饶谓鲁哀公曰:鸡有五德,君而食之;黄鹄无此五德,而君贵之者,以其所从来远也,故谓远成美。凫亦鹄类,故连言之。”明州本同。陈本“君”下有“所以瀹”字、“食之”下有“以其所从来近矣”、“无此五德”下有“一举千里,止君园也,啄君稻粱”、“以其所从来远矣”下有“今臣将公【去】君,高举矣”。均袭自善《注》:“《韩诗外传》曰: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谓哀公曰:‘夫鸡,头戴冠,文也;足持巨,武也……虽有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以其所从来近也。夫黄鹄一举千里,出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稻粱,无此五者,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故臣将去君,为黄鹄举矣!’哀公曰:‘吾书子之言也。’”

07《升天行》:“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集注》未录五臣《注》,明州本仅作“翰曰:有萧史者,善吹箫,秦作凤女祠,其上每有箫管之声”。陈本则详述之:“有萧史者,善吹箫,秦穆公有女弄玉好之,公遂以妻之。教弄玉作凤鸣,凤凰来上其屋,为作凤台,夫妻上其上,一朝随凤凰去,故秦作凤女祠,其上每有箫管之声。”此乃袭自善《注》:“《列仙传》曰:箫史者,秦缪公时人也,善吹箫。缪公有女自弄玉,好之,公遂以妻焉,遂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十年,吹似凤声,凤皇来止其屋,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十年,一旦皆随凤皇飞去,故秦作凤女祠,有箫声云也反。”

08《挽歌诗》之一:“骎骎策素骐”。陈本于“骐”下注音“其”,此乃袭自《音决》“骐音其”,明州本则无注音。

09《田南树园激流殖楥》:“惟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集注》所录刘良《注》“蒋诩隐于杜陵,唯开三径,唯故人求仲、羊仲从之,故将开此径,长怀此踪”,陈本同,明州本则仅有“将开”以下八字。此乃袭自善《注》:“《三辅决录》曰:蒋诩字符卿,舍中三径,但羊仲、求仲从之游。”

10《数诗》:“五侯相饯送”。《集注》未录五臣《注》,明州本仅作“良曰:新丰,邑也”。陈本于“新”前尚有“良曰:汉成帝封舅王氏五人,谓之五侯。新丰,邑名”。前者袭自《钞》文“新丰,县名也”,后者删袭自善《注》“《汉书》曰:成帝悉封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冯时为列候,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

11《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鹊起登吴山”。《集注》所录李周翰《注》:“‘凤翔’谓飞高,故比于帝王之兴也;‘凌楚甸’谓吴并楚地得之也。”明州本同;陈本于“凤”前尚有“《庄子》云:君子得时则义行;失时则鹊起”。此乃袭自善《注》“《庄子》曰……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时则义行;失时则鹊起”。

12《和谢宣城》:“宾至下尘榻”。《集注》所录张铣《注》:“言尘者,榻上有尘也。”明州本同。陈本于“言”前尚有“徐稺,字孺子,豫章人也,时陈蕃为太守,而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来则下之”。此乃袭自善《注》:“谢承《汉后书》曰:徐稚,字孺子,豫章人,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诣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稚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13《和谢宣城》:“昔贤侔时雨,今守馥兰荪。”《集注》所录刘良《注》:“侔,齐也;馥,香也矣”。明州本同。陈本于“侔”前尚有“《孟子》云:君子之化齐时雨”、于两个“也”下尚分别有“今守,脁也”、“兰荪,香草”。此乃袭自善《注》:“《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今守,即朓也”、“王逸《楚词注》曰:荪,香草也。”

14《杂体诗·潘黄门》:“我惭北海术,尔无帝女灵。”《集注》所录吕延济《注》:“自叹无见死之术,叹妇无见梦之灵。”明州本同。陈本于“自”前尚有“北海营陵县有道人,能令与死者相见。同郡有人丧妇,以经数年,乃教见之,言悟悲喜,恩情如生平。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妇人,自云:我,帝之季女,名瑶姬,未嫁而亡,闻王游高唐,愿荐枕席”。此乃袭自善《注》:“《列异传》曰: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使人与死人相见。同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曰:‘愿令我一见,死不恨。’道人教其见之,于是与妇相见,言语悲喜,恩情如生。良久乃闻鼓声悢悢,不能出户……《宋玉集》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望朝云之馆有气焉……玉对曰:‘昔先王游于高唐,忽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许而亡……闻王来游,愿荐枕席,王因幸之。’”

15《杂体诗·左记室》:“终军才始达,贾谊位方尊。”《集注》所录张铣《注》:“尊达谓见任用也。”明州本同,仅无“也”字;陈本于“尊”前尚有“终军,武帝拜为谒者;贾谊,文帝拜为博士”。此乃袭易自善《注》:“《汉书》曰:终军……武帝异其文,拜为谒者,给事中,又曰:贾谊为博士,文帝悦之。”

因此,可以相当有把握地推测:从纵切面讲,这番剿袭乃迭进的,并非一人一次完成;从横切面讲,明州本与陈本所根据的增益五臣《注》本不同,才会有上述差异。无论增益五臣《注》者有几人,但绝大部分应该于唐末已竣工,因为《旧唐书·经籍志》根据的是开元时期毋煚的《古今书录》[2],卷二七《经籍志下·丁部集录·总集类》尚未及着录开元时期五臣、陆善经的《文选》注及《音决》*藤源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百部丛书集成·古逸丛书》(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第三十《揔集家》,45a页,著录公孙罗撰《文选音决》十卷。丘棨钖:《文选集注所引文选钞研究》,《铭传学报》第13期(1976年3月),275页:认为《音决》“撰者为较萧、曹、许、骞稍晚之公孙罗,殆无可疑矣”。按:《代君子有所思行》“服理辩昭昧”,《音决》:“五家‘昧’协韵,音末”,显示该书撰者曾目阅过五臣《注》。据《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列传上·公孙罗传》,2 473页:他曾“历沛王府参军”。卷八六《高宗诸子列传·章怀太子传》,1 384页:高宗“龙朔元年(661),徙封沛王,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雍州牧如故”,高宗“咸亨三年(672),改名德,徙封雍王”。假设公孙罗任沛王参军时,年三十余,且在李贤身为沛王的末期,从咸亨元年(670)下至开元六年(717),凡四十八载,他当时应八十余岁,五臣《注》犹及见之。如果他任沛王参军在李贤身为沛王的早期,则恐不得见五臣《注》,其书盖由子孙或门人续补而成,唯仍署其名。无论如何,《音决》成书较五臣《注》晚,但公孙罗辈份则较五臣高,故《唐钞本文选集注》撰者仍将《音决》列于五臣之前。。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十二月己丑竣工上呈的《崇文总目》[3]卷十一《总集类》却已不见《音决》、陆善经《注》的踪迹,则此二书至北宋初叶,若非亡佚,即甚罕见。既不流通于市,自然无法从中剿袭了。

其间增益者程度不一,有的尚能窃其意而重新表述,虽简略,却颇清楚,例如:

01《时兴》:“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集注》所录吕向《注》,无明州本、陈本“圆象,天也;方仪,地也”,盖袭易自善《注》:“在天成象,故曰员象;天地曰两仪,故曰方仪。”

02《和谢宣城》:“牵拙谬东汜”。《集注》所录李周翰《注》,无明州本、陈本之“东汜,日初出处,比少壮也;西昆,日入处,比衰老也”,此乃删易自善《注》:“以日之早晏喻年之少老也……东汜谓阳谷,日之所出也……西昆谓奄嵫,入之所入也。”

有的不仅是照(抄)钞,而且或因粗心,或因不明五臣《注》体例之一:不论训释字词或说明典故,向来不标明出处,以致留下明显的把柄。例如:

01《赠顾交趾公真》,《集注》未录五臣《注》。明州本、陈本则有李周翰《注》:“《晋百官名》云:顾秘*“秘”,陈本坏讹作“必”。字公真,为交州刺史,士衡思之,故赠此诗。”乃融合善《注》“《晋百官名》曰:交州刺史顾秘字公真”、《钞》文“顾尚【秘】,字公真……今出为交趾太守,故赠之也”而成。

02《苦热行》:“鸟堕魂来归”。《集注》所录吕向《注》,无明州本、陈本之“《楚词》云:魂兮来归,南方不可以止”。此乃袭自善《注》:“《楚词》曰:魂兮来归,南方不可以止。”

03《中山王孺子妾歌》,《集注》所录李周翰《注》,无明州本、陈本之“《汉书》云:诏赐中山靖王哙及孺子妾并未央才人歌四篇。孺子,宫人也”。此乃袭自善《注》:“《汉书》曰:诏赐中山靖王哙及孺子妾并未央才人歌诗四篇。如淳曰:孺子,幼少称也,孺子,宫人也。”

04《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洞庭空波澜”。《集注》所录张铣《注》,无明州本、陈本之“故《楚词》云:洞庭波兮木叶下”,此乃袭自善《注》“《楚词》曰:洞庭波兮木叶下”。

05《数诗》:“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重。”《集注》所录李周翰《注》,无明州本、陈本之“《周官》:食医掌和八珍之齐”,“雕爼,器也”。前者袭自善《注》“《周官》:食医掌和王八珍之齐”,后者袭易自《钞》文“爼,礼器也”。

06《和王著作八公山》:“秋场庶能筑”*“庶”,明州本、陈本皆因形近而讹为“广”。。《集注》所录李周翰《注》,无明州本、陈本之“《诗》云:九月筑场圃,故言之”。此乃袭自善《注》“《毛诗》曰:九月筑场圃”。

不似某些增益者仔细,且熟悉五臣体例,例如:

《杂体诗·卢中郎》:“滥吹招名实”。《集注》所录吕延济《注》:“此言无能,滥在琨下,名过其实也。”明州本同。陈本则有“‘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齐王好吹竽,善吹则禄之。南郭处士因滥食禄”。前半袭自善《注》“《左氏传》:陈敬仲曰:《诗》云: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不但省略“《诗》云”,并“《左氏传》”亦刊去。

如果明州本、陈本等的五臣《注》许多乃增益而来,就会引发一重大问题:那些增益的部分既非原五臣《注》所有,则将它们分别隶于“向曰”“济曰”等名下,莫非增益者任意配置使然?

试以共同见诸《集注》与明州本、陈本的五臣《注》对校:

01《出自蓟北门行》:“严秋筋竿劲,虏强精且强。”《集注》所录乃“张铣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02《出自蓟北门行》:“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集注》所录乃“吕延济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03《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04《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集注》所录乃“张铣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05《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集注》所录乃“吕向《注》”,明州本、陈本则皆作“翰曰”。

06《结客少年场行》:“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集注》所录乃“李周翰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济曰”。

07《结客少年场行》:“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集注》所录乃“吕延济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08《东门行》,《集注》所录吕向《注》,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09《东门行》:“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翰曰”。

10《东门行》:“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集注》所录乃“吕延济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11《东门行》:“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12《白头吟》:“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13《白头吟》:“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集注》所录乃“吕向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14《白头吟》:“申黜褒女进……周王日沦惑。”《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铣曰”。

15《白头吟》:“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集注》所录乃“张铣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16《放歌行》:“临路独徘徊”。《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铣曰”。

17《鼓吹曲》:“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18《挽歌》:“朝发高堂上,暮宿黄泉下。”《集注》所录乃“吕延济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翰曰”。

19《挽歌诗》之一:“死生各异伦,祖载当有时。”《集注》所录乃“吕向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翰曰”。

20《挽歌诗》之一:“周亲咸奔凑,友朋自远来。”《集注》所录乃“张铣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21《挽歌诗》之一:“殉没身易亡,救子非所能。”《集注》所录乃“张铣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22《挽歌诗》之二:“重阜何崔嵬”。《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作“向曰”。

23《挽歌诗》之二:“侧听阴沟涌,卧观天井悬。”《集注》所录乃“吕向曰”,明州本、陈本则作“济曰”。

24《挽歌诗》之二:“人往有反岁,我行无归年。”《集注》所录乃“吕延济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25《挽歌诗》之二:“金玉素所佩,鸿毛今不振。”《集注》所录乃“张铣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26《挽歌诗》之二:“拊心痛荼毒,永叹莫为陈。”《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27《挽歌诗》之三:“素骖伫轜轩,玄驷鹜飞盖。”《集注》所录乃“吕延济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28《挽歌诗》之三:“哀鸣兴殡宫,回迟悲野外。”《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29《挽歌诗》:“严霜九月中,送我出郭门。”《集注》所录乃“吕向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30《荆轲歌》:“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31《荆轲歌》:“宋如*《集注》本无“如”字。意和之”。《集注》所录乃“吕向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32《汉高祖大风歌》:“置酒沛宫”。《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作“铣曰”。

33《扶风歌》,《集注》所录乃“吕延济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34《扶风歌》:“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铣曰”。

35《扶风歌》:“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集注》所录乃“张铣曰”,明州本、陈本则作“良曰”。

36《扶风歌》:“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集注》所录乃“吕延济曰”,明州本、陈本则作“向曰”。

37《扶风歌》:“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济曰”。

38《扶风歌》:“吾欲竟此曲……重陈令心伤。”《集注》所录乃“吕向曰”,明州本、陈本则作“良曰”。

39《中山王孺子妾歌》:“洪波陪饮帐,林光宴秦余。”《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作“铣曰”。

40《中山王孺子妾歌》:“岁暮寒飙及,秋水落芙蕖。”《集注》所录乃“张铣曰”,明州本、陈本则作“向曰”。

称引的注解者有出入,并不止于乐府诗及歌辞的部分,《杂诗》部分也有此现象。例如:

01《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翰曰”。

02《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集注》所录乃“吕延济曰”,明州本、陈本则作“铣曰”。

03《观朝雨》:“怀古信悠哉”。《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04《郡内登望》:“结发倦为旅”。《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向曰”。

05《郡内登望》:“谁规鼎食盛,宁要狐白鲜。”《集注》所录乃“吕向曰”,明州本、陈本则皆作“良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州本与陈本将注解归属的对象不一致。例如:

01《挽歌诗》:“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集注》所录乃“张铣曰”,明州本同,陈本则作“良曰”。

02《杂诗》之二:“泛此忘忧物,远我达世情。”《集注》所录吕延济《注》,陈本同,明州本则作“良曰”。

03《数诗》:“善宦一朝通”。《集注》所录张铣《注》,陈本同,明州本则作“向曰”。

04《直中书省》:“日华承露掌”。《集注》所录乃“刘良曰”,明州本同,陈本则作“向曰”。

无论从字形或声音上来说,“甲曰”变成“乙曰”等都不可能是形近或音近之讹。像《白头吟》前两例,第一联“刘良曰”易为“向曰”,第二例“吕向曰”易为“良曰”,但中间尚间隔了一联,有“张铣曰”,《荆轲歌》的两例亦然,所以也不能以误乙为托词。而且单单是诗这部分,就已经有这么多的例子,更不容试图以偶然笔误来解释。要解释这突兀的现象,得分两层次。

上述《集注》原录有五臣《注》,只是注解的隶属者与后世刻本不同,可能是不同的五臣《文选集注》本导致的。既说“集注”,可见五人原先应该各有全书的注本。吕延祚也讲过,这本《文选集注》是“记其所善”,既然如此,当然有不记的部分。《文选集注》贡呈御览之后,或许有好事者另外从事五家的《文选集注》,适巧某一注文两家的注本都有,彼取“济曰”“良曰”,此取“翰曰”“向曰”,这就形成了注文隶属不一的现象。至于《集注》五臣《注》所无、系后世增益者,究竟划归于五臣中哪一位的名下,则恐确属任意为之。至于何时将各种五臣本中各段注文的隶属者整理得较划一,待考。

余 论

今贤指出,以见存史料而言,仅《唐语林》卷二《文学》条222:

《南都赋》言“春茆夏韭”,音子卯之卯也,而公孙罗云:“茆,鸟卵”,非也。

乃唯一标明公孙罗《文选注》者[4],然而从后世的善《注》本袭取《钞》文,明州本、陈本的五臣《注》更是大规模地窃用《钞》文,可以说《文选钞》并未真正全盘亡佚,其中一部分乃以另类方式潜存至今。至于个中原委,或许是善《注》、五臣《注》两个系统的拉锯竞争,使得像《文选钞》这种第三势力很难独立存在,至终唯有流于被瓜分的命运。

[1]浦起龙.史通校释(卷十二)[M].台北:世界书局,1970:161.

[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六)[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946-947.

[3]王应麟.玉海[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4册卷五二)·艺文·庆历崇文总目,412.

[4]周勋初.唐钞文选集注汇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

Briefly on the Issues of Five-scholar Annotations ofLiterarySelectionin the Poem Parts ofTangChaoWenXuanJiZhuHuiCun(PartII)

Zhu Xiaohai

(DepartmentofChineseLiterature,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Xinzhu30013,China)

The Five-scholar Annotations of Literary Selection were changed many times when it spread out from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With the reference of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Selection, we could reveal their connotations after comparingTangChaoWenXuanJiZhuHuiCunandsix-ScholarAnnotationsof the Ming State, andfive-scholarAnnotationscompiled by Chen Balang. As the version closest to the original,JiZhudiffers from the version of Ming State and Chen Ben's five-scholar Annotations. However, both of the latter collected many other materials and enrichedJiZhu. As for different signatures of each version of annotations, some came from overlapped annotations while being compiled into collections, and others were coined by arbitrary addition of authors.

TangChaoWenXuanJiZhuHuiCun;six-scholarAnnotationsoftheMingState;versionofChenBalang;five-scholarAnnotation

2015-05-05

朱晓海(1950-),男,台湾台北人,祖籍上海,教授,台湾科学委员会学术审查委员,全台大学入学能力测验国文科召集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思想史研究。

I206.2

A

1000-8284(2015)09-0144-11

〔责任编辑:曹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