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下竞争与价值链流程再造
——金融改革深化与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抉择
2015-02-26黄志军
□黄志军
利率市场化下竞争与价值链流程再造
——金融改革深化与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抉择
□黄志军
利率市场化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前提和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如何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走怎样的改革路径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差和净息差的收窄,混业经营未完全放开,中间业务收入和衍生产品收益未能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将加剧经营和竞争压力。同业竞争导致既有市场的收缩,互联网金融的挤出效应,亟需商业银行顺势而为,积极推动现有业务流程的整合,加快混业经营前期准备,深化县域经济的经营基础,注重产品创新,走稳健、创新的金融改革之路。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与系统风险
自1996年,我国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逐渐推进,遵循“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资金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的实施路径,基于信贷主体实际供需和资本风险管控水平的LPR贷款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初具雏形;货币市场利率已完全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SHIBOR利率形成机制日臻完善;存款利率正在逐步开放,基准利率上浮区间逐渐加大,大额存款凭证的引入,标志着我国向利率改革的“最后一里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实现迈进。伴随我国主要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机制的逐步加强,金融创新不断增进,居民的投融资渠道逐步拓宽,金融产品自主创新不断演化,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宏观政策引导下,促进了资本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变和效能的提升。
但是,利率市场化需要审视利率的完全放开。首先,在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动物精神的推动下,银行部门、投资主体非理性扩张,在拉美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教训值得反思和引以为鉴,阿根廷的利率自由化导致年均实际利率从5%上升到32%,在1990年,通货膨胀率更是高达2314%;而智利在利率市场化后的1973年,通胀率达到600%。其次,当前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资金从供方到实际的需求方的传导路径较长,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将加剧资本供给侧的成本,不利于中小型企业(SME)的融资。再者,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居民的投资渠道偏窄,利率市场化容易加剧银行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加剧市场预期的恶化,容易产生金融动荡,不利于稳定的金融环境的构建和稳健的经济增长。同时,在金融市场运作的制度环境未完全成熟之时,贸然的完全利率市场化所造成的金融市场的震荡和经济的风险能否有效化解,也是摆在利率市场化面前的重要议题。
二、商业银行规模与竞争格局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利差和净息差的收窄。短期内,商业银行利润将大幅下降,在目前中间业务收入只占20%左右的前提下,将直接导致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若排除国家的隐性担保,部分中小银行极有可能濒临破产。因而需要审慎推进,走稳健改革之路。
目前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有数千家,不同规模和体量的银行表征出不同的竞争行为。国有五大行和中小型银行的客户群体和市场是分割的,风险的偏好、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应对策略迥异。以农村市场为例,城商行和农信社由于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天然的联系纽带,信息的获取更多借助熟人社会、制度软环境、客户经理个人信息调查。中小银行由于风险管理能力、资产规模、传统业务单薄、特色业务定价机制、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太低、资金转移定价能力差、对融资市场依赖度高、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错配等原因,面临很大风险;但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密切关系有助于信息对称的达成。而国有大行由于标准化的信贷流程、委托代理机制(包括中央与央企总部、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的多重委托代理机制)等因素,导致信息处置的延迟和消散,因而更依赖于标准化的处置流程和商业信誉的确立,更适合大型企事业客户。而这两种不同的处置方式,也能部分解释农行在广大农村市场与农信社的差异和市场份额的相对劣势。
制度决定行为,不同的激励机制产生完全迥异的竞争力。以江苏为例,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较好,农行在苏南的竞争力始终在同业中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其一,苏南经济基础厚实,县域、乡镇、行政村空心化现象不突出,“离土不离乡”,本地创业热情较高,外来人口较多,导致潜在客户群体规模巨大;其二,因地制宜,扎根农村,人力资本储备充足,舒适的人文环境导致员工有较强动力在县域地区充分发展,良性的制度激励员工有所为、有所专;其三,人文关怀与区域“熟人社会”,乡亲纽带保证在分布式的信贷网络中,能实现局部信息对称和信贷配置优化;其四,本地企业产业结构、集群的形成,强化了经营的针对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
再以经济欠发达县域的基层网点为例,经济欠发达导致的储蓄规模增长停滞、信贷抵押资产短缺、交易对手不确定因素、标准信贷合约和评估标准的脱节必然导致在县域存贷规模增长的双停滞现象。而基层网点布局的不合理、因经营绩效下降导致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了恶性循环,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和蔓延。而目前网点布局不合理、分散、辐射率较低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在优化网点布局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强化自助机具、手机银行的布局更能增加投入产出的边际效益。
三、企业融资结构、信贷风险与绩效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动力结构调整和增长路径切换导致短期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遽增。同时,短期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繁荣与实体经济资本短缺并存,资金堰塞与资金匮乏并存,资本冗余与融资缺口并存。一侧是极度繁荣的资本市场和衍生品的不断创新,一侧是资本边际产值较低导致的巨大的融资缺口,存在资金从供给侧到需求侧传导路径较长,传导损耗较大,局部壅塞现象严重。
经济动能调整与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并存,加剧经济下行趋势和预期,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导致信贷资产风险攀升和信贷违约上升。对于我们的业务经营,需要厘清目前实体经济风险与资产可靠性,有针对性地制定经营策略和风险测度模型。就实体经济及相关企业而言,务必需要进行分类研究探索。我们认为,实体经济企业可分为如下三类:其一,夕阳产业,本身资本不充足、产能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增长潜力低迷、资产保证率较低;其二,新兴产业,涉及高端制造业、拥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内涵较高的创业型公司、R&D研发实力较强、人力资本密度较高的新产业、终端客户市场庞大的中小企业、拥有庞大新市场、赫芬达尔指数较高的新行业,这类企业成长性较好,后期现金流有持续保障;其三,炒作商业概念、缺乏研发实力、主营业务变更频率较高的投机类企业。
在信贷投放和业务经营中,务必需要对相关产业和企业进行识别,重点关注第二类实体企业,可以分行业识别,风险评估要制定不同的系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求成长型收益,从实体经济的成长中实现价值的增值;而对于第一、三类企业,需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制定切实的风险防范措施,构建科学的预警指标(leading indicator)。
与此同时,在新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中,需要因地制宜,高级风险计量模型的设计、结构定义、参数校准建议按照各个省分行或者地区片进行设置,以反映不同地区的产业(Carlin,2003)、行业结构,以及产业公地、产业森林(Hidalgo,2007)的差异;充分发掘企业的融资结构与行业风险、行业创新能力的关联性,夯实对传统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和突破,从实用、高效的视角,制定具有农行特色的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在保持全国总体政策一致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经济的灵活性,通过地区差异化策略,间接形成地区间风险对冲机制,保证全行经营风险可控,绩效稳定(Chivakul,2015)。
四、产品创新与价值链流程整合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深化的推进和金融脱媒,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间接融资模式的银行体系构成新的挑战,同时,伴随利率市场化的利差和净息差收窄、中间业务遭互联网企业侵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压力遽增。当此之时,更应强调产品创新和流程整合,充分挖掘金融创新价值链的增值空间,从单一项目向项目集合、从单一客户向客户体系、从单一产品向产品集群、从流程片段向全流程、从价值链单个环节向全价值链延伸。
第一,充分调研产品的推广和辐射机制,以企业带动行业,以行业拉动产业,运用产业内涵的同质性、信息溢出、规模效应,降低经营边际成本;同时,对于关联产业,需要进行延伸挖掘,发挥范围经济效应。
第二,积极嵌入“互联网+”价值链,通过“互联网+”带动业务流程整合,熨平信息流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时滞现象,充分保证信息在行内快速高效流动,保证对产品、项目关键的信息能在相关部门间进行共享,降低产品创新价值链中的“牛鞭效应”。
第三,加快行业研究进度,我们不仅要懂金融,更要懂产业,应加大对于产业周期、特点、前景、发展瓶颈和风险评估策略的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流的熨平机制,构建行内的精确的计量模型和评估流程。同时,通过分散的行业、企业数据,构建探寻发现经济指示器指标,夯实宏观经济研究和预警的微观基础。
第四,强化产品组合体系建设。构建复合、兼顾全产业链流程的产品体系,保持产品创新的适度前瞻性,以全产业链流程产品的创新整合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留住客户、开拓市场。通过对产业、行业和客户群体研究,构建分布式产品体系,切实强化产品的针对性,使不同的客户能在农行定位到合适的产品。
第五,通过产业链的调整和流程改造,适度向中小型创新型实体企业(SME)倾斜,支持国家的产业规划和宏观经济调整,充分发挥金融的孵化器功能,探寻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机制。对于特定类型产业前景较好的企业,可从总行层面制定专项战略规划和产品创新规范,通过产品的创新,提前锁定客户,为未来的绩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第六,深化混业经营前期研究和探索。深刻体认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可能的冲击,我们可以适度预期,混业经营的放开是利率完全市场化前提和必要保证。我国银行业的行业特点、规模和体量,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必然要求在完全放开利率市场化之前,保障银行体系自身经营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因而,必须夯实对于证券、金融衍生品等产品体系的前期研究,加快产品的前期研发,以保证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深化背景下,全行经营绩效的稳健和持续增长。
第七,切实融入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创新体系,深化经营理念的创新,注重产品的厚度和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务必需要创新产品体系以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向网络化、信息化和商业模式的转变前进,切实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和产品的厚度,把产品做细做精。细节决定成败,在竞争同质性加剧,产品差异化不明显情形下,务必需要提升产品的厚度,多从用户的视角去研究产品的设计,走差异化创新的发展道路。
[1]ChivakulM,LamMRW.AssessingChina’s Corporate SectorVulnerabilities[M].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2015.
[2]Carlin W,Mayer C.Finance,investment,and growth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
[3]Hidalgo C A,Klinger B,Barabási A L,et al.The productspaceconditions thedevelopmentofnations[J]. Science,2007,317(5837):482-487.
[4]Si Wen.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J]. Available at SSRN 2548907,2015.
[5]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6:13-20.
[6]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秩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2:4-6.
[8]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27-37.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