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范式”

2015-02-26张彤

学术交流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语用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生活世界现象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14B093);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生活世界的结构研究”(12532247);黑龙江大学教改项目(2012C17);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创新团队项目“文化基础理论创新研究”(TD201302)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范式”

张彤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

[摘要]20世纪哲学观下移,现代社会分化不断加剧,生活世界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三个世界井然有序分化的背景,同时也为这三个世界重新统合起来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哈贝马斯提出了“生活世界”这种哲学新范式,生活世界里储存着前人所做的解释的努力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知识。生活世界是人们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往的整体性的知识背景,而且还是人们共享与认可的各种观念和价值预设的基础。当交往行为取得成功时,人们之间达成的共识就会反馈到生活世界的基地之中,并且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到生活世界的库存之中,而一旦人们之间发生分歧、争议和误解,生活世界就成为了防止发生分裂的具有共享意义的防护堤。生活世界从根基上支撑了交往行为,而交往行为则为生活世界提供生机活力与不尽的主题,生活世界的大坝防止了行为冲突的爆发与意义的分裂。而且,生活世界还是从更大范围内建构起批判性的社会理论的丰裕的现实土壤。

[关键词]生活世界;哲学新范式;语用学;交往行动

[收稿日期]2014-09-30

[作者简介]张彤(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文化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2-0031-06

哈贝马斯早年致力于“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研究。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对应,是通过公开发表议论与交谈获得真理的领域,在欧洲有着很长的历史。哈贝马斯重点考察的是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特别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英、法、德三国生成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贸易的广泛开展,市民社会作为与政府的对应物而出现,市民社会一方面明确划定了公共领域是一个私人领域而不受公共权力的管辖,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又跨越了个人家庭的局限,关注公共事务,使其成为公众可以进行合理批判的领域,因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最早在文学沙龙、咖啡馆、艺术杂志与道德周刊等处出现了文学公共领域,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地带,真正的公共领域——政治公共领域才产生出来,这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一支成熟的文化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以公众舆论为媒介对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加以调节。

一、 哲学观的下移与“生活世界范式”

哲学产生于古希腊,是一门关于理性的学问,哲学试图从整体上来解释世界,在复杂多变的各种现象之间寻找同一性与终极原因,即一种关于本体论的哲学。然而,随着韦伯所说的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去魅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过程,哲学已经从形而上学的桂冠上滑落,哲学不再是科学的科学,而成为了一个清扫道路的小工——清除一些知识道路上的垃圾[2]4,而真正的知识是由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获得的,科学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哲学思想在放弃了总体性关怀的同时,似乎也失去了其自足性。”[3]2哲学越来越离不开现代经验科学理论,无论是哲学的思辨的逻辑,还是它的基础主义假设,都需要科学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检验或者作出全面的解释,现代科学具有普遍特征与规范意义,这就使得科学不限于一种认知理论,而且在道德实践理性与审美实践方面也完全适用。

人们开始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来建构理论,人们的日常行为与常识思维本身似乎就包涵着合理性,而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与现实互动对社会化过程、社会整合与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哲学日益成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和不切实际的冥想之类的东西,政治学、经济学分别将政治、经济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来专门研究,法学把社会看作一个用法律规范加以整合的共同体,政治经济学则把关注的中心从经济领域转移到社会层面,它考虑的问题是经济系统如何对整个社会产生作用,而唯有社会学,“它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传统社会制度的消亡和现代社会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失范方面……社会学是惟一一门坚持关注整个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3]4-5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不断分化的社会,以往的社会依靠政治系统或者经济系统来整合社会的方式现在正在发生改变,社会分化让人们承担了新的角色,使人们背上了许多新的协作的重任,在这里,哈贝马斯受到了皮亚杰的深刻影响,认为世界观的合理性是通过学习过程而得以实现的:“把宗教世界观的发展理解为一种学习过程。在这一点上,我将使用一种皮亚杰用以阐释意识结构个体发生学的学习概念。”[3]67可以说,人的一生都面临着学习问题,学习过程不仅适用于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而且对人的道德发展、经验积累以及社会化,都起着重要作用。人活在世界上不仅要认识事物,还要学会如何生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互动与交往使人们不断获得新的智慧的规范系统,因而,调节人际关系的规范系统与道德智识的学习和培养是终生的。

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经济、政治等起着功能作用的子系统越来越具有自主性,受到货币主宰的经济子系统与受到权力控制的政治子系统都雄心勃勃地想要整合整个社会。从微观上来看,人的世界也面临分化更加复杂的情境,人不但要面对自然界与物质实体的客观世界,而且要面对与他人达成理解与共识的社会世界,还要面对自身内部精神与心理的主观世界。由于各个世界面对的问题不同,很难将这些统合起来,因而社会行为理论与意义理论也遇到了相似的基本难题。在这种背景之下,哈贝马斯认为传统的意识哲学已经开始范式转型,并在新的基地——生活世界之上来建构他的批判的社会理论。

“生活世界”一词来自现象学家胡塞尔,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是为了批判现代自然科学一味追求客观主义的理想化而造成了自我遗忘:“针对理想化的测量、因果假定、数学以及其中实际的技术化倾向,胡塞尔坚持认为,生活世界是现实领域,能够发挥原始的作用。”[4]75胡塞尔强调生活世界的经验是所有意义的来源与真正基础,在胡塞尔之后,阿尔弗雷德·许茨把日常生活世界的社会特性与文化内涵突出地展示出来,许茨认为社会特性是生活世界内在固有的,社会世界主体间关系的不同造成了生活世界具有不同的意义结构,即互动的参与立场与观察的理论立场的差异,而要想理解同伴,就必须动用历史积蓄下来的知识储备,“状况的解释是以知识储存为依据的,这些知识储存,一个行动者在他的生活世界中已经总是支配的……许茨和卢克曼认为,行动者根据他的知识储存的基本因素,构思了他在其中生活的世界。”[5]

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存需要活动的基础,而且任何一种沟通活动都是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的,行为人“把各种需要整合的语境与他们自身所处的明确的生活世界协调起来”[3]69,生活世界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三个世界井然有序分化的背景,同时也为这三个世界重新统合起来提供了新的可能。生活世界里储存着前人所做的解释的努力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知识,文化传统不仅包涵着科学、道德、法律、音乐、艺术与文学等文化亚系统,而且与自身保持着一种反思与批判的关系,这就为哈贝马斯在更大的视野下、在更深的层面中来建构社会理论提供新的范式:“而生活世界的结构又是其他功能更加特殊、在一定意义上分化得更加厉害的亚系统的基础……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研究社会共同体和文化不像研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那样可以完全甩开社会科学基础问题以及生活世界范式。”[3]6

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以来,随着国内形势发展和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需要,政府采购监管工作内容也在不断修正和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各级各部门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监管理念也得以创新,放管结合,减少审批环节,各方当事人的自主权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 形式语用学之下的“生活世界”概念

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语言学转向与语言哲学的兴起,罗素与维特根斯坦把世界还原为原子事实,就如同语言被还原为原子命题一样,实际上他们是想用语言的逻辑规则为世界定性,从而为哲学找到一个解释世界的新尺度。然而,维特根斯坦的初衷注定是无法实现的,当维特根斯坦后期发现语言游戏是一种生活形式时,不仅促使他放弃了初始的哲学研究范式,也为语言哲学的新转向吹响了前进的号角。牛津学派的赖尔沿着日常语言研究的思路,实际上是从英语语词的涵义与搭配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中包涵的哲学意蕴来验证维特根斯坦的想法;奥斯汀、塞尔则是从语用学的视角展开研究,语言并非任凭人们随意拿来使用的工具,语言具有独立于使用者之外的自身规则,人与语言的关系是一种进入关系,交际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规范的制约。

维特根斯坦对哈贝马斯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经过彼得·温奇著作的中介[6]。温奇的《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一出版,就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温奇不仅接受了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人们生活在一个由既定的语言、概念与文化构成的世界中,而且认为理解在具有人类社会特征的活动中起中心作用,人们的理解活动是与他们所掌握的概念直接相关的,概念的逻辑结构是组织知觉经验发生的条件,因而,先有语言与表达、概念与范畴,而后形成关于生活形式的图画,对语言和基本的知性范畴的把握正是哲学的任务,不要高估对经验的探究,也不要低估对概念的探究:“对先天的东西的低估肯定会损害哲学。这种低估是把对什么是有意义的东西的概念探究混同为必须等待经验来决定其解答的经验的探究。”[2]16哈贝马斯之所以多次提及温奇的观点,不仅在于温奇提出了语言就是“语言所构成的世界观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的文化的观点,而且在于温奇重建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新尝试,这就为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的自我理解的普遍性要求提供了理论背景资料。

另一方面,哈贝马斯接受了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的语言具有集命题与行事于一身的双重结构的观点,语言学研究促进了哲学的研究,使其从主体哲学向主体间性理论转变,主体间性理论更加复杂,是因为它用一种与传统哲学完全不同的概念进行阐述:“这个理论模式的目的不是要转嫁观念,而是要就(一般来讲是有争议的)内容达成共识。”[4]121哈贝马斯进而认为,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运用语言表达的意义来与别人达成共识,也就无法理解语言表达意义的真正内涵。塞尔不仅指出了语言具有一种以言行事的能力,而且阐明了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同时表达了言语者的一种意向、一种事态和一种人际关系,这就把语言表达所同时涉及的正确性、真诚性与真实性等多种有效性要求展示了出来,“塞尔是第一个准确把握了言语行为结构的人。”[4]132

语言问题必须用意义理论来阐明,而以往的意义理论专注于语言表达的真实性,这在哈贝马斯看来是不足以理解语言表达的本质的,哈贝马斯认为意义不是由说话人同外部客观世界的联系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说话人与对话人之间的关系。意义本质上是关乎主体间的,说一句有意义的话或者与他人进行交谈本质上就是提出一种有效性主张,因而与其说是真实性,不如说是有效性构成了意义理论的基本概念,真实性只是有效性的一种,它针对的是客观世界。有效性主张中还有正当性和真诚性等,正当性针对社会世界,这里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合适的问题;真诚性针对主观世界的内在表达。因而,人们之间为达成共识而提出的理由才是各种有效性主张的基础,行为、言语、命题在本质上是公共的、共享的,生活世界是人们各种交往活动赖以存在和展开的基础:“日常交往实践中所言说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没有问题的,都没有受到批判经验的批判或意外的压力,因为它们所依靠的是得到有效性预先认可的生活世界的明确性。”[4]76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正是人们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往的整体性的知识背景,人们可随时从生活世界提取想要的东西,但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却不能同时主题化,“它是一种深层的非主题知识,是一直都处于表层的视界知识和语境知识的基础。”[4]77哈贝马斯跟随胡塞尔与加达默尔,把生活世界看作一种人类活动的视界,认为这个视界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有局限性,它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对事物各方面都能一览无遗。生活世界是非主题化的,其作用是隐藏的,但依然可发挥共享知识背景的作用和达成共识的功能。“他们的生活世界是由诸多背景观念构成的,这些背景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但永远不会存在什么疑难。这样一种生活世界背景是明确参与者设定其处境的源泉。”[3]69

生活世界中的任何变化都是极其微小的,但是任何渐进式的变动,都可能带来生活世界根本的彻底的变革,因为生活世界是人们共享与认可的各种观念和价值预设的基础。当交往行为取得成功时,人们之间达成的共识就会反馈到生活世界的基地之中,并且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到生活世界的库存之中,而一旦人们之间发生分歧、争议和误解,生活世界就成为了防止发生分裂的具有共享意义的防护堤。生活世界从根基上支撑了交往行为,而交往行为则为生活世界提供生机活力与不尽的主题,生活世界的大坝防止了行为冲突的爆发与意义的分裂。而且,生活世界还是从更大范围内建构起批判性的社会理论的丰裕的现实土壤。生活世界是延续文化传统的载体,文化再生产、社会象征、社会秩序都得穿过人们进行交往与商谈的生活世界的批判透镜,生活世界不仅是科学、技术、实践、道德等各方面知识传承与发展的中介,而且还是符号与合法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发源地。

三、以系统与生活世界二元架构为基础的交往行动理论

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秩序如何成为可能。“交往行为概念应当用社会学行为理论来加以证明。社会学行为理论所要阐明的是社会秩序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4]64他认为在现代世俗社会中,社会秩序主要是依靠交往行为与商谈伦理建立和维持社会的完整性的。交往行为不同于工具行为,工具行为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事先谋划,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对客观世界进行干预,而交往行为则是以语言为中介旨在使他人接受并承认其有效性要求。哈贝马斯认为当采用观察者的身份时,我们只能是推断行为者的意图,而唯有从参与者的视角出发,通过语言与他人交流,才能真正把握对方的意图。这表明言语者与听者是作为具有主体间性结构的生活世界的成员通过共同语言相互照面的,我与你的遭遇只能用理解的概念才能解释清楚,而工具行为是无法满足言语行为的合理性条件的。言语行为具有独立性,言语行为中的交往理性是要说明言语本身包含着一种非强制的共识,而工具行为的目的理性则是从因果的角度来干预外在的客观世界,因而交往行为与目的行为是两个基本的行为类型。

在理想的交往行为中,并不存在一方制约、强加给另一方的现象,而是通过语言的力量把双方的行为协调起来,交往行为旨在达成共识,即互动参与者在充分注意对方的观点与双方分歧的基础上,就言语行为所揭示的有效性达成一致。言语行为能够自我解释,也就是说言语本身就具有一种反思的结构,参与者双方都可以批判检验各种主张,并以主体间相互承认为基础达成共识。语言不仅能够表达一个真实性的命题,当我们学会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我们懂得如何使用语言,与他人协调、达成共识,以及如何说服对方相信自己,因而言语行为同时还包含着命题真实性、规范正确性、主体真诚性等多种有效性要求。不同的语言来自不同的世界,每一种文化都用它的语言与世界建立起一种现实的联系,语言就是语言所构成的世界观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理解一种语言,就意味着理解一种与某种语言联系在一起的特定的生活世界,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揭示了以文化共同体为单位的生活世界的背景层面,这样就为哈贝马斯下一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展开他的社会理论奠立了条件。

霍布斯对西方社会理论影响巨大,霍布斯认为人本质上是自私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狼,他把社会看作是单个理性的人的集合体,每个人都在考虑实现自己利益的最佳途径,这种对社会的原子主义与工具主义的理解,在哈贝马斯看来是肤浅而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人们的交往在促成行为人之间形成的社会纽带时所起的关键作用,忽视了交往对社会整合的巨大作用。

建立在理性选择基础之上的工具行为的现代社会,已经充分发展了两种交往媒介,即货币与权力,这两种工具行为类型分别形成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子系统与政治子系统,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物质生产与国家行政管理实行控制。而由于工具理性行为的目标大多都是预定的,而非系统内的行为人的自主选择,这就使行为人的目标同理解与共识相脱节,这一方面造成了系统掩盖了行为人的真实目的,使人丧失了自由选择权与决定权,另一方面由于系统将许多外在的约束条件强加于行为人,因而系统就成了一个人力所无法控制的具有自主逻辑的独立实体,人类对此无法也不必负责,这就破坏了系统与生活世界之间脆弱的平衡性。工具性行为侵入到生活世界之中,造成了公共伦理的丧失、道德良知的泯灭、团结忠诚的涣散以及民主法律制度的失效,使生活世界的透明性蒙上阴影,而生活世界出现的“社会病理”会使整个社会出现病态,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也会导致系统的动荡与危机。

因而,哈贝马斯构建的新的社会理论将重塑系统与生活世界的脆弱平衡,生活世界才是自足自律而独立的媒介,而系统不是:“由于系统内嵌于生活世界之中,实际上又是寄生于生活世界之上,所以生活世界享有优先权。”[7]系统的运行只能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之上获取意义资源与生长养料,生活世界蕴藏着各种类型的交往行为,系统包含了各种工具行为,生活世界优先于系统,所以交往行为优先于工具行为。“交往行为也是包含在生活世界当中的,而生活世界主要是通过吸收风险,回过头来去揭示大量的背景共识。交往行为者的理解行为是在共同信念范围内活动的;由已经得到认可的解释模式、忠诚以及技巧等构筑起来的大堤高高耸立,牢不可摧,经验和批判所带来的不安看起来则是在不停地拍打大堤,激发出思想的火花。”[4]73

通过交往行为,言语者不仅与言语者本人、听者及世界建立了三重世界的关系,而且通过与他人就某事达成理解与共识,语言的表达功能与表现功能也一同参与其中,因而,协调与共识的行为在生活世界中具有范例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具有偶然与新鲜的经验,异议的出现正是为下一步达成共识提供了营养,因而交往行为对于生活世界的延续与再生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整体来看,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不仅保存和发展了文化传统,建立了各种道德法律制度,并且培育和维护了个人的认同。生活世界正是在人们的交往活动的展开之中积淀了解释模式、浓缩了价值观点、构造了制度机制、促发了文化传统并塑造了各种性格结构,而交往行动又源源不断地汲取生活世界潜在的资源。生活世界就像一个灌木丛一样,不同的要素混杂在一起,只有以一个交往行为者的身份,才会发现生活世界结构中所储存的丰富内涵,在交往行为不断循环往复进行过程中,“行为者不再是始作俑者,而是自身传统的产物,是所属协同群体的产物,是被抛入的社会化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产物。”[4]81

生活世界的结构要素,文化、社会与个性在人们的日常交往实践活动的舞台上结合到了一起,交往行为构成了文化、社会与个性结构形成与再生的媒介,同时,人正是在文化的知识之光照耀之下,在社会的价值与制度的规范之中,在不断地学习与成长的磨砺中走向成熟的,生活世界也成为了人的交往行为再生的媒介,成为人们交往行为的现实前提。通过日常语言的媒介作用,交往实践与生活世界的总体性保持着联系,因而,生活世界的概念不仅可以回答社会秩序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而且可以回答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还可以对文化再生产、社会象征、社会整合与个体社会化过程等作出合理的解释,因而,生活世界的概念与交往行为的概念一同构成了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理论的理论实质与核心。

四、结语

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理论是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所承受的失范、异化与社会分裂等社会现象进行剖析,从而得出一种创新的与更加深刻的病理性的解释。出于历史、宗教、利益与权力等方面的考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分歧有可能激化,而达成共识或许只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且哈贝马斯最后把商谈原则诉诸道德,他并没有说清楚他的规范性理想在何种程度上具有经验的性质,以及在经验上具有怎样现实的操作性,因而这招来了对他的各种各样的批评。但是,哈贝马斯认为行为人之所以不能依靠自身的能力来理解行为的意义并对该行为负责,是因为落入了预先设计好的工具理性模式之中,而生活世界是对抗系统压制的解放性力量,因而,他的生活世界概念具有一种批判性的力量。具体讲来,该理论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理论来源的多重性。生活世界的概念来自现象学家胡塞尔,但是哈贝马斯并不是直接传承了胡塞尔后期关于生活世界的思想,而是以许茨为中介,正是由于许茨对生活世界概念出色的现象学分析,使这个由常识经验构成的世界的社会特性与文化特性突出地展示出来,诸如类型化与现有的知识储备、韦伯社会行动的意义的起源、主体间互动的理解与社会科学家外在的观察的理解之间的差异等问题,哈贝马斯都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同时,哈贝马斯还受到了维特根斯坦的影响,维特根斯坦一方面经由温奇的著作,另一方面通过奥斯汀、塞尔的语言哲学思想,对哈贝马斯建构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主体间交往互动的生活世界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观点的内涵还远不止这些,皮亚杰认知心理学的个体不断学习的机制、涂尔干与帕斯森社会统一与整合的观点、米德的个体社会化思想、韦伯的社会合理化理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等都成为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重要理论资源。

第二,理论建构的深层性。哈贝马斯建构的系统与生活世界双重架构的交往行动理论,是要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不断受到侵蚀造成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现实问题,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推进社会理论的研究,即哈贝马斯是在文化层面上展开研究的。文化并不是与经济、政治并列和平行的领域,文化内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之中,文化是深层的、稳定的、难以把握的,因而文化研究更加复杂,也更加模糊不好界定。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更高层面的事物,即文化层面的事物,因而它包含着更多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化传统、习俗规范、文化模式、合法制度、道德价值观、生活方式与世界观,还包括语言、理性、个性的反思结构这样先天的事物。也就是说,生活世界是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相混杂未分化的一片“灌木丛”,通过旨在与他人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理解与共识的交往行为,不仅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化及生活世界的再生产,而且人们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交往活动为在更大规模上实现文化传承与社会整合奠定了基础,因而如果说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商谈是一种社会粘合剂,那么生活世界则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原料与精神素材。

第三,凸显了一种新的范式。通过把生活世界引入到交往理论之中,哈贝马斯实现了一种哲学范式上的革命,意识哲学或主体哲学,认为主体是某种心智的东西,而主体的对象是外在的事物,世界则成为由思维与外在客观事物组成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理解文化、社会与生活世界等问题的本质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并非是为了认识世界的本质或一方强制占有另一方,而是要就某一事达成共识,因而意义、理解、互动、交往、规则、秩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处于了核心地位。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也在我们之中,社会并非是一个对个别部分加以包容的容器,而毋宁说,社会是我们栖息于其中的一种介质。同样,生活世界并非是一个对象,我们在生活世界之中是指我们是依靠生活世界的资源在经验和感觉、思考和行动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是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存在的媒介,生活世界是由诸多的背景观念构成的,它不仅安排了我们生活的基本形式,也通过概念的逻辑重新组织了经验知觉,因而生活世界打破了传统意识哲学的思维方式,建立了一种新的“生活世界范式”。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1.

[2][英]彼得·温奇.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

[5][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76-177.

[6]张庆熊.社会科学的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42.

[7][英]詹姆斯·戈登·芬利森.[德]哈贝马斯[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0:54.

〔责任编辑:余明全程石磊〕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语用学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浅谈语用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用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思考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