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2015-02-26李树学叶稳安邓怡平郑浩轩广州医科大学广东省广州市51018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4期
关键词:实验班主观幸福感

梁 挺 刘 洁 李树学 叶稳安 邓怡平 郑浩轩 广州医科大学,广东省广州市 510182

*广州医科大学2012年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重点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2JDSZ3075);201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共建课题(课题编号:14G48)



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梁挺刘洁李树学叶稳安邓怡平郑浩轩广州医科大学,广东省广州市510182

*广州医科大学2012年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重点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2JDSZ3075);201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共建课题(课题编号:14G48)

摘要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预防和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十分重要。本文采用对照研究法系统评价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结果发现该课程能显著提升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课程的教学成效明显。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观幸福感医学生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医患矛盾不断加剧以及医学生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加,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解决和预防医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第一战线,它的作用始终不容忽视。国外研究发现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当中,通过提升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能有效降低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病率,提升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因此,本文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到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当中,从提升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入手,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采用对照研究法,以主观幸福感提升的水平为指标,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估。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文观察对象为广州某医科大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医学生,共2个班级,每班32人,共64人。其中一个班(实验班)采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方案进行授课,另一个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方案(无积极心理学内容)进行授课。

1.2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在课程开始前和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所采用的问卷包含自编基本资料调查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WB)[2]。幸福感指数量表由Campbell等人于1976年编制,用于调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2个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1项。每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在第一次课程开始前及最后一次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并当场回收问卷。

1.3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方案采用知识传授和团体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课程,共4次课,每次课3个学时,共12个学时。研究者在查阅了大量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后,结合以前的实践经验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设计了课程方案(见表1),每次课都有一个主题,并在课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

1.4统计学方法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

表1 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方案

2结果

授课前两组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总分、生活满意度得分、情感指数得分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授课前两班各项测量指标水平相当(见表2)。授课后实验班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升,与对照班医学生相比,无论是在主观幸福感指数总分上,还是在情感指数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班(P<0.05)(见表2)。

3讨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往往将目光集中于如何去除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如何摆脱情绪上的困扰、如何预防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症)等方面,笔者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之为“关注阴暗面”的课程模式。21世纪初期,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已有学者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向于关注大学生心灵美好和积极的一面,课程的目标也转变为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同时主观幸福感水平能否有效提升,也成为了衡量心理健康课程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3,4]。本文在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采用知识传授和团体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授课,在课程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干预技术[5](记录三件好事、识别并运用优势、专注并体验“福流”、感恩拜访等)。在经历了4次课(12个学时)之后,笔者发现实验班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班(t=3.31,P<0.05),说明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明显,能显著提升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本文的不足在于,因为时间的限制,对课程结束后医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缺乏了解,没有对课程的长期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进行纵向研究,动态评估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长期教学效果。

表2 两组医学生授课前、后各项指标的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参考文献

[1]Kobau R,Seligman ME,Peterson C,etal.Mental health promotion in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es from positive psychology〔J〕. Am J Public Health,2011,101(8):1-9.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82-83.

[3]杨艺馨,雷浩,冯淑丹. 积极心理团辅对改善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 21(2): 111-113.

[4]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5]Seligman ME,Steen TA,Park N,etal.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J〕.Am Psychol,2005,60(5):410-421.

(编辑紫苏)

收稿日期2015-02-27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4-1957-02

猜你喜欢

实验班主观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