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大学生村官的自白

2015-02-26魏钦海

同舟共进 2015年2期
关键词:蚕桑菊花村民

魏钦海

忘海西行: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我的故乡在南中国海的一个小渔村,当年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时,我想起一个人——谭嗣同。他十八岁那年,放浪于西北苦寒之地,赋《望海潮》一首,其中几句我一直记得:“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此诗做毕,他已不再是一个吟风弄月青衣过市的瘦弱书生。借谭复生的往事开启文端,我只是想说明一件事:步入青年时代的我一直执着于和少年时代的旧梦重逢,这种重逢时常能温暖我庸常的生活——用自己所学所知,力所能及地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美好的理想。关于为什么要参加西部计划,我能说出的最深刻原因,就这么一条。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困扰着为数众多的毕业生,大环境下的焦虑似野火燎原,并以每一个个体切身感受到的方式蔓延。人们所能想象出来的美好生活,无非是走进城市,获取物质。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以为,人生还有其他事情可以做,比如说将自己放置于荒凉的大地,让自己的运动变得自由而不失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别人生活的苦难,才能更深入认识到生命本质的意义,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这些话不应该被当作乏味的说教,当视线真正转向大地,真正怀着无限的平静、怜悯之心时,才真正体会到——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迎新村的“村情图”

初到迎新村,为了尽快独立开展工作,我走访了全村乡亲(8个组921户)。通过接触,我了解到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在沿海打工,于是我对乡亲们说,我也是来给你们打工的啊,自然很容易地和乡亲们熟悉了起来。但是,我还是遇到了难题,我们村村组分散,我会经常性地迷路。于是我想到一个较笨的办法——在笔记本上画村道图。后来这张图慢慢地完善成一张具体实用的“村情图”,这样,我很容易就知道村里哪个地方适合种蚕桑,哪个地方适合种烤烟和蔬菜了。

这张图对我很重要。2008年冬天,我负责村里的蚕桑发展工作,有个承包大户说愿意种上100亩,我拿出图来和他比划,发现那块地高了,就劝说他暂时不种。果不其然,那片地海拔超过了600米,不适合种蚕桑。如果当初马上种植,损失巨大。但村里的经济还是要发展的,放弃了大户之后,我按图索骥、挨家挨户地发动村民,做了大量的细活苦活。细活就不说了,苦活就是我一个人装了三卡车苗子,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炼了心志。那一年,全村新栽蚕桑130亩,年平均可增收20多万元。2009年2月,中科院的老师到我们村来做返乡农民工调查,建议我们搞一点大棚蔬菜。我想到了“村情图”上标注的断溪河边有一大块平地,于是将此情况汇报乡领导。在他们的支持下,村里在这片土地上建成了200亩“黔江区出口蔬菜核心示范基地”。这个基地同时还是一个“田园技校”,可以给农民免费培训种菜技术。

这张图还指引我为乡亲们做小事和好事。我在图上标注了哪个地方住着特困户,哪个院坝的人际关系怎么样,这样就知道应该重点关心哪些人以及便于我为村民调解纠纷、排忧解难。另外这张图也帮助我为乡领导提供一些决策参考,比如在我们村哪个地方打造中塘乡的“林家乐”、创建果菜园比较合适。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为一体,迎新村,已经成为我精神的图腾。

工作实录:蹭饭与养鸡

这天,我去一个农户家中做客。我经常这样到一些农户家做客,且美其名曰“蹭百家饭,品千户茶”。这一次,老农户的儿子回来了,他22岁,娶了个好姑娘。他说他刚刚退伍回来,还说有一个好战友在我的故乡,所以见到我倍感亲切。这是个停电的夜晚,他们点上蜡烛,我在烛光下对着一些表格数据做统计,等我完成,一锅热腾腾的土鸡已经摆在火炉前。我们喝酒,吃肉,像温暖的一大家人。夜深了,他们执意要送我出来,我不好拒绝,于是一起沿着田埂走到桥尾。路上,我抬头仰望星空,多么好的星空,且让我好好享受一把这春风沉醉的山野之夜吧。

次日早上,还未吃早饭,几个老相识村民过来找我,让我跟他们走一趟。于是急匆匆地出发。

我们过了桥,爬到马岭场。他们指着山坡下说:“看,这是我们圈的地。”我问:“有多少亩?”回答:“550亩。”我心想,这比我的大学校园还大。又问:“养了多少只鸡?”答:“现在是5000只,今年打算养到15000只,三个月可以养成一次。”我很高兴,前段时间为了养鸡的事情,与村民、乡政府各种协调可谓焦头烂额,现在终于有了结果。

又走了一段,看到一片菊花地。我疑惑:“你们用菊花做什么?”他们说,给鸡治病,保养。我问:“现在你们这些鸡叫什么名字?”“叫土杂鸡。”我想了一下:“现在整个重庆都管这些鸡叫土杂鸡,不如叫菊花鸡吧。”他们怔了一下,忽然拍起掌:“菊花鸡,纯天然,这个名字好。”

继续走,我继续问:“你们租这些地,给农户的租金怎么算的?”他们说:“这些地中有510亩是林地,40亩是耕地,林地是每年100块一亩,耕地是200块。”我说:“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今年的租金就是这个,明年挣到钱了,你们给农户的租金能不能提一下,看效益,逐年增加,让农户对你们养的鸡也有些奔头。”他们回答,如果能挣到钱,这是没有问题的。我又问:“一只鸡能挣多少钱?”回答:“成本33元,可以卖到60块一只。”我说:“以后做大了,可以直接卖到超市,价格可以更高。”他们说:“是,上次我们请了一个风水先生给鸡取名字,他说叫松岭鸡,一点都不好听,你起的这个名字真好听,还不用我们花钱。”我笑了。

不过人云亦云的生活

这些青春往事,像陈酿一样,时不时会在心底溢出芬芳。比如,某年大雪,我的一位兄弟以党支部的名义给村民募捐,另一粤地兄台当即号召其所在企业员工,捐得衣物棉被若干麻袋。兄弟说,这位仁兄人太好了,我没什么东西谢他,只能写篇文章给他。于是用古文写:

“……,况神州而今,房贵粮贱,商尊农卑,老弱者居于村夷之地,青壮者混职于丰邑之都,田无力者犁,闲置废弃,蕨藻累之。固使老农愈贫,少年愈累,而聚富者,仅利益攸关类也……,盖兄所赠衣物,匪能治农痨之根,在于民也,可解一时之迫,一季之寒。大善如此,岂因个人不为?个人虽微,徐图善行,苟天下效之,国之贫弊,终有期耶。……”

这篇文章至今让我记忆深刻。那时候我们还有个群,很多志趣相投的大学生村官都在里面,群主的“权力”比市长还要精细。我们经常做一些田野调查,写一些调研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公益慈善当然是主题。时不时群里会传出,某同学的文章影响到当地政府决策,他们到村里实实在在地给群众解决了困难。当然,更多的是同龄人的友谊,某些假期里,我们轮换到各自的村庄“调查民意”,便会得到当地村官同学的盛情款待。

我常想,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远离“丰邑之都”,而到一些相对荒凉的地方体验和思考,甚至长久扎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中国从未有过的年代。为了过一种不人云亦云的生活,我们需要体验,更需要植根于体验上的思考。既然书生最终都会老去,机会来不来,都要“泯然众人”,与其沉浮,何不花两三年的时间去阅世历练。这些,在年老的时候,会让我们对青春的回忆不至于模糊,走在路上,不管是欢心喜悦还是倍感孤独,怀揣的梦想、身边美好的风景、人们淳朴的友谊,会填满我们空空的行囊。

猜你喜欢

蚕桑菊花村民
菊花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雏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