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的临床效果
2015-02-26席淑华许昌学院河南省许昌市461000
席淑华 许昌学院,河南省许昌市 461000
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的临床效果
席淑华许昌学院,河南省许昌市4610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CSG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医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3%(P<0.05);观察组胃镜下显示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6%(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医柴胡疏肝散显著改善了肝胃不和证CSG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理状态,应用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中医柴胡疏肝散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是指胃黏膜呈浅表性慢性炎症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泛酸、恶心、嗳气或呕吐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工作压力的增加,该病的发生率也呈显著上升的趋势。目前,常规西药治疗CSG收效仍有所欠缺,易使疾病反复。许多资料指出,CSG与患者情志因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2],受情志与饮食的影响,致使胃失和降、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肝胃不和、脾虚不运,病患久难治愈。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对58例CSG患者应用了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CSG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0.6±5.3)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病程(2.3±1.2)年。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0.2±5.2)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病程(2.5±1.1)年。在性别、年龄、病程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西医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对CSG的诊断标准,且经胃镜检查确诊。(2)中医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4]对CSG的诊断标准,且辨证为肝胃不和型;主症包括:脘腹胀薄、胃脘疼痛、嗳气、纳呆少食、嘈杂泛酸;次症包括:急性活动性胃黏膜炎症、痛窜两胁或病症在情志不畅时加重;舌质淡红、脉弦、苔薄白;胆汁反流;具有2项主症加1项次症或1项主症加2项次症即为肝胃不和型CSG。(3)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1)过敏体质;(2)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3)合并脏器疾病;(4)精神疾病;(5)未按要求用药治疗。
1.3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由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65588),口服,10mg/次,2次/d;碳酸铝镁片(由重庆华森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50021189),口服,1g/次,3次/d;上述两药持续服用30d。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加服克拉霉素胶囊(由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66479),0.5g/次,2次/d;阿莫西林胶囊(由华北制药集团制剂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43535),1g/次,2次/d;上述两药持续治疗15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医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2g,川芎12g,陈皮9g,白芍15g,枳壳15g,郁金15g,香附12g,海螵蛸15g,元胡12g,炙甘草9g。方药加减:胃泛酸、嘈杂加黄连10g;胃胀气加砂仁(后下)8g,木香(后下)12g;大便不畅、食滞纳呆加槟榔12g,厚朴15g;口干舌红加山栀子1g,黄芩15g。上述方水煎煮,1剂/d。1个疗程为4周,共治疗2个疗程。
1.4疗效评价(1)参照《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5]拟定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无症状计0分;症状轻微,未对工作及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计3分;症状十分明显,已影响部分工作及生活行为计5分;症状严重,给工作及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且需要通过药物来缓解计7分。根据上述症候积分情况联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体征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降低≥95%;显效:体征及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证候积分降低≥70%;有效:体征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证候积分降低≥30%;无效:体征及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证候积分降低在30%以下。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通过胃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胃镜下的治疗效果。痊愈:治疗后胃黏膜已无红斑,慢性炎症消失,未见活动性炎症;显效:治疗后胃黏膜明显改善,慢性炎症消失,活动性炎症降低2度;有效:胃黏膜病变减小1/2以上,慢性炎症消失及活动性炎症降低1度;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甚至恶化。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3%,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患者胃镜下疗效对比观察组胃镜下显示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CS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祖国医学认为,该病与情志因素、饮食、脾胃虚弱、感受邪气等因素密切相关[7],可划分在“胃痛”、“胃痞”的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情志所致的胃部疾患越来越常见,其中肝胃不和型CSG群体也随之扩增。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根本,其中脾主运化、统血及升清,胃为水谷之海,和腐熟水谷,与脾互为表里;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两者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在生理上互相依存。若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横逆犯胃,则气机郁滞发为胃脘疼痛。故应以疏肝、行气、活血、利湿之法施治,并强调肝脾并治。
柴胡疏肝散系疏肝的正法,具有疏肝理气、解郁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8]。方药中柴胡为主药,具有疏达少阳气机,升降两性,疏畅气机之效;川芎、香附为臣药,其中川芎活血行气止痛,香附疏肝理气;枳壳、陈皮、芍药、甘草为佐药,其中枳壳、陈皮行滞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柔肝养血,甘草亦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主治肝气郁滞证、胸闷善太息、嗳气、胁肋疼痛、脘腹胀满、情志抑郁易怒、脉弦。
现代药理学认为,柴胡疏肝散方剂中川芎、郁金活血之品可以有效调节胃黏膜血流[9],便于胃黏膜的修复,陈皮、香附、柴胡、枳壳理气之品能够增强胃肠蠕动,该方对消化系统疾患具有不同程度的干预作用。有学者在动物模型研究中显示,相较于常规夹尾的肝郁模型小鼠,通过柴胡疏肝散灌胃治疗的小鼠胃肠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10],提示胃肠激素分泌与胃肠运动可能是柴胡疏肝散对消化系统疾病发挥功效的主要机制。
本文对58例肝郁不和证CSG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柴胡疏肝散,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3%(P<0.05);观察组胃镜下显示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8%,显著高于对照组75.86%(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可见,中医柴胡疏肝散显著改善了肝郁不和证CSG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理状态,应用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总之,中医柴胡疏肝散在肝郁不和证CSG患者的治疗中,充分体现了多环节、多途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并注重对疾患进行“整体调节”,临床收效确切,适于推广。
参考文献
[1]牛义贵.柴胡疏肝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3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25-4026.
[2]王建军.柴胡疏肝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12(14):84-85.
[3]田园.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J〕.陕西中医,2013,11(10):1316-1318.
[4]罗静.柴胡疏肝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12):1111-1113.
[5]姚彩华.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6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5):698-699,700.
[6]林金德.左金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5(12):18,23.
[7]彭争会.刘华一教授应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2,32(9):877-878.
[8]吴清林,张玉萍,张涛,等.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胃炎〔J〕.山西中医,2014,30(9):15-16.
[9]孙长虎,张心海.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抗HP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J〕.河南中医,2012,32(10):1349-1350.
[10]孙丽霞,周玲玲,袁冬平,等.柴胡疏肝散对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5):628-630.
(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5-01-30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6-21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