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与报告处理现状调查
2015-02-25黄红霞
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与报告处理现状调查
黄红霞
(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 手术室, 海南 三亚, 572000)
关键词:手术室; 锐器伤; 报告处理
近年来职业安全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疾控中心2010年的统计报告显示,每年有60万~80万被锐器损伤的卫生行业从业人员,其中最主要的受伤群体是护士[1]。手术室是手术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接触病种多、范围广,接触手术刀剪、手术缝针等锐利器械的频率相比其他科室更高,极易发生各种损伤。有调查[2]发现,临床医务人员乙肝(HBV)、丙肝(HCV)、庚肝(HGV)的总感染率为33.3%,而普通人群的感染率仅为12.3%。因此,手术室护士时刻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风险,在护理工作中若不加强自身防护,极易造成职业伤害。为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现状及受伤后的报告处理情况,本研究对143名手术室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三亚市2所省级医院及2所市级医院的手术室护士143名作为调查对象,所在医院为省级医院者85名、市级医院者58名,男8名、女135名,年龄22~42岁,平均(30.35±9.91)岁,护士职称44名、护师60名、主管护师28名、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1名,中专学历52名、大专68名、本科23名。
1.2 研究工具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所医院的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所用问卷是研究者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编制[3-4]。问卷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① 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 ② 锐器意外伤情况,包括锐器伤的种类及原因; ③ 受伤后的处理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43份,回收143份,回收率100%,经核查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种类
见表1。所有护士均有锐器损伤的经历,其中以手术缝针损伤最多,占75.5%;其次是注射器针头的刺伤,占65.0%;再次是安瓿割伤,占55.9%。省级和市级医院护士比较,手术缝针、注射器针头、安瓿、其他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种类 [n(%)]
省级医院组与市级医院组比较,*P<0.05。
2.2 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
见表2。造成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中第1位的是“抢救情况下紧张忙乱”,占88.1%; 其次是“疏忽大意”,占79.0%。在造成省级和市级医院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所有原因中,使用后未能处理妥当、操作不规范及技能不熟练三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n(%)]
省级医院组与市级医院组比较,*P<0.05。
2.3 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
见表3。76.9%的护士知道医院有意外伤害申报制度,50.3%知晓意外伤害报告程序, 74.8%的护士在医疗活动中受到过血液体液污染损伤,损伤后仅有29.4%的护士上报,仅有26.6%的护士在损伤后注射抗体及相应药物,且只有23.1%的护士进行血液跟踪监测。省级及市级医院护士比较,知晓医院有意外伤害报告制度、知晓意外伤害报告程序、损伤后上报、损伤后注射抗体及相应药物及血液跟踪监测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n(%)]
省级医院组与市级医院组比较,*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手术缝针、注射针头及手术刀剪的接触非常频繁,如不注意,极易发生各种损伤,而这些器械常常粘有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所以手术室不仅锐器意外伤的发生率较其他科室高,且一旦发生极易感染血液性传播疾病,进而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本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护士均有锐器损伤的经历,其中以手术缝针损伤最多,其次是注射器针头的刺伤,再次是安瓿割伤。这是因为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就是为手术医生传递手术器械,在频繁传递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损伤。本次调查还发现,所有锐器意外伤中有74.8%是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损伤,这是造成护士感染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潜在因素。有研究[5]表明,通过1 次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6%~30%、3%~10%、0.2%~0.5%, 因此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的普遍性及严重性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重点关注。本研究还发现市级医院护士在手术缝针、注射器针头、安瓿、其他方面损伤的发生率高于省级医院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可能是由于市级医院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技能不熟练造成的。
本研究显示,造成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抢救情况下紧张忙乱,有88.1%的护士因为这个原因而发生锐器意外伤。这是由于手术室工作紧张、节奏快,特别是一些难度大、术中发生出血、心搏骤停等紧急情况的手术,护士由于紧张忙乱进而发生锐器损伤。造成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第2位原因是操作不规范,占79.0%。有关研究[6]已经证明,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损伤的重要因素。如在手术过程中由于传递方法不当造成手术缝针划伤或在清洗手术器械及处理锐器盒时因不规范操作造成手术刀、剪及针头刺伤。本研究还发现,在导致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的众多原因中,市级医院护士的使用后未能处理妥当、操作不规范及技能不熟练三者的比例高于省级医院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市级医院的护士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防护意识差,这与李思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多项研究[8-9]已经证明,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比较淡薄,本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通过表3可以看出,4所医院均有医院意外伤害申报制度,而只有76.9%的护士知道,但省级医院护士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市级医院护士(P<0.05); 所有护士中只有50.3%知晓意外伤害报告程序,而省级医院护士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市级医院护士(P<0.05); 在有血液体液污染的损伤中仅有29.4%的护士按程序上报,其中省级医院上报率为38.8%, 显著高于市级医院的15.5%(P<0.05); 血液体液污染损伤后有26.6%的护士注射抗体及相应药物,其中省级医院护士35.3%, 高于市级医院护士的13.8%(P<0.05);此外,仅有23.1%的护士进行了血液跟踪监测。以上省级医院与市级医院的差异主要是与省级医院在职业防护方面的宣传、培训多于市级医院有关。
防范措施: ① 严格安全操作规程。由于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频繁接触锐器,稍有不慎就有造成损伤的可能,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任何操作时都应采用安全操作技术和防护措施,尤其是在抢救时,应尽量避免徒手操作,使用过的注射器等应及时毁型处理; ② 提高防护意识。手术室工作紧张、繁忙,部分因外伤和突发病入院患者,因病情急、创伤大、出血多,必须紧急抢救,此时血液化验结果尚未报告,手术室护士准备仓促,易忽略自身防护,增加锐器意外伤的危险。因此,应提高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注意保持沉着冷静,加强医护双方交流,默契配合; ③ 伤后应对措施。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的危险,受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处血液,然后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必要时应进行被动免疫和血液学监测。
手术室护士意外锐器损伤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快速增长的今天,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关注和重视。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职业培训,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强化规范操作、安全使用手术器械、妥善处理使用后锐器,以减少锐器意外损伤的发生。同时,有关部门应制定预防锐器意外损伤及损伤后处理的有关法规,建立完善的登记、上报、检测及跟踪监测系统,从而有效保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易宜芳, 李映兰.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2): 182.
[2]高英华, 杨萍.对手术室护士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12): 1140.
[3]侯美风, 江利秋.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2): 167.
[4]磨琨.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1): 17.
[5]Vladislav J M, Schriger D L. A bridged version of the updated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epatitis B virus , hepatitis C virus, and human immuno deficiency viru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J].CDC UPDATA, 2002, 39(3): 321.
[6]张莹, 侯睿. 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损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09, 9(1): 15.
[7]李思, 罗姣. 手术室护士锐器意外伤与报告处理现状调查[J]. 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10): 17.
[8]陈小丽.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现况调查与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8): 730.
[9]周阳, 李映兰, 郑悦平.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及标准预防的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8): 737.
收稿日期:2015-03-02
中图分类号:R 4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4-160-03
DOI:10.7619/jcmp.20151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