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度模式在重症颅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15-02-25朱淑萍,徐卫娟,吴海峰等
360度模式在重症颅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朱淑萍1, 徐卫娟2, 吴海峰2, 徐芳2, 蒋燕2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 1, 急诊科; 2. 重症医学科, 江苏 宜兴, 214200)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 重症医学科;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360度模式
重症颅脑创伤是重症医学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国颅脑损伤发病率已超过100/10万人口,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该病具有进展凶险、并发症多、预后差和死亡率高等特点[1-2]。重症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改进护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对改善重症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至关重要。360度模式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3], 近年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4-5]。本研究将360度模式与重症颅脑创伤患者的护理工作相结合,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00例,均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19~61岁,平均(41.32±3.27)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8分,平均(4.72±2.61)分;车祸伤31例,坠落伤13例,其他6例。干预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8~62岁,平均(43.51±4.33)岁;GCS评分3~8分,平均(5.16±3.15)分;车祸伤33例,坠落伤12例,其他5例。2组性别、年龄、GCS评分、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行急诊手术,给予降低颅内压、气管切开、亚低温治疗、清除自由基、抗感染等治疗[6]。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病房环境、生命体征监测、舒适体位、气道管理、体温控制、营养支持和防压疮护理等重症颅脑创伤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360度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
1.2.1成立科室360度模式小组:在护理部的指导下,成立科室360度模式小组,由科护士长直接领导,病区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2名责任组长担任小组副组长,科室其他护理人员均经过360度理念学习培训。
1.2.2成员培训:由360度管理模式小组组长及副组长对小组里的成员进行培训,采用集体讲座、小组学习、个人重点学习相结合、文字和多媒体及书面与言传身教相结合、理论讲座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重症颅脑创伤相关知识培训。
1.2.3实施护理质量跟踪指导:将360度理念全方位贯穿于临床实践过程中,护士参与医生的查房,为每位患者制定动态、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密切监测其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出入量的变化。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安慰家属,缓解其焦虑情绪。强化基础护理,提升专科护理,发展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
1.2.4强化基础护理:保持患者的三短、六洁。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给予患者关节功能位,做被动运动及肌肉按摩,协助患者患肢进行主动运动。训练发音,与患者主动交流。训练其饮水、饮食,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人工气道持续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时间差异。VAP参考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相关标准进行诊断[7]。
2结果
2.1 2组不良事件及VAP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未发生不良事件,对照组发生6例(12.00%); 干预组1例(2.00%)发生VAP, 对照组8例(16.00%)发生VAP。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人工气道持续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组人工气道持续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人工气道持续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2组人工气道持续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例数人工气道持续时间/dICU住院时间/d干预组503.04±2.45**7.42±3.15**对照组507.00±2.1316.34±2.125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护理服务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8]。美国典范企业英特尔首推360度模式用于绩效考核,来提升服务和商品品质,近年来该模式逐步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领域[9-10]。重症颅脑损伤是临床危重症之一,即使成功抢救患者生命,往往也会造成多种并发症和/或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质量[11]。
本研究将360度模式运用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其提供全方位、无盲点的护理服务[12-13]。护士参与医生的查房,利于和医生沟通,确定患者每天的治疗重点,制定动态、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把控护理重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快,密切监测其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出入量,如有变化,立即协同医生救治,迅速降低颅内压[14-16]。护理工作中注重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与家属进行交流,向其解释患者每天病情和治疗的特点,缓解家属的不良情绪[17-18]。患者意识好转后,巧妙运用多种言语和非言语沟通方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9]。
综上所述,360度模式从实际出发,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用动态、前沿的专科护理帮助患者度过危重期,能够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人工气道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Jafari S, Etminan M, Aminzadeh F, et al. Head injury and 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 Mov Disord, 2013, 28(9): 1222.
[2]黄欣, 金晶, 黄红光. 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5): 403.
[3]陈肖敏, 盛洁华, 童彬, 等. 分阶段360度绩效反馈护士评价体系在手术室的构建和实施[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12): 1074.
[4]Hageman M G J S, Ring D C, Gregory P J, et al. Do 360-degree Feedback Survey Results Relate to Patient Satisfaction Measures?[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5, 473(5): 1.
[5]DeStephano C C, Crawford K A, Jashi M, et al. Providing 360-degree multisource feedback to nurse educators in the country of georgia: a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acceptability[J]. J Contin Educ Nurs, 2014, 45(6): 278.
[6]王志华, 蔡金芳, 汪伟, 等. 丙氨酰-谷氨酰胺在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1C): 277.
[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J]. 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6): 524.
[8]陈咏敏, 戴卫华. 6S管理模式在重症医学科脑干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18): 2222.
[9]陆静波, 沈永红. 360度反馈评价在实习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9(6A): 67.
[10]段筱妍, 韩琳, 李娜, 等. 360度评价法在中医护理质量干预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3, 27(6): 1771.
[11]金钰梅, 贾亚平, 金成胜, 等. 居家护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11): 965.
[12]唐敏. 颅脑外伤术后康复期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 91.
[13]马更平, 康全利, 陈善文. 早期免疫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 21(4): 498.
[14]仲悦萍, 陈晓艳. 生物波治疗联合刺激性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中的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0): 117.
[15]杨昌立, 崔海随, 林鸿亮, 等. 血清蛋白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中的作用[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11): 1563.
[16]周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促醒护理对预后影响作用的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8): 99.
[17]王科, 陈高.颅内出血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计划性CT复查必要性的探讨[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6(4): 402.
[18]唐玉新.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18): 40.
[19]陈晓艳, 仲悦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0): 61.
通信作者:吴海峰, E-mail: staff994@yxph.com
基金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11521817)
收稿日期:2015-01-13
中图分类号:R 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4-149-02
DOI:10.7619/jcmp.20151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