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一勺
2015-02-25
林肯竞选美国总统时对选民讲什么?
贫民出身的林肯在1861年竞选美国总统时,对手是富翁道格拉斯。在对选民演讲时,林肯说:“有选民来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只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办公室一间,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那上面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结果,他当上了总统。
(摘自《羊城晚报》)
1949年河北1.4万多灾民移民东北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成立。8月中旬,河北省洪水泛滥,沥涝严重,受灾104个县,灾民960万人。年底,河北省向东北迁徙14,500余灾民的任务胜利完成。在移民过程中,河北省人民政府曾在芦台设立移民办事处,在保定、杨村、昌黎、山海关等车站分设招待站,办理灾民运送招待等工作。同时,安新、宝坻、宁河(宝坻、宁河当时属河北省)等重灾区人民政府组织了移民委员会,耐心发动组织常年受灾或灾后二三年内不能恢复生产的重灾区群众迁徙。
(摘自《河北这些年》)
冯玉祥的“落日”联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气焰嚣张,不仅在军事上耀武扬威,而且还网罗一批无聊文人,利用文字诬蔑我中华民族。当时他们公布了一条上联:“日本东升,光耀中华民国。”其恶毒用心显而易见。
中国人民义愤填膺,不少人拟下联,针锋相对地予以还击。其中有一下联出自爱国将领冯玉祥之手:“阳落西天,黑暗笼罩扶桑。”“阳”指日本的太阳旗,“西天”指死亡,“扶桑”指日本。人们见之无不拍手称快。
(摘自《咬文嚼字》樊奇/文)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何年何地
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近年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人们都记忆犹新。您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何年何地吗?
发生在明代陕西、山西。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月23日夜间,陕西渭南一带和山西蒲州等地,发生了强烈的地震,死亡83万多人。明人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记述:1555年1月23日夜,陕西、山西、河南同时发生地震,渭南、蒲州地震时,“震声如雷,鸡犬鸣吠”。受地震影响,黄河、渭水河因河道壅塞,河水上涨泛滥,华山、终南山“山鸣”。渭南城门陷入地中,城墙全部陷入,房、舍皆成废墟。
(摘自《老年生活报》)
知县名伶汪笑侬艺名的由来
清末民初京剧界有一个风骨铮铮、性格怪僻的名演员,他就是以知县身份“下海”的汪笑侬。这个艺名是怎么来的呢?
他本名德克金(1855~1918),出身八旗子弟,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后,任河南省太康知县。因他酷爱京剧,上任时除带行李外,还有一把京胡,任上常自拉自唱京剧。他对官场的礼节非常讨厌,敢于顶撞上司,得罪了当地豪绅,后被罢官。罢官后,他即潜心学习京剧。有一天,他去请教名伶汪桂芬,汪对他是一副不屑的态度,听了他的演唱说:“你要演戏,谈何容易!”他见汪笑话自己,受到了冷遇,心中不快,便把名字改为“汪笑侬”(“侬”是人称代词,指“我”,“汪笑侬”意为“汪桂芬笑话我”),以此来激发自己奋进。自此,汪笑侬刻苦求艺,艺事精进。虽然他的嗓子有些干涩,但行腔非常有韵味,自成一派,民国年间的女老生演员无不学汪。
汪笑侬演戏敢于讥讽时弊,他编演的 《受禅台》《排王赞》《洗耳记》,或表现对封建王朝的哀悼,或表现对军阀混战的不满。大连港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租给俄国,后又租给日本,是为国耻!有一次汪笑侬到大连演出《哭祖庙》,以“国破家亡,死了干净”的台词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谁是第一个“眼中钉”
“眼中钉”一词用以比喻心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赵在礼在唐明宗时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他在任期间,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致使百姓恨之入骨。当他被罢免时,宋州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称快,说:“眼中拔钉,岂不乐哉!”自此,“眼中钉”一词便流传下来,赵在礼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眼中钉”。
(摘自《红枫》包利民/文)
“铜臭”最早骂的是谁
现在,“铜臭”一词用来讽刺过于看重钱的表现,那么,这个词最早讽刺的是谁呢?
《后汉书》中记载,有一个叫崔烈的人,用五百串铜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掌管军政大权、辅佐皇帝的最高长官,所以人们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钓:“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钓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崔烈成为最早被骂为“铜臭”的人。
(摘自《语文周报》)
“五谷”中为何无玉米
“五谷”称谓在《周礼》《孟子》中早已有之,指的是稻、黍、稷(高粱)、麦、豆等五种谷物,而种植最普遍的玉米为何不在五谷之列呢?原因是玉米的发源地不在中国,传入我国才400多年的历史。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玉米,后来很快传遍世界。16世纪,玉米传入中国。因其来自西方,早期人们称之为“西番麦”,后来才称它为玉米。在中国有了“玉米”一词时,“五谷”称谓早已有之。
(摘自《老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