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研究范式与学理的逻辑思考①

2015-02-25李金华

学术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理范式选题

李金华

经济学研究范式与学理的逻辑思考①

李金华

经济学研究范式一般指经济学者所广泛认同的世界观,是经济学家或学者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框架;学理是科学研究中的原理和法则。西方经济学关于研究范式的基本分类是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经济学家研究的是经济现象的本质、发展变化规律,探寻的是复杂经济问题的破解之策;范式的运用体现学者的学风学品。有意义、有价值是评判经济学成果的首要准则;主题与逻辑是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两大核心要素,是了解成果的切入点和出发点,研究学理的遵从,反映学者的素养和成果的境界。

经济学;研究范式;学理

科学研究中,研究范式一般指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普遍认同的基本世界观,由相对完备的概念体系、基本假定、观察视角、推演手段、研究方法等构成,它是科学家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以直白的语言讲,研究范式是学者研究问题的套路或框架。学理是科学研究中的原理和法则,一般当为学者所普遍接受或广泛认同。经济学研究中,研究范式和研究学理往往左右和影响着学者的研究活动或行为,或者可以这样说,有些学者的思维和行为自觉主动地接受着研究范式和学理的约束。因此,关于经济学研究中的范式和学理问题值得思考。

一、研究范式思辨

西方经济学关于研究范式的基本分类是: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设计若干假设,依据客观经济现象和事物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进行逻辑思辨和数学推演,进而得出研究结论,这便是西方经济学中所定义的规范性研究;通过调查、观测或者科学实验获取数据和资料,发现事物的本原,从个别到一般,由样本到总体,归纳总结出带规律性或普遍性的结论,这便是所谓的实证研究。关于二者,西方经济学者较为普遍的认识是:规范性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它要分析现象是否正确?是否合理?要给出“应该怎样”、“怎样才是合理”的答案;而实证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是调研、观测、实验数据,它要认识现象,对被研究问题一般要回答出“是什么”。

按照规范研究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中较早即有实例。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库尔诺(Antoine Augustin Cournot)开创了用数学方法解释经济问题的先河,构造了著名的双寡头模型,用以分析市场垄断行为,而这一模型就正是建立在以严整数学形态表达的经济学概念和经济学命题上。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在(Hermann Heinrich Gossen)1854年发表了《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人类行为的规范》一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各种力结合在一起所引起的结果,不使用数学就无从肯定这一结果,他运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社会成员的享乐法则,提出了三条满足人类需求的戈森定理: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边际效用相等定理;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的定理。数理学派奠基人、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从消费者经济人的角度研究经济学,他强调数学、统计学对经济研究的重要性,广泛运用合成推理,得出了三个著名的归纳性命题:每个人都选择较大的利益,人类欲望或迟或早会达到满足,延长劳动会增加痛苦。在今天的经济学者看来,这些经济学大家的研究似乎均属于规范性研究。

与之对应的是,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代经济计量学奠基人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an Tinbergen)、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agnar Frisch)指出,要实现几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政策工具设计,他们最早设计了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动态经济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经济进程的分析,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式;而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大家克莱茵(Lawrence Klein)利用样本数据进行估算,在公认的经济学说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众多方程式的联立方程模型,进行理性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研究计量分析。不过,迄今为止,这些经济学大师的研究活动都没有被明确、正式地划归于哪个研究范式,是规范研究?或是实证研究?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也没有形成定论,谁是规范经济学家,谁是实证经济学家。

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影响巨大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争。这场论争源起于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3年发表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这篇经典论文提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实证经济学具备系统的和有组织的推理语言,能够从复杂现实抽象出事物本质特征;事实证据不能证明一个假说,当事实证据不能证伪一个假说时,假说就具有了正确性或合理性;经济学是实证科学,是研究“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终极目标是能够对已观察到的现象提供有效的解释,且能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提供既有效又有意义的预测。论争的另一方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和西蒙(Herbert A.Simon)等人则认为:弗里德曼的方法论存在原则性错误,从根本上否定了前提假设不需要证伪的观点。他们主张:理论的表述应当是毫不含糊的,以使其有可能被“证伪”;假设和假说形成的一般原理应该是可用于实践,具有可操作性,而这种可操作性是经验性的,而经验性的东西应该能够证伪;经济学家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发现可以运用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定理。但是,由于人们要对客观世界作出完全彻底解释的愿望,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科学也是力所不能及的。因此,经济学家只需要努力扩大经济学对客观现实问题的描述力。故而,萨缪尔森的观点被称为“操作主义”或者“描述主义”。尽管这场论争激烈,影响持久,但统一、明晰的结果并未形成。

纵观西方经济学说史,无论是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还是以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庇古(Arthur Cecil Pigou)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以理性思辨为特色的规范性研究或者以实验计量为特色的实证研究,虽各有其名、各行其道,但二者却没有严格的区分,也没有学者在研究中刻意地使用二者中的某一范式。事实上,经济学研究中的规范、实证“二分法”在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存疑,经济学家们也没有煞费苦心地对这一对概念穷根究底,生硬地甄别出一个彼此、界限,得出谁是谁非、孰优孰劣的结论。西方经济学经“凯恩斯革命”后,知识体系上被划分为两大阵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规范与实证的“二分法”之争便更趋淡化。尤其是在现代中国经济研究中,这一种状况更是明显。虽然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出现过多次重大论争,包括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可操作主义”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工具主义”之争,最终也都偃旗息鼓,未分是非对错,规范与实证之分也是如此。

本质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过是经济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形式、一个过程。研究中,经济学家究竟要选择何种形式,主要取决于研究的目标、研究对象,也取决于学者的偏好和所掌握的技术手段。由于真正的经济学研究落脚点是在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而不在所谓的研究范式上。所以,无论是在经济学理论还是在经济学实践中,研究范式都不居有圭臬、至尊的地位。

二、研究学理思辨

学理指的是科学研究中的原理或法则,体现为现象中的内在联系或规律。如果将其放在另一语境,学理可以理解为研究行为或研究活动需要遵循的规则、准则。

“学理”源自于法学概念“学理解释”(academic interpretation),它是指教学研究机构、学者、专家、法律工作者等非官方主体对法律规范或案例所作的阐述与解释。因为没有法律上的授权,故这种解释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故而被称为“无权解释”。学理解释的主体不受限制,也没有专属性,虽不同主体所作出的解释会有说服力大小之分,但对于实践而言都将是一家之言,不对现实产生多大的效力,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学理解释的这一特征就决定了其不同于具有执行力的解释,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且会产生截然对立的两种或多种学派观点。撇开“解释”二字,取“学理”的规则、法则之意,经济学研究中确有一些应当遵从的学理。

(一)研究成果的评判准则

经济学研究,或者证伪,或者证实,或者发掘事物的本原,或者探寻客观现象的规律,这些都是有目标的实践活动。因此,有意义、有价值或者说有用性,是一切经济学研究活动的首要准则。换言之,不论纯理论、纯方法的研究,还是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有用、有价值是评判一项研究活动的第一准则。

经济学研究活动,最终体现为研究成果,一篇论文或一本著作或一个研究报告等。因此,评判经济学研究活动,也就是评判研究成果。故而,评判一项研究成果,首要的标准是它的有用性或它的价值。

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活动性质决定了经济学研究成果评判的首要准则应当是有意义、有价值。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认识客观世界,探寻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它改造自然、改造世界,促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生活不断改善,人类社会不断向完美和谐方向发展。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经济学研究也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也必须具备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应有的基本特质。

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及其构成,研究国民经济波动、失业产业原因、价格上涨因素、国际经济结构、长期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微观经济学研究在既定财富下,企业和个人如何进行决策以使自己过得更好,它研究供给需求、市场成本、市场均衡、投资策略、投资利率等。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终极目标都是实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体现为显现的物化产品,体现为生产力,能影响历史进程,改变人类生活,它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地,经济学研究成果也理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为建立良好社会经济秩序,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这是作为所有科学研究成果应该具有的共同本质。

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意义或价值或有用性体现为:发明或创立有利于人类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理论或新知识体系;完善或改进既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矛盾或者冲突的对策;研究出破解复杂经济活动,实现稀缺资源最优配置的策略;寻找出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新路径;等等。如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政策观点等;萨伊的生产和生产要素理论、萨伊定律等;马歇尔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地租和准租理论;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经济理论革命、经济政策革命等;新古典综合派的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滞胀理论和增长理论等,都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些理论还成为经典,至今仍影响着当今社会。新中国经济学研究历史中,不少经济学家关注火热经济实践,聚焦特定时期的重大经济问题,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价格双轨制、农村经济、企业所有制、区域经济、国企改制、通货膨胀等,由此产生过诸多立意高远、见解深刻、意义重大、指导性强的经典之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宏观决策,为企业解困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因此诞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创造了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成功典范。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成果价值的充分体现。

自然,也有与之相悖的反例。当今中国经济学研究现实中,有些经济学研究成果立意不高、对象不明、意义不大,理论、方法、模型丰富,而研究结论寥寥,且都是通识常理;有些成果充满了多种命题、多个假定,但作者自推自演、自娱自乐,未经研究已先有结论;有些成果忽视定性分析,迷信模型的构造、检验,热衷于数据图表,或者得出的结论明显有悖实际,或者明显有违常理,思想贫乏,对策空泛。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成果无用、无意义、无价值。究其原因,还是作者的研究能力、水平或者主观作为。作者在原本崇高、严肃的经济学研究中,未能充分遵循科学精神,忽略了研究活动的宗旨和本质,使经济学研究沦为一种“玩数学”、“玩模型”的庸俗行为。显然,这背弃了经济学研究的学理。

(二)研究成果要素准则

经济学理指导着经济学研究活动的价值判断,也指导着经济学的学术创作。学理上讲,主题与逻辑是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两大核心要素,主题即研究目标,逻辑即成果框架,二者是学人认识和评判一项学术成果的起点。

主题是学者研究的目标,是成果所要表述或所要解决的问题;逻辑是学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实现研究目标的路径。成果想要表达什么?这是主题;成果怎样表达?这是逻辑。主题明确、逻辑清晰,是经济学学术创作的第一要诀。

学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术成果的定位和归类,这是因为明确归类有助于了解成果的主题。现在,学术论文中有所谓的实证性成果、应用性成果、理论性成果等,但这样的分类在实践中很难应用。真正符合统计分类标准且能在实践较好应用的是按研究主题划分的二分法:即现实问题类成果和理论方法类成果。前者如研究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方法、技术工具,或者完善修正完已在广泛应用的甚至是经典的经济理论方法;后者如研究企业劳动生产率、产业投入产出、经济总量与结构、财政收入支出、税收制度、货币金融政策、股票资本市场、科技进步、管理制度创新等等。这样分类得出的结果具有排他性或唯一性。即一项经济学研究成果要么属于前者,要么属于后者,不可能既属于前者又属于后者。如果某个主题或论题,在分类上既可以属于前者,又可以属于后者,那就是主题不明。这也就说明,一项成果只能有一个主题,不应该出现两个主题。

分清成果的归属有利于把控成果的主题。如果是研究理论方法,成果的重心应在于叙述新理论、新方法的思想、原理、操作应用程序和优越性,其案例在于说明所研究出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如果是研究现实问题,则重心在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破解问题,案例和实证在于得出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结论,并说明结论的可信度。遗憾的是,现今经济学成果中存在着一种不少见的现象:理论方法类成果中,案例分析后提出政策建议,却不是去言明所研究理论或方法的适用性,让人不得要领,莫衷一是;现实问题类成果中,大量的是变量选择、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结果检验,而对问题本身的分析却寥寥数语,更莫论深度解析,令人陡添缺憾。

逻辑是学术成果的结构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体现为一项成果的主线、脉络或者框架。凯恩斯以宏观总量代替微观分析,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其理论起点是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而后是就业理论→工资、货币、物价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干预理论等。联合国的国民账户体系(也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理论叙述的起点是核算规划,而后是核心分类→机构单位和部门→生产账户→收入初次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收入使用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国外账户→社会核算矩阵→附属分析和附属账户。这样的设计,揭示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也是一种逻辑形式表达。

主题是研究成果的灵魂、是核心;逻辑是表达主题的形式,反映学者表达思想的手段和技巧,逻辑要服务服从于主题。一个好的主题,一幅清晰的逻辑,就可能形成一篇佳作美文,就可能实现研究的目标;反之,逻辑混乱、逻辑模糊,则可能表达不了主题,完成不了研究成果的目标。现今的学术成果中此类的正例和反例绝不鲜见。

学术论文的创作中,论及逻辑容易,选择逻辑则困难。这其中既需抽象思维,又要具体分析;既需学术积累,又得灵气巧劲。明显的事实是:一个学者的研究能力是一回事,表达能力则是另外一回事。缺少精准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再优秀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也无法得到传播,无法体现出功能和价值。

主题和逻辑是经济学成果的两大要素,学者在学术创作中必须时刻谨记。无论表达采用何种形式,逻辑都要始终服务主题,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每一种表述、每一种发挥都要针对主题,都要说明和阐释主题。主题和逻辑也是评鉴一项研究成果或一篇学术论文出发点和切入点。评鉴的前提是认识,认识的前提是了解。了解一项成果,首要的环节应是清楚主题、判明逻辑,只有清楚了主题,才可能判断其有无意义和价值;只有判明了逻辑,才可能判断研究成果是否说清了主题。这是经济学成果的要素准则。

(三)研究活动选题准则

认同研究成果的价值评判准则、研究成果的要素准则,那么,就可以推定学者研究行为的取向准则,也就是选题的准则,即选题必须有意义、必须有价值;选题应该明确具体;选题应该力所能及。

在期刊学界有个基本共识:一项学术成果能否得到欣赏、能否得以顺利刊发的关键在于选题。

选题应该有意义、有价值,这是经济学研究应当遵从的第一准则。选题为什么如此之重要?就是因为它决定了文章写什么?能否展得开,写得下去?写出来的文字是否有意义?什么样的选题才是好选题?有意义、有价值的选题必定是好选题。何谓有意义、有价值?对此的回答可能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则是共通的:对社会有贡献,对读者有帮助。换言之,读者通过成果或者知晓了作者发明的新知识,创立的新学说,或者掌握了某种新技术、新工具,或者把握了某种或者某些经济现象的变化规律、某个或某些经济问题的破解路径。总之,学术成果能让读者启迪心智,开扩视野,增长见识。一言以蔽之,成果对读者有用、有帮助。因此,学者或作者在进行学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之前,先需要自忖:我要通过成果向读者传递怎样有用、有价值的信息?创作的成果能给读者提供怎样的帮助?

选题应该明确具体,这是经济学研究应当遵从的第二准则。不论是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文章,还是研究理论方法的文章,一篇学术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应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一篇学术成果中,学者可以用一个新方法去研究一个新问题。这样,在一篇文章中就同时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和一个新方法,但是,成果的目标是想向读者介绍发明的一种新方法?还是想向读者阐述所解决的一个新问题?显然,这就是不同的目标指向。目标不同,学术成果的重心就不相同。理论方法类的成果,重心和着墨应在理论方法上,所述经济学事实要服从方法;现实问题类的成果,重心和着墨应在问题的剖析思考,所提及的方法要服从问题。因此,一项成果的主题要旨不同,成果的内容、结构就大相径庭。因此,没有明确具体的选题,学术论文是无法有效地向读者传递清晰精确信息的。以己之昭昭,尚不能使人昭昭,以己之昏昏,定使人昏昏。因此,明确具体的选题是一篇优秀学术成果的先决条件。

选题应该力所能及,这是经济学研究应当遵从的第三准则。科技进步,时代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也造就了庞大复杂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给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浩如烟海的各色各类问题,任何一个经济学家,即便是顶级经济学大师都不可能是经济学通才或全才,都不可能通晓经济领域的所有问题。所以,一个理性的学者在从事经济学问题研究时,应该是审时度势,选择与自己的专业背景基本相符、力所能及,自身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所掌握的技术手段基本能够驾驭的选题。唯有如此,学者的研究才可能有效益,才有可能出精品,出有真知灼见的成果。学术圈中,有些学术成果水平不高,质量低下,难见天日,一个绝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选题超出了作者的能力范围,作者无法驾驭,力所不能及。

研究成果的评判准则,研究成果的要素准则以及研究活动的选题准则,这是经济学研究学理的基本表现。

三、范式与学理遵从的现实评判

(一)范式遵从的现实

研究范式在西方经济学中曾受到过重视,也有过论争,之所以重新论及,是因为当今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值得重视的倾向,即过于注重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而忽略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一些成果,论证的过程十分玄妙复杂,得出的结论却并无意义;一些成果,语言十分专业精深,但思想观点却平庸通识。期刊界对这一现象有一个形象的描述:以众所不知的语言说明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经济学研究失去了本原,偏离了目标。究其原因,除了学者的功利思想以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学者对所谓研究范式的认知偏差,过于看重研究形式而忽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这值得警惕和反思。

一篇经济学论文的优劣、好坏不取决于研究范式,但选择何种研究范式从事研究却能反映一个学者的学风学品。学风,是学者的治学态度和理念,反映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时的一种风格;学品,是更高层面的意境,是学者精神、修为、人格、人品的集合。学风学品是学者主观行为意志的表现,展示学者的一种风骨,独立于研究能力之外。良好的学风学品,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是推出对社会有益有用研究成果的重要前提。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类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交互作用影响下的许多问题解决起来也越来越困难。现实中一些高度复杂的经济学命题已不是单纯地回答“是什么”,或者单纯地回答“应该怎样”就可以解决的了。一般情况下,一项经济学研究、一个经济学命题既需要回答“是什么”,同时还要作出“应该怎样”的解释。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变革,催生出了纷繁的问题,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解决起来困难,极具挑战性。因此,纯粹的实证研究或者规范研究都已很难独立地解决这些经济学命题了。这就要求学者恪守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科学选用范式,注重成果的价值而不看重形式的唯美,注重研究的目标而不追求方法的新奇,以穷究真理为己任,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彰显学者优良高尚的学风学品。

优良高尚的学风学品体现为研究态度的严谨性和研究精神的崇高性。态度严谨,就是陈述事实客观,获取数据科学,运用理论谨慎,使用方法慎密,设计变量精准;在定假设时不违背客观实际,在作纯理论推演时,不主观臆断。精神崇高,就是真理至上、科学至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无论进行所谓的规范研究,还是进行所谓的实证研究,无论是证明某个事物为“伪”,还是证明某个事物为“实”,都秉持范式服从目标和内容的准则,一切研究活动都要展示科学精神,都要求实求真,都要致力于发掘事实,解决问题,致力于社会进步,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优化。自然,这是一个经济学者的应有担当,也是全部经济研究活动的历史使命。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中就会不断出现新问题,经济学研究就会不断面临新挑战。有些研究成果曾经有用有价值,而后却没有用没有价值了;有些成果现时意义不大,日后却显重大意义。因此,社会发展不缀,科学研究永无止境、经济学研究也永无止境。

(二)学理遵从的现实

科学研究中存在学理,但学理的表现却是模糊甚至不确定的。哪些是学理,哪些不是学理,没有明确的标签和定论。这就导致了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一些明显有违常理的现象。现在,经济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学术论文较之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都有了重大变化,形式规范了,内容丰富了,篇幅增大了,技术含量提高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学术环境的影响,国内学术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科技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但是,经济科学研究和经济学成果的创作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关注。

一是注重学术性,忽略应用性。不少成果过份注重所谓的学术价值,却忽略其实际应用价值。文献丰富,但仅是罗列,缺少梳理;多种理论堆砌,但并非不可或缺。一些成果假设脱离实际,假设决定内容;一些成果绕弯弯、兜圈子,外围的内容多,核心本质的内容少;一些成果结论仅是源自模型变量的增减、方程式的变换,理论无法落地、方法难以应用、对策无法操作,结论平淡无趣,观点极端偏执,空话连篇,不着边际。

二是注重研究过程,忽略研究结论。一些学术成果,追求“奇”、标榜“新”,乐于数据处理和模型的检验,而轻视对问题和现象的深刻分析;热衷于复杂的数理证明和推导,而轻视主题的阐释;抛开主题,任性发挥。更为特别的是,研究结论随性而出,过程是过程,结论是结论,结论不是源于前文的事实分析,结论也不出自研究过程,对策建议也不是依据结论而出。

三是强调表达形式,忽视观点思想。一些学术成果满是图表、公式、模型和假说,但阐发主题、主张学说、说明观点的内容少。形式唯美,思想贫瘠;陈述的多,分析的少;罗列的多,总结的少。虽是鸿篇大论,真正有用、出彩、闪耀思想光辉和理性认识的内容少。

四是注重定量研究,忽略定性分析。现时国外的经济学研究几乎都依赖计量分析,模型、方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一切信息的处理和运算都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数量方法。自然地,定量研究、数理分析成为经济学成果的一个标签、一个铁律,凡论文必有模型,凡成果必有计量。可用简单描述统计解决的问题,硬用上复杂模型;可用文字表述清楚的思想,硬用上方程式。特别是对于客观现实问题,没有深刻地定性分析,仅凭几个假设和方程式的数学变换就得出结论,没有可信度,缺乏说服力。

所以存在如上这些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特定环境里经济学研究已沦为一种驱功逐利的工具,学者的所谓研究非为公众利益,也非为解决问题,实则是为了个人功利,或者个人兴趣、专长和爱好。故而,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囿于书斋,落于窠臼,难有创新。然而,发表的学术论文或科学研究成果不能是学者自娱自乐的产品,学者的研究一定要服务国家的需要、服务现实社会的需要,论题必须要有用、必须要有价值。期刊用稿,不会照顾作者的学术专长,也不会照顾作者的研究爱好和兴趣。所以,当今学术界就存在一种现象:学者抱怨自己的成果无人赏识,无处刊发;期刊编辑喟叹稿源充沛,却好稿难觅。

(三)范式学理遵从的境界

大道于无形。经济学范式与学理是道、是无形的,理解和遵从它,需要学者的悟性,学者的灵秀之气。遵从范式与学理,但不囿于范式与学理,这就是一种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要规避经济学研究中的不端,经济学家就当深入实践,了解生活,科学分析,独立思考,在客观现实中发掘论题,在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将成果建立在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上。唯有如此,才可能出大作、出经典。这是一切经济学研究当遵守的根本准则,也是一切经济学学术成果创作的根本出发点。

经济学成果的境界,是成果在精神和艺术层面的一种品味和水平。成果的境界来源于学者的学养,充分地体现在选题或论题上。人类鲜活的社会实践、庞杂繁复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都蕴藏着好的选题或论题。好的选题需要学者去发掘、去探寻,没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没有敏锐深邃的洞察力,就很难有好的选题。好的选题是学术成果境界的一种表现,自身也体现为一种境界。现实中,好的选题下不一定有优秀的学术产品,但一个学者能达到一种至高的修为和境界,应该是能获得好选题的。

学术成果的境界反映学者的一种修为、学养,当然也反映其学术水平。一个人学术水平的高低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深度,另一是知识的广度。对某个或某些问题知晓得比别人精,此即为“深”;在某个或某些领域掌握得比别人多此即是“广”。或者深,或者广,都叫做水平高。一个学者只有在深上领先,或者在广上领先,才有可能在学术研究中发掘出好的选题。所以说,好的选题本身就反映了学者的学术水平,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学术成果的创新性。

四、结语

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充分解放了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和人类福利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研究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改变了世界面貌,刻划了时代特征。人类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段都给科学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赋予了科学家不同的使命。自然科学研究是如此,经济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所以,任何背景下经济学者的研究活动其根本都是在于解决某个特殊时期、特定时代或者当代与未来的问题,而不管其是采用哪种研究范式、遵从哪种研究学理。这是经济学研究的灵魂,是一个经济学家应当追求的至高境界。

[1]王菲.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演化与思辨[J].中州学刊,2013,(2).

[2]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4).

[3]洪涛,范瑛.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

[5]林致远.现代经济学体系的基本脉络[J].东南学术,2007,(3).

[6]杜金沛,邢祖礼.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科学标准的辨析[J].财经研究,2005,(12).

[责任编辑:南南]

李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经济学博士,北京100732

F019.3

A

1004-4434(2015)03-0035-07

①本文的若干观点散见于作者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版的一些文章,本文作了补充、完善和系统整理。

猜你喜欢

学理范式选题
Plasma-assisted ammonia synthesis in a packed-b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reactor:roles of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cking materials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