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2015-02-25高湘媛

学术交流 2015年7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社会化主体

高湘媛,高 炜

(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北京 102249;2.黑龙江省财政厅,哈尔滨 150080)

经济学研究·农业经济专题·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高湘媛1,高 炜2

(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北京 102249;2.黑龙江省财政厅,哈尔滨 150080)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应从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六大服务体系入手,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健全服务体系、培育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机制。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创新路径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营方式不再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刀耕火种”,而是呈现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特点。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农业服务体系逐渐“失灵”,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随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部署。2012年,国家投入9亿元专项资金,在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川、贵州、甘肃、宁夏10个省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其中对山西、安徽、甘肃3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试点;2013年国家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山东、安徽等8省进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可以说,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摆上国家的重要日程。

一、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低质化、老龄化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伴随着农业的规模化和科技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大批流出,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状况,未来谁种地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据统计,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已有500多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几乎占了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导致在农村从事种养殖业的劳动力以老人、妇女及儿童为主,人称“993861”部队。要遏制农村劳动力的这种低质化倾向,就需要我们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投入,强化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减轻农民的务农难度,提高种养殖业水平。如黑龙江省青冈县永丰镇丰泽农机专业合作社,对集约的6 400亩土地,实行统一供肥、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全程服务,同时辐射周边2万多亩土地,既解决了因村民外出打工村内出现“993861”现象,又解决了种植程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销售价格低等问题,拓宽了市场,增加了村民收入。丰泽农机专业合作社除了服务收入外,自身集约的6 400亩土地,亩均增产300斤,增收240元。

第二,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可靠方式。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随着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农户生产经营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低、成本高的状况,导致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低。加上“集体统一服务”功能明显滞后,“分”有余而“统”不足,出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黑龙江省克山县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以订单农业的方式为农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十统一”(统一科技服务、统一垫支供种肥、统一播种栽培模式、统一为社员上缴各项保险、统一农资和大豆购销价格等)合作经营模式。昆丰合作社通过向农民无息赊销农资的服务,一是解决了农民备耕资金不足、种不上地的问题,二是消除了农民担心买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的问题,三是解除了农民卖粮难问题。昆丰合作社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提高了闯市场的本领,使豆农在东北大豆市场长期不景气的情况下,连年获得好收益。

第三,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实际步骤。伴随全国各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不断壮大,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原有的农业服务体系已无法适应,迫切需要建立沟通家庭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联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诸如: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就需要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网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顺畅、高效、规范的服务,更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高水准的金融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就需要提供农业机械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和维修服务以及农机人员的技术培训服务;推进农业的专业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就需要提供专门的科技、质量、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推进农业的低碳化,就需要提供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废弃物利用、面源污染治理等服务。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全面创新,必须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方向,尽快建立完善技术、生产、流通、金融、信息、质监等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创新农业服务的内涵和供给方式。

第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作为农业生产和经营要素的“黏合剂”,对要素进行科学配置、重组复合,大大增强了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强化了“统”的功能,使其达到双层经营的良性发展。如美国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农业GDP的比重13%,而我国仅占2.4%的比重。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向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标准化转变,这种转变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

二、健全服务体系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根本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重点要在创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建设好“六大体系”。

1.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构建以政府农业科技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社会多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攻关机制。首先是完善好协同创新机制。按照当地的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搞好产学研合作和涉农科研资源的整合,进行开发新品种、新技术的科技攻关。其次是注册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研成果。重点在良种繁育和畜禽养殖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之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三是改进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坚持农村科技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大力支持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农技人员+企业+基地+大户链接制度,从机制和体制上使科技成果通过农技人员传播到千家万户和每个生产环节中。

2.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通过制定和推行深松整地制度、现代栽培制度、水稻规范化生产制度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制度,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二是探索推广农机服务方式。当前全国各地探索建立的服务模式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集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农机户+中介组织”的新型多元化农机服务机制。三是认真做好灾害防控。重点通过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和农业气象服务两大保障系统来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全方位做好低温、内涝、冰雹、干旱、早霜等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工作。

3.改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紧盯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着眼国内的地方市场和专业综合、批发、零售市场,逐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二是构建农产品物流通道网络建设。首先,在产地和销地建起物流配送中心。其次,通过改善物流设施、打造物流交易平台和电子商贸信息平台,创新物流方式。最后,分层次和专业发展综合物流园区。三是创新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开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和拍卖等现代交易渠道,探索“粮食银行”流通分期结算新业务,推进农产品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创新农产品市场监测体系预警机制。组织专家和专业队伍针对主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开展监测,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服务经营主体的信用等级,发展农村信贷扶持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县域分支机构,在农村探索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组织机构,扩大农村融资规模、提升融资能力。创新融资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和研究农民宅基地、农村厂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权等作为抵押、质押物的具体实施措施,尽量使农民拥有的可变现资产能够转化为农村金融部门所认定的、可流转的信用担保手段。二是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从当前农业保险面临的形势看,想要推动农业保险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保险业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遵守“五公开、三到户”(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和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的服务规章,确保国家农业保险的有关支农惠农强农的各项政策得以有效落实。三是创新服务产品。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农村产业链、供应链和权益链的金融服务产品,有条件推广“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创新模式的形成。

5.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工作,创造条件成立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创办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围绕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科技动态、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按市场规律“以需定产”,指导农业产业化企业“以求定供”。二是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一个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开办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农产品市场供求,实现国家、省、市、县(区)、乡、村六级农村信息资源网络服务平台的共享。支持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农产品公司、经销商、经纪人、合作社通过体验式农业经营新方式,带动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三是努力打造高水平农业信息人才队伍。要重点加强对农村一线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快农村服务信息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尽早实现村村通,联网到户,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培养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管理的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

6.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健全质量标准。实施农业标准化推广普及机制,提高生产技术规范和规程的标准到位率。加快颁布和修订标准,认定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工艺操作规程。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网络。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省市县成立三级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网络,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实现农产品从生产环节到收购环节,从储运阶段到加工过程再到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三是健全法规制度。围绕优势区域农产品和“菜篮子”产品,逐步建立区域内果蔬、水产品、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特色农产品认证、产地准出制度,实现查标验证入市、检验合格市场准入,制定并发布全国统一的产地准出证明和专用印章。逐级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责任体系,发挥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在农产品各流通环节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四是健全监管责任。在市县两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职能。建立起以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检测机构为主体,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为重要补充的检测监管体系。明确市场监督检测、政府监管抽检抽查、第三方委托检测法定责任。

三、培育服务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核心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好服务主体。只有服务主体壮大了,服务能力提高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得到完善。

1.靠制度建设,培育主体。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为使新型服务主体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应作好顶端层面制度设计,在源头上建好“控制性工程”。政府主管部门、涉农部门应研究制定出支持和规范农业服务主体的相关制度,以保障各类主体健康协调有序发展。一是放宽准入条件。按照“宽松准入、便利登记和规范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现有登记法律法规框架内,相关部门对申请登记服务类合作社、服务公司、个体工商户的要尽可能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要件。针对服务主体发展初期多样性的特点,经营范围应不作严格限制,有的可直接核定为“农业服务”。服务主体的家庭住址以及所在村址都可以作为经营场所(住所)登记。二是规范服务管理。服务主体必须依法依规从事经营活动,服务方式可以灵活,服务价格不能过高,尤其不能出现服务垄断价格。政府应强化对垄断型服务主体的管理,维护广大农户的合法、合理权益。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应签定完备的合同。服务不到位、未达标的,须严格赔偿农户损失。对违法经营的服务主体要及时取缔;对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的,要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治理,切实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犯。同时,要采取激励措施引导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形成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完善内部制度。要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按照《公司法》和《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决策议事、岗位职责、人员管理、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法规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根据经营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强化财务管理,实行独立建账,会计核算,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合作社要接受农业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2.靠政策扶持,壮大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具体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来扶助、支持、保护农业服务主体,重点要加强对以下几类服务主体的政策性支持:一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农民合作社具有“生产靠户、服务靠社”的特点,是农业服务最有活力和潜力的主体。合作社要为社员提供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等“五统一”服务,增强了购买社会化服务的主导权和定价权。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在财政、税收、信贷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实现小生产与大服务的衔接。国家、省级及县级财政部门要设立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资金,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多元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实践证明,一个龙头企业就是一处农民培训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加工增值中心。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培育服务主体的重中之重来抓,为企业营造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引导企业按市场规律运行,实现经营和服务的良性互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支持龙头企业在信贷担保、贷款贴息、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三是强化对公共服务机构的扶持。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是最基础的服务主体,主要承担农民解决不了、市场和社会提供不了的服务供给需要,必须由“政府担当”“财政买单”。要分类推进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疫病的防控、农业科技的研发等公益性公共机构,保障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适当补助,使公益性主体有保障、有动力。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服务机构。对半公益类服务主体,如科技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气象服务等,要探索市场化发展道路,推动事业单位改革。

3.靠优化配置,整合主体。必须整合资源,集成要素,优化配置,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整体效能,形成规模效益。一是打造综合载体。在省级层面,可效仿国外农协,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整合涉农服务资源,建设一个覆盖农村的服务机构,在省域范围内承担主要服务责任。在县级层面,要发挥农业服务主战场的作用,可在服务基础较好的县建立服务体系综合平台试点,把县所有涉农服务项目集中、集成到超市中,把信息、科技、金融、流通等服务组合起来,把农业生产本身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结成一体,为农户提供综合的“打包”“打捆”服务,让农民在超市里就能够解决农业生产全程的所有服务。在乡镇村层面,以社区为单位,打造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终端平台,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也可与县农业超市建立紧密型联系,成为超市的分支。二是引导联合服务。当前,一些合作社已开展跨社、跨乡、跨县甚至跨省合作,组建了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联合社,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领域配置资源。要大力扶持联合经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帮助有一定产业基础、农民有合作愿望的合作社扩大规模,鼓励同类农民合作社根据成员意愿和发展需求组建联合社,提高自我服务能力。三是探索融合发展。面对当前新型经营主体“唱主角”的全新农业经营形势,公共服务惯用的“主观式”“填鸭式”“流水线式”的传统服务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追求高产、高质、高效的“单独会诊开方”“体现个性差异”的服务要求产生了较大落差。因此,农业服务必然要打破“公”字号和“民”字号各行其道、“井水不犯河水”的传统界限,走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全新道路。要探索公益性、经营性服务主体同步发展的改革路径,确保在公益性服务失灵的地方,用经营性服务来补充。政府要尝试以补助、特许经营、合同外包、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机构或私营部门进行公共服务。

4.靠教育培训,提升主体。要坚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大对各类服务主体的培训力度,引导主体提升服务能力,为农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一是强化培训体系建设。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的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虽然有完整的办学体系,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投入不足,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等情况,难以发挥作用。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和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新需求,不断改善农广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机化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认真抓好培训工程。要着重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培养,让他们系统学习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更新观念、增长见识、提升水平。要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素质的提升,在守法诚信、农产品营销和经纪业务知识等方面帮助他们提高水平。三是建立人才认证制度。培养职业农民,大力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是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核心任务。重点是努力探索培育模式,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营造一个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良好素质的农业服务队伍,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创新服务机制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关键

1.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农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压力。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创新和发展,必须不断优化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增大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坚持惠农、支农、补农原则,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特别是加大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认真研究农业服务体系投入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助推作用,创新资金整合投放机制,全力扶持现代农业的新型服务主体发展。实施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和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强化公益性投入,来保障农户的利益。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功能。积极创新农业投入引导机制,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以奖代投等多种方式,吸引金融企业对服务体系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撬动作用,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中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补偿,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给予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点,通过互助、合作、租赁、担保等形式,开展涉农金融服务业务。全力推进农业类企业股票上市,为农业生产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三是释放社会资本投入能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支持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领域,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流通条件,为农业提供系列化服务。鼓励农民自愿投入,强化农民自身的合作机制,集合农户间资金共闯市场,共担风险。要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2.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互利共赢。要积极探索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利益连结机制,把两者的命运紧紧“拴在一起”,使他们能够真正实现紧密联结、风险共担、发展共享、互利双赢。一是修补服务利益链条。由于传统服务主体与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不紧密,存在“两层皮”现象,因此,要把断掉的利益链条连接起来,通过市场手段,打破服务主体“主观式”“填鸭式”“无偿式”的服务方式,探索建立农业服务利益分配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利益分配细则,激发服务主体的工作积极性。支持服务人员通过自主创业、技术资金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并从农业增产增效中获得利益。不断加强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院校企共建等方式,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组织企业与农户对接,实现订单生产,定向销售,确保互利互惠,协调发展。二是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实践证明,服务主体必须有“真本事”,能够提供“单独会诊开方”“体现个性差异”的高端、高质服务,服务需求者才会“买账”,服务体系才有生机和活力。要放宽准入条件,让各类农业服务主体都参与到农业服务供给中来,按照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与服务对象建立新的利益联结点,竞争性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从而让农户享受到更加多元、更符合需要、更高质量、更低价格的有偿服务,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高效配置。三是引导农户购买服务提质增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服务以市场交易方式进行。表面看,农民购买服务多花了钱,实际上农民通过优质服务可以获取更高收益,得到更大回报。要通过加强宣传、算账对比等方式,引导农民树立市场意识,改变传统“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小农经营方式,促使农民通过市场途径向服务主体购买所需农业技术和信息,获取种植养殖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使用等服务,从而实现依托优质服务达到增收致富的目标。同时,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能搞强迫命令,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由农民“自主点单”,自由决定农业服务的供给内容与方式,使他们拥有更多选择权。

3.创新区域联动机制,整合服务要素。一是加强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联动。政府采取“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为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搞好引导。龙头企业可以在资金、技术、人才、农村人脉关系等方面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营性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服务效果。金融部门除了加强为所有农业服务主体的服务外,也可以探索推出农业服务类金融产品,直接参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加强不同地域之间的联动。不断改善农业服务的环境,加强农业服务资源、要素在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顺畅流动和相互补充,形成公平竞争的态势,使农民享受服务的买方市场带来的各种选择和优惠,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三是加强不同系统之间的联动。重点是加强林区、垦区和农区之间的联动,在加大对林区农业服务投入的同时,加强垦区和地方农业服务资源、要素在林区的流动,提高林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要重点推动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县(市)开展农业合作共建,推进良种繁育、农技推广、科技培训和疫情防治等方面的服务再上新台阶。

4.创新终端服务机制,增强服务能力。中国粮食连年丰产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相应的利益。长期以来,盘旋在农民头顶上“卖粮难”的雾霾始终没有散去。据统计,由于“卖粮难”,黑龙江省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总产量的10%。要解决农民粮食优质不优价问题,必须下大气力突破农产品产后服务的“瓶颈”制约,围绕市场需求,反弹琵琶,争取主动。一是把销售放在农业服务第一位。这些年,国家一直在研究和出台粮食增产措施,却很少研究和出台粮食的销售措施。粮食大省应从省情出发,改变传统的思维和行为定势,把粮食销售放在农业服务工作的第一位,彻底颠覆陈旧的“以产定销”的“产、加、销”农业经营体制,建立“需求引导生产”的“销、加、产”全新体制,从粮食的终端市场入手,解决优粮优价、优粮卖难问题。二是打造有机绿色品牌形象。农业大省要充分发挥天蓝、水净、寒地、黑土等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强化绿色食品基地标准体系建设,修订绿色食品基地标准,尽快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健全农产品知名品牌榜,定期向社会公布;开展优质品牌评估与社会公众测评,建立健全优质品牌动态抽查和复核办法,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品牌动态管理机制,维护非转基因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三大亮点的知名品牌的市场信誉。三是提升粮食仓储能力。世界上许多农业发达国都在粮食主产区集中布局粮食收纳库,进行粮食收购、分级、储存和发送。除了政府要加大对国有粮食仓储的投入外,还应投入引导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粮食仓储设施,支持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

〔责任编辑:刘 阳〕

F30

A

1000-8284(2015)07-0124-06

2015-05-30

高湘媛(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博士研究生,从事经济法研究。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社会化主体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