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

2015-02-25滕明雨刘雨夕

学术交流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共品均等化供给

滕明雨,刘雨夕

(1.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2.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

经济学研究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

滕明雨1,刘雨夕2

(1.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2.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

农村公共品供给预算不足与需求不断扩大的现实矛盾,成为抑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新政治经济制度理论,深度剖析与解释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有助于为扩大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为更好地推进农村公共品供给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理论借鉴和参考。扩大农村公共品供给将有效推动农村技术进步、促进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构建均等化的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优化供给结构和供需机制,在扩大农村公共品供给规模、丰富其层次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公共品;农村经济;契合性

农村公共品供给是农村基本生产、农村生活改善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农村公共品供给对于推动城镇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总量偏少、结构失衡、供给预算不足与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如何理顺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我们需要给予重视和重点解决的课题。

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实需要,本文利用农村公共品供给等相关理论,首先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以便为农村公共品供给规模的扩大与发展提供更多的解释和注脚。其次重点分析农村公共品与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机理,探索农村公共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最后根据目前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建议和策略。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分析

公共品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提出的概念,所谓公共品是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和服务,如果建立良性的公共品供给机制,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按照萨缪尔森对公共品的定义,农村公共品可以分为纯公共品与准公共品。纯公共品是有较强外部性的公共品:如天气预报设施、安全措施、维护农村稳定发展的各项法律措施等。准公共品指的是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品,具体又可分为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竞争性、非竞争性与不充分排他性两类。常见的农村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竞争性的准公共品有: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设施和服务。非竞争性和不充分排他性准公共品有:交通设施、农村电网、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气象预报、医疗保健、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和服务。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按照公共品有形和无形的特点,将农村公共品分为“硬”公共品与“软”公共品。“硬”公共品主要是有形公共品供给,主要有基础的交通设施、水利灌溉设施、农田设施、医疗卫生等。“软”公共品供给主要有:教育、文化、技术推广、配套监管措施等。农村公共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内在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首先,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这是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产生的直接效应[1]。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而公共品有效供给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途径是降低成本投入,提高产出,充分利用固定要素的生产能力。例如如果当地政府针对高产农田进行水利设施规划,打造先进的农田灌溉系统,无形当中就可以降低农民的投入,在充分利用农田灌溉系统的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产出最大化,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其次,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是繁荣农村市场的关键。实现农村市场繁荣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人员、物质和信息的自由流通,信息流、物流、商流之间能够实现无缝链接。这一切的实现需要公共品提供有效支持,例如农村市场产品、人员、信息的流动,需要积极发展农村公路、公交、通信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市场配套物质安排,对照我国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农村市场繁荣程度,可以发现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农村市场繁荣程度,因此要实现农村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2]。

最后,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路径。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从中国大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按照福利经济学理论,城乡一体化是进行“帕累托改进”,实现社会福利再分配和价值创造的一个过程[3]。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是实现农村现代化①农村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缩小农村与城市差距的关键载体,从某种程度上看,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就是公共品供给的数量和规模、结构与类别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引导资源合理的流动,平衡农村和城市农村公共品供给出现的矛盾和不对等,将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

(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物质基础和新思路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为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提供反作用力。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农民收入、储蓄的增加,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不断增强,由此产生更多的现实需求[4]。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突出问题就是:供给主体不明晰、缺乏供给资金以及足够的供给意愿。农民作为农村公共品的享有者,随着其收入的增加,可以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资金支持。例如我国很多典型的现代化农村,许多农村公共品供给都是农民集体自愿集资完成的。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提高供给主体公共品供给意愿,尤其是一些“准公共品”。例如农村的医疗、教育、金融服务,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城镇地区普遍只有一所镇或乡(初中、小学)、一家(镇或乡级)医院、一家(镇或乡级)邮政储蓄。这种供给模式已经延续了许多年,产生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长期的发展落后,导致农村地区对医疗、教育、金融服务的需求②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关于需求的定义,需求由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两个部分构成。仅具有消费能力而没有消费意愿或者仅有消费意愿而不具备消费能力都不能构成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消费能力的不足。不足,造成在医疗、教育、金融服务等公共品供给的动力和意愿不足。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公共品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有效提高了供给主体公共品的供给意愿[5]。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规模、层次和结构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渐进式的过程。农村经济发展意味着农村的生产要素和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投入的规模不断增加,从而催生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规模[6]。农村经济渐进式发展,意味着其对农村公共品需求和依赖是富有层次的,具体来看,落后的农村地区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需求层次通常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交通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而处于发展中的农村地区对农村公共品的需求层次通常是:交通设施、通信设施、教育与医疗等。发达农村地区对农村公共品需求层次通常是:教育、医疗、交通、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而且在需求层次上呈现平行需求的特点。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将提高农村地区对公共品需求的弹性和衍生性,有利于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体系。农村经济发展还将推动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从本质上来看,农村公共品供给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形态和结构必然需要匹配农村经济的现实需要。

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从本质来看,这种逻辑统一性,源自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帕累托改进。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严密的契合性,充分把握两者之间存在的契合性,有助于全面了解农村公共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为优化农村公共供给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有助于农村物质资本①在传统的产业经济中,物质资本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所谓物质资本,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的积累

当前我国农村物质资本正处于量的积累阶段,物质资本总体不可替代性及基础性特征,要求必须通过增强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实现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这是农村公共品促进农村经济的主要机理之一。物质资本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市场的繁荣以及农村市场与城市的对接,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本作为基础。没有物质资本的积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处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型期,物质资本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基础和所要经历的阶段。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在促进农村物质资本积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公共品供给本身就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一个主要形式。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就是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不断提高诸如农村电网、公路交通设施、水利灌溉、农业生产设备的供给。因此加强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将会为农村物质资本积累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在增加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同时,会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和繁荣市场的方式为进一步完善物质资本和提升物质资本的档次提供资金支持,合理引导农村资源的配置,丰富物质资本的形式,促进农村物质资本实现从量到质的提高。

(二)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有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伴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物质资本可复制性的缺陷日益显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必须不断依靠知识资本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和收益。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整合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的合作关系,增强人力资本的厚度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未来我国农村经济能否长期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在积累,另一种是外在积累。一方面教育是典型的公共品,也是培育农村人力资本的主要形式。最关键的是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培育农村人力资本的形式,对于完成人力资本的知识储备、培养应有的观念和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农村“初中毕业+技校”的方式就为农村生产提供不少专业人才,从而实现人力资本的内在积累。另一方面农村公共品供给规模和层次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可以引起城市人才向农村的反向流动。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可以预见在某个时期城市与农村的边界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城市人才向农村的反向流动将成为一种常态。鉴于目前的农村与城市的差别,这种现象的发生从概率来看,不是很大,但是日益完善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规模、层次及结构,有可能为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站在经济预测的角度,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未来的确需要城市人力资本的反哺。

(三)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有助于农村技术资本②技术资本是指在生产、工艺和支持领域内可再生的能力,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技术资本对产品或服务有直接的支持作用,其物化表现就是“创新资本”。积累

实现农业现代化,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阶段过渡,必须依靠技术资本的不断积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技术资本作为一种增值型、内涵式的生产力具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不具备的替代性,加强技术资本的积累,提高技术资本与创新资本的转化率,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促进农村技术资本的积累:一方面,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本身就是增加农村技术资本的主要方式。公共品供给可以从硬和软两方面进行分类。硬的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利水电设施、公路交通等,而软的主要是教育、人力资本、技术资本方面的公共品供给。例如农村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管理知识等都属于技术型资本的积累层面。另一方面,农村公共品供给能够为农村技术资本不断转化为创新资本,应用于实践创造条件。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硬件作为支撑,通过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可以为农村技术资本应用提供现实条件,促进农村技术资本的创新与发展。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体系及具体策略

根据前文分析,农村公共品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高度契合性,农村公共品通过加速农村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资本积累,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构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系。农村公共品供给在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资本积累三个方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他们之间存在的传导机制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技术资本的积累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执行,针对物质资本积累,应优先安排“硬”的公共品供给,加强配套措施建设;针对人力资本积累,应注重均等化公共品供给机制,提升“软公共品”供给规模;针对技术资本积累,应加强构建公共品供需均衡机制,丰富公共品供给层次,围绕构建包容性供给体系做好相关工作。

当前农村公共品存在着总量偏少、结构失衡、供给预算不足与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从战略高度,充分利用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作用,根据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进行系统性规划和思考。未来加快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规模、结构、丰富供给层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强化农村物质资本积累

农村公共品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先影响到的是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农村市场繁荣、城乡要素之间的流动、人力资本及技术资本的转移,都需要物质资本积累作为基础。而物质资本的积累,需要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在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的过程中,应突出“硬“公共品的供给突出地位。农村公共品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基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等。而基础设施又可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与生活性基础设施。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应优先安排生产性基础设施,然后安排生活性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再安排“软”公共品供给。按照这种结构的安排方式,可以为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奠定基础,进而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当前来看,针对农村“硬”和“软”公共品供给都存在总体不足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供给主体错位、供给主体责任与权力不对称及供给资金不足等。围绕这三个问题,应着力理顺供给主体错位、责任权力不对称的问题。中央和地方责任应该有专门的法律和制度加以规则,要明确中央主要负责全国性的公共品供给,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地方公共品,要明确乡镇一级政府在提供农业公共品的责任。处理好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界定其在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上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利,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在处理好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包容性的公共品资金体系。扩大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规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富有包容性和张力的财政政策。包容性和张力的财政政策在内涵上应包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县、乡镇)、集体组织(农民集体合作社、互助社)以及民间非政府组织(农民自发组织、民营企业联合组织等),通过构建富有包容性的资金供给体系,可以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缓解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公共品规模无法保证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农村公共品规模的扩大,不但需要建立富有层次的资金供给体系,还有赖于国家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要坚持政府主导供给,吸纳民间有效供给,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政策激励,激活各方力量。农村公共品供给是一个系统化的机构,针对农村与城市、农村与农村之间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供给不均衡的情况,应该从系统视角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积极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生态环境,优化供给结构。

(二)构建均等化与需求表达机制,提升“软”公共品供给规模

均等化与需求表达机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均等化是指城乡公共品供给应均等化,或者应以均等化作为战略目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公共品供给和城市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不断融合和可以比较的。均等化公共品供给体制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强调农村公共品供给在权利、机会、规则上的公平[7]。站在国家安排资源流动的角度,均等化公共品供给机制还包含了农村公共品与城市公共品的转化问题。例如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城市公共品,如果取消户籍等其他限制,就可以提升农村学生使用“高等教育”这个软公共品的机会和面积,这无疑对于培育农村的人力资本、促进资源流动、激活城乡要素积极性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均等化不意味着平均化、统一化,而应该注重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特殊性。农村与城市不同,甚至不同的区域内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会对公共品供给存在不同的需求。因此在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层次及规模的安排上应该结合农村公共品的具体需求,这对于有针对性的安排公共品供给规模,节省资源和成本具有重要作用[8]。

均等化与需求表达机制,有助于提升“软”公共品的供给规模,从而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农村公共品供给成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基础和工具,而不是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城乡公共品均等化与注重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目前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规模、层次,突出农村“软”公共品供给的必要性,增大对农村“软”公共品的需求,如果城乡公共品均等化目标得以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数量必然减少,那么对诸如教育、医疗卫生乃至金融服务公共品的需求必然增大。

均等化与需求表达机制必须上升到制度层面,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软”公共品。因此强化均等化需求表达机制十分重要,从制度层面看,让广大农民拥有享有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共同参与到建设国家的进程中,是均等化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均等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没有均等化,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没有均等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将遭遇更大瓶颈,因此强化均等化成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从制度层面构建均等化机制,应着重消除目前城乡改革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快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各种藩篱,为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品供给均等化奠定基础。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消除由于身份带来的各种阻碍,加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农村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持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强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土地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农村流转制度构建。通过产权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保护农民合法利益。通过城乡结合,促进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以经济利益和市场为导向,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构建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及包容性体系

推进农村公共品供需均衡机制,有助于加速农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尤其是技术资本积累的速度。按照公共经济理论,农产品供给均衡机制的实现有赖于农村整个需求主体对需求偏好的表达以及政府的重视程度,应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强化农村公共品需求与供给适应性。这种适应性表现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不是盲目的供给,而应以农民现实需要、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作为基础,要将农民对农村公共品的评价作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不断优化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通过推行“上下联动、左右结合、内外协调、总体布局”的决策机制,使农村公共品更具适应性和弹性,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农村公共品包容性体系。包容性体系包括:针对公共品的绩效评价体系、公共品供给主体范围与层次结构的不断完善、农民满意度评价等。积极扩大农村公共品的主体范围,主张有能力与有意愿的主体和组织参与到公共品供给中来,明确相关的责任与义务;应逐步把农产品供给规模与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农民满意度评价体系,建立外部监管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

[1]唐国华.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5-46.

[2]袁芳英.消费和谐的存在性及其实现的动态机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6-59.

[3]高立恒,刘娟.略论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构——以云南Z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4): 34-42.

[4]陈静茹.中国“以工补农”问题研究述评[J].湖北农业科学,2012,(19):33-37.

[5]方杰.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探析[J].农业经济,2006,(8):12-16.

[6]林凤.安徽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J].科学社会主义,2011,(4):5-18.

[7]孔营.社会资本视野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8]金俊海.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责任编辑:冯胜利〕

F303;F062.6

A

1000-8284(2015)05-0143-05

2015-03-17

贵州省教育厅自筹项目“贵州农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14CZ014)

滕明雨(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资源利用与农村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公共品均等化供给
乡村非物质性公共品需求动向与供给变革
——以乡村殡葬改革为例
浅谈资本化视域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激励机制
浅谈资本化视域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激励机制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