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滇黔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与开发建设
2015-02-25杨林兴
作者简介:杨林兴,男,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边疆史研究。
摘要:作为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川滇黔革命老区,在红军长征、南方红军游击战争中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顺应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新的战略决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应该加强协作,深化研究,积极谋划实施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实现川滇黔革命老区的跨越式发展,使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共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革命老区是指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川滇黔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 ①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这里坚持战斗长达12年之久,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开发与建设,当前,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实施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新的战略决策,为川滇黔革命老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川滇黔革命老区的形成及其历史贡献
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面临生死存亡的最艰难的历史时期创建的。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带领部队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1]( P81)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约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先后调集100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遭受空前严重的失败,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国民党当局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红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湘江战役使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 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2]( P384)红军长征期间,除西北革命根据地和琼崖革命根据地仍然坚持斗争外,原有的其他根据地全部丧失。
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定计划是准备转移到湖南西部同红二、六军团会合。湘江战役后,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原定计划,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这一建议在黎平会议上得到赞同。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935年1 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战略方针上,会议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1月20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明确地指出了这一战略意图:“我野战军目前基本方针,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而以二、六军团在川、黔、湘、鄂之交活动,来钳制四川东南‘会剿’之敌,配合此反攻,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并争取四川赤化。” [3]( P477)然而,蒋介石对红军的战略意图早有觉察,部署了重兵阻击红军渡江,并对中央红军形成联合夹击之势。
1935年2月5日至9日,中央红军在云南威信县集结休整期间,中央政治局在威信水田寨、大河滩、扎西镇等地连续召开的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扎西会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完成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扎西会议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是确定了中央红军新的战略方针。2月5日晚,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水田寨花房子召开的会议,研究了放弃北渡长江后红军落脚点放在哪里的问题,开始考虑在川滇边创建根据地。2月6日,朱德命令一、三军团向扎西靠近,并指出:“根据目前敌情及渡金沙江、大渡河的困难,军委正在考虑渡江可能问题,如不可能,我野战军应即决心留川滇边境进行战斗与创造新苏区。” [4]( P143)当日,中革军委总部及军委纵队第一梯队由水田寨进驻大河滩石坎子,中央政治局在这里继续召开会议,讨论了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来电建议“在川黔滇建立根据地”的主张,决定改为“以川滇黔边为发展地区”。2月7日,中央及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我军向川滇黔边境发展的指示》,指出:“根据目前情况,我野战军原定渡河计划已不可能实现,党中央及军委决定我野战军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 [4]( P144)至此,中共中央正式做出了创建川滇黔边区根据地的决定。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指出:“我们现在是在云贵川三省的广大地区中,我们就要在这里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过去党中央与中革军委为了要赤化全四川,同四方面军取得更密切的联系与配合,曾经决定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向川北发展,所以当时决议放弃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向长江边继续前进。然而这一决定由于川滇军阀集中全力利用长江天险在长江布防拦阻我们,更由于党与中革军委不愿因为地区问题牺牲我们红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决定停止向川北发展,而最后决定在云贵川三省地区中创立根据地。” [5]( P54~55)
为了配合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扎西会议上做出重大决策,决定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中共川南特委由徐策(红三军团六师政委)、余泽鸿(干部团上干队政委)、戴元怀(红八军团民运部长)、夏才曦(曾任地下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等5人组成,徐策任书记、戴元怀任组织部长、余泽鸿任宣传部长,特委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特委负责领导游击队及长江以南、金沙江以东广大区域的工作。中革军委从红军中抽调100多名干部与叙永特区游击队汇合,共有400多名红军,六七百条步枪,4挺重机枪和一部无线电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川滇黔三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对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高度重视,中革军委在扎西召集从各单位抽调出来的100多名干部开会,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到会做了动员。同年7月初,中共川南特委改称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部队番号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由特委书记徐策任司令员兼政委。
当时,中共中央交代给特委和游击纵队的任务有三项:一是打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二是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三是建立革命根据地。 [6]( P13)在敌我力量悬殊到极致的形势下,这三项任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而且,在国民党军重兵“围剿”下,留下来开展游击战争,几乎就意味着牺牲。但是,在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不断发展壮大,人数最多时达到2000余人,转战在云贵川3省20余县,严重威胁和打击了川滇黔边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牵制了国民党军对主力红军的围追堵截,掩护中央红军及红二、六军团北上,较好地完成了配合红军战略转移的任务。据后任特委书记、纵队司令员刘复初回忆,为牵制敌军,游击纵队主动吸引敌人进攻,有计划地摧毁敌人基层政权,打开川南重要城镇,使蒋介石误认为红军主力在川南,电令刘湘加紧“围剿”。敌人集结十多万兵力“围剿”游击纵队,从而牵制了川军对中央红军的追击,有力地策应了主力红军北上。[6]( P13)
在牵制和打击敌人的同时,特委和纵队在川滇黔边区宣传党的主张,传播革命真理,促进了边区人民的觉醒,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解除地主武装,摧毁反动政权;创建游击根据地,打土豪、分浮财,组织农会和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丁、抗粮斗争;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造就了一批革命干部。
在后来与中共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特委、纵队及其创建的贵州游击支队、川南游击支队和云南游击支队,仍然长期孤军奋战,坚持斗争。徐策、余泽鸿、戴元怀等领导人和许多游击队员,都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云南支队殷禄才支队长、陈华久政委与敌人顽强战斗壮烈牺牲后,尸体被送至古宋县城示众。殷禄才全家8人在“围剿”中有4人先后遇难,2人被折磨病死,2人被陪杀毒打后留下终身残疾。敌人在对郭家坟苏区的“围剿”中,血腥屠杀游击队干部和群众200多人,有的全家被杀。分队长俞顺明被俘后遭受各种酷刑折磨,宁死不屈,敌人竟残酷地将其怀孕的妻子抓来当面剖腹杀害。大队长张占彪、殷禄魁被捕后,被敌人施以各种酷刑后惨遭枪杀。就在这样险恶的形势下,一部分指战员冲破了敌人的多次“围剿”幸存下来,历经艰险,坚持战斗,迎来了川滇黔边区的解放。战斗在川滇黔边区的革命先烈以大无畏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悲壮闪亮的一页,为世人代代传颂。
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纵队得到了根据地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根据地的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仅威信县就有200多人参加红军,有500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根据地各族人民给游击队送情报,运送粮草和弹药、物资,保护红军和游击队的伤病员。为此,有的群众献出了生命;有的坐牢,受尽了折磨;有的房屋被烧毁、财产被抢劫,他们为创建根据地,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特委书记兼纵队政委余泽鸿负重伤,牺牲在江安县板桥乡梁海明家,被掩埋在梁家附近,国民党保安中队逼梁家交出余泽鸿遗体,梁海明一家受尽威胁和拷打,始终没有向敌人吐露真情。
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开展的革命斗争,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红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特委和游击纵队开展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是南方游击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活动地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地区,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是当之无愧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1986年张爱萍将军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题词:“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川滇黔边游击战场,孤军奋斗牵制强敌,壮烈牺牲万代敬仰!” [7]( P166)就是对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的高度评价。
二、全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态势
加快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革命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革命老区人民的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就没有新中国和今天的幸福生活。革命老区现在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革命老区的富裕,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党中央十分重视革命老区建设和革命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毛泽东同志1951年给老根据地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邓小平同志1973年批示“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对革命作了很大贡献,一定要把老区建设和群众生活搞好”;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新中国成立50年了,如果不能尽快让那里的群众吃饱穿暖,我们就无法向建立新中国英勇牺牲的千百万烈士交代,无法向人民、向历史交代”;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满腔热情地关心革命老区,要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8]( P4)
2015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他满怀深情地强调: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他非常关心革命老区的发展问题,强调指出:一些老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老区还有数量不少的农村贫困人口,我们必须时刻挂在心上。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9]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认定革命老区
早在1953年时,国家就对全国革命老根据地进行统计,当时认定革命老根据地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的782个县内,人口约1. 073亿。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财政部颁发《关于免征革命老根据社队企业工商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划定革命老根据地的标准。据1980年底的统计结果,全国有革命老区的县(市)为1009个,人口2. 1172亿。1995年统计,全国有革命老区的县(市)为1389个。 [10]( P4)此后,随着革命老区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全国有革命老区的县(市)又有了较大的变化。据中国老促会2012年的调研结果,全国有革命老区的省份28个,县(旗、市、区) 1667个,占全国县的58. 3%,革命老区面积272. 7万平方公里,人口7. 45亿人(其中农业人口4. 93亿人),分别占全国面积和人口的28. 4%和55. 5%。这个变化的原因:一是原来漏掉的,后来补上了;二是原来有争议的,后来统一认识定下来了;三是原来的游击区没有定为根据地,后来划成了革命老区;四是行政区划有调整变化。革命老区的认定,为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成立促进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机构
改革开放之初,国务院设立了老区办,负责确认革命老区,推进革命老区建设。1993年,全国老区办正式撤销。对革命老区的帮扶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统筹规划,如发改、财政、扶贫、农业、民政等部门都制定和出台过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云南省经省编委批准,专门在省扶贫办增设了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处,全省有关州、市、县也成立了革命老区工作机构,积极开展革命老区建设工作。除政府机构外,1990年7月中央还批准建立了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其主要成员是从党政军领导机关退下来的老干部、老将军、老专家。此后,各省、市、自治区也先后成立了各级老促会,为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积极服务。
(三)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
国家和有革命老区的28个省、市、自治区,都先后编制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积极推动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国家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给予优惠贷款支持、加大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方面。如在扶贫开发政策上,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中,就明确了加快革命老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方针政策、措施与办法。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进一步将革命老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扶贫资金、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革命老区较大的支持。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土地革命时期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由2001年的5. 02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7亿元。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确定的革命老根据地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3年。此外,革命老区还可以统一享受国家现行的区域、产业和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11]( P49)
(四)保护革命遗迹,发展红色旅游
革命遗址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载体,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的一大批革命遗址得到了有效保护、利用和开发,一些地方还兴建了一批新的革命纪念设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以来,全国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发挥了革命遗址在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结合革命遗址的开发和保护,红色旅游在全国迅猛发展起来,既传承了革命精神,又促进了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五)对革命老区进行连片开发
连片开发主要分为省内连片开发和跨省连片开发。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的“东巴凤大会战”就是省内连片开发的典型。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用2年的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长期困扰革命老区发展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困难,通过“东巴凤大会战”,使3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革命老区的发展。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了革命老区的跨省连片开发。2012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革命老区的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央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特殊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15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批复》,同意《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2015—2025年)》,并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组织实施。
总之,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对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逐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并逐步走向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体化建设道路。
三、积极推进川滇黔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
随着《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出台,表明国家对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已经提升到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体化建设道路的新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视。当前,一些省份正积极向中央争取设立国家层面的老区发展规划、发展示范区,如鄂豫皖三省正在提请国家制订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并设立“大别山生态建设试验区”。四川、陕西也正在向国家建议制定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一批国家层面跨省区的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呼之欲出。
川滇黔革命老区涉及云南、贵州、四川省边区20余县,所处地区都是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远的深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国家长期扶持发展,特别是国家对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的推进,川滇黔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川滇黔革命老区整体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其经济发展总量依然较小,人均各项发展指标和收入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仍然处在相当贫困的状态,如云南昭通市的镇雄、威信、彝良3个县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依然是全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另外,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老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劳动者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影响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社会矛盾依然突出。
根据当前国家对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趋势,迫切需要川滇黔3省积极向中央争取制定“川滇黔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参照陕甘宁革命老区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发展模式,以一体化开发为理念,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抓手,促进川滇黔革命老区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应该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和建立川滇黔革命老区相关工作协调机制。云南、贵州、四川3省应该就川滇黔革命老区问题建立固定联系,对涉及川滇黔革命老区3省20余个县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川滇黔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统筹研究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同时,加强省际合作,推动制定《川滇黔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这将为川滇黔革命老区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川滇黔革命老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加大对川滇黔革命老区历史的研究。川滇黔革命老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探求革命道路的产物,它的建立以及开展的革命活动,在红军长征史和南方游击战争史上都应当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对扎西会议研究和宣传不够,造成对扎西会议上成立的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研究不够,使得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红军长征史和南方游击战争史中的地位未能体现出来。这就严重地妨碍了人们对川滇黔革命老区做出的重要贡献的认识,相应地造成了对川滇黔革命老区扶持的不足。当前,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川滇黔3省已经联合开展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革命斗争史料的征集研究工作,3省应该在此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实现资料共享,加大联合研究力度,让川滇黔边区革命斗争史真实地呈现出来。这也是对川滇黔革命老区做出的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中央党史研究室李蓉研究员就明确提出:“大量的事实证明,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坚持了南方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和其他地区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一样,牵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为长征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保存了一定的革命力量。”“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活动的地区,应当纳入通常所说的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地区,增加到通常所说的8省15个地区的名单上,至少是11个省16个地区。而如果加上同时活动在滇黔桂边的红军滇黔桂边游击队,则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地区,就应该是12个省17个地区。” [12]( P12)同时,在深化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为《川滇黔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提供强大的历史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三,加大对川滇黔革命老区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在川滇黔边区长达12年的艰苦斗争中,国民党军队一直未停止对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围剿”,川滇黔边区军民做出了巨大牺牲。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险恶的斗争环境中,较好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交代的任务,体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川滇黔边区根据地的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加上国民党地方政府众多的苛捐杂税,人民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但是,老区人民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不顾国民党各级政府的禁令,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把食盐、布匹、鞋袜和电池等日用品送到游击队手中。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边区人民还主动为游击队站岗放哨,提供情报、带路、送信、侦察敌情。在收养、治疗伤病员方面,边区人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一些伤病员免遭杀害,恢复健康,重返部队。川滇黔革命老区军民不屈不挠、坚持斗争、不畏艰难、敢于牺牲,在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笔。川滇黔革命老区的革命斗争史蕴含着宝贵的革命精神,包括了扎西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神实质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种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些精神是川滇黔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所需要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必需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川滇黔革命老区精神的研究,对川滇黔革命老区精神进行总结提炼。在此基础上,激活红色基因,推进革命老区党的建设。云南已经在昭通威信县设立扎西干部学院,将安排参加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习的学员到扎西干部学院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上,还将与贵州、四川省合作,充分利用川滇黔革命老区的革命遗址进行学习教育。同时,大力宣传川滇黔革命老区精神,使革命老区人民努力实践老区精神,让老区精神变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川滇黔革命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