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的宗旨的新思想新论断
2015-02-25王威,白利鹏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党的宗旨、怎样践行党的宗旨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论断。他强调党的宗旨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践行宗旨的具体要求。他创造性地从信仰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党的宗旨,而且他还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提出了新形势下落实宗旨的新举措。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之际,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15) 07-0007-06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YB2014001) ;云南省人才培养项目( KKSY201334028)
作者简介:王 威,男(蒙古族),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
白利鹏,男(蒙古族),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唯物史观、历史哲学和复杂性观念研究。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从党建的意义上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宗旨的内涵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什么是党的宗旨、怎样践行党的宗旨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他的讲话和实践处处彰显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一、强调党的宗旨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
党的宗旨是什么?这似乎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中国共产党章程》早就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并非这么简单。因为,党的宗旨在其发展中始终伴随着“变”与“不变”两个方面。一方面,党的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确定无疑的,而且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命题表达也基本上是稳定的;另一方面,宗旨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则应然也实然地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应该说,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宗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其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发展,而从没有改变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地位。党的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但是,宗旨发展的这一历史特征就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认识党的宗旨带来了困难,使人们在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区分党的宗旨、宗旨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比如,曾经有些学者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宗旨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党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或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旗帜鲜明地回应了这类问题。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1]( P128)这就告诉我们,党的宗旨“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从而指明了党的宗旨实质与核心内容。这对于廓清人们对党的宗旨的模糊认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3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再次指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 [1]( P137)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2]( P27~28)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时强调指出,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和党的宗旨。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这虽然是就焦裕禄精神来谈的,但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将永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
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认识党的宗旨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厘清宗旨发展中“变”与“不变”的关系。如前所述,中共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除了九大、十大通过的党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写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只不过在有些时候的表述形式略有差别。比如,中国共产党人曾使用过“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等提法,十二大以后历次修订的党章则一直将宗旨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笔者认为,无论怎样表达,其实意思是一致的,而且毫无疑问,其中最核心的方面就是“为人民服务”。当然,“为人民服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3]( P185)习近平在新形势下重申了党的宗旨,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宗旨“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党的宗旨及其发展变化的实质。
党的宗旨是具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也不会变,但是宗旨的内涵以及党员干部践行宗旨的具体要求则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要求是党的宗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它确立的直接依据就是党在各时期的中心任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为取得战争胜利,实现人民群众的翻身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表现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社会主义改革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体现为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都是宗旨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党的宗旨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展开。邓小平提出的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的根本标准,江泽民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些也都是从宗旨的内涵和具体要求的角度去讲的,而从没有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地位。
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明确告诉我们,无论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什么变化,党的宗旨都不能变。这些论述不仅指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的重要地位,而且澄清了人们的疑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践行宗旨的具体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价值取向很强的命题表达,它突出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共产党员履行宗旨的成效最终要通过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价。这就为共产党人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指导。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善于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期盼变为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要多做顺民心、得民心的事,要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期盼作为履行宗旨的具体要求,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主张强加给人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都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也违背了党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这些问题做了许多批评,并且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进而明确揭示了新形势下共产党员践行宗旨的具体要求。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 P4)习近平的这一论述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就表明党在新形势下的奋斗目标不是别的,正是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期盼。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以人民群众的期盼为准绳,不能主观臆断,不能把党员干部的个人想法强加于人民群众。此外,习近平还反复告诫党员干部,“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 [1]( P128~129)习近平认为,之所以一些党员干部不能很好地践行党的宗旨,就是权力观、政绩观出了问题,犯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是“眼睛向上看”的错误思想在作怪。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能否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关系到民心向背。习近平正是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践行宗旨的具体要求这一问题。他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4]( P9)他告诫党员干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4]( P21)2013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 P41)这也鲜明地指出了新形势下共产党人践行宗旨的具体要求。
习近平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关于“中国梦”的论述中,他提出的中国梦正是顺应和体现了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期盼。习近平多次讲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2]( P36)他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反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表明,“中国梦”既是对国家、民族、个人梦的形象表达,同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目标的高度凝练。习近平把这些梦形象地概括为“中国梦”并使之与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这就更加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历史使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宗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履行党的宗旨是统一的,这些方面集中体现在共产党人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深刻揭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讲,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要看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是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向更高水平提升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5]( P79)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崇高事业。但是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又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人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追求,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并从信仰的高度看待党的宗旨,非此就无法正确认识和解决“有限”和“无限”的矛盾。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信仰,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和必要的。首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共产主义信仰体系中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者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但是要看到,共产主义信仰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中不仅包括社会层面的理想目标,而且包含着人的发展的理想追求,即共产党人不仅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且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说,这些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说实现共产主义突出了信仰体系中理想层面的内容,那么“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突出了信仰体系中信念层面的内容。因此,共产党人不仅要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也必须同时具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种信念具体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信仰,其理论依据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人民群众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者不信鬼神,但是也有自己的崇拜对象,即广大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讲,共产党人就是“人民崇拜”论者。这种“人民崇拜”既不同于唯心主义者倡导的上帝创世说和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也和民粹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信奉“人民崇拜”当然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把宗旨上升到信仰的高度。
最后,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符合党的建设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强调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和宝贵经验,而思想上建党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实际上,在许多共产党人看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包含着信仰方面的内涵。毛泽东就曾指出为人民服务要“完全”“彻底”,即使为人民而死,也是死得其所。毛泽东把生死问题和“为人民服务”联系在一起,其实已经表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特征。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宗旨教育党员干部,实践中不断树立起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当然,人生观和信仰既存在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信仰和人生观是两个层次的人生境界,信仰的层次更高一些,人生观次之。人生观是个人信仰确立的基础之一。在实践中,人们对某种人生观矢志不移的奉行,特别是在遇到一些超越了个人自然能力的极限困难的时候,还依然坚持这种人生观,那么这种人生观其实也成为人们的个人信仰。
习近平对宗旨的信仰内涵的揭示具有原创性。这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不仅深谙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对党的建设规律有着深刻的把握。他特别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有学者做过统计,在习近平讲话和论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人民”一词,这都构成了他创造性地发展党的宗旨新内涵的重要前提。早在2012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应该始终坚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家园。” [6]( P5)习近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宗旨的信仰内涵。
党的十八大闭幕之际,习近平指出:“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2]( P5)十八大以后,他多次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把它作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在他看来,当前之所以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思想、政治、作风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习近平特别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是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2]( P23~24)这就明确指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是判断党员干部是否具有远大理想的重要客观标准,进而揭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内涵。据考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明确地从信仰的高度论述党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宗旨认识的新水平、新阶段。
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讲道,“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 [2]( P413)他指出:“革命战争年代,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就看他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能不能冲锋号一响立即冲上去,”在和平建设时期,“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2]( P415)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这里还指出了这种检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看党员干部一辈子的表现。这些都明确指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内涵。
笔者认为,共产党人服务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表现,甚至党员干部做好本职工作,这也是服务了广大人民群众。但是作为党的宗旨、作为信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服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服务”,甚至都不能把它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的“服务群众”简单地等同起来。对共产党员个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党的整体来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则超越了个体生命的界限,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一代又一代地坚持下去。因此,作为信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像白求恩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像张思德那样为人民利益而死得其所,像愚公那样锲而不舍、不懈奋斗,用自己的精神感动人民群众这个共产党人的“上帝”。习近平从信仰角度阐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理论创新性就在于揭示了宗旨最高层次的内涵,也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党性修养、践行宗旨的更高要求,因而对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和实践党的宗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是说,广大党员干部在锤炼党性方面,要把人民群众摆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树立长期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奉献、为人民献身的坚定信念,要有“奋不顾身”甚至牺牲自己“全部精力乃至生命”的决心和勇气,要有为人民群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胆识和胸襟。总之,共产党人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四、提出了新形势下落实宗旨的新举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坚持党的宗旨,就必须把它落到实处,使人民群众得到实际的利益。习近平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体现了他为民务实的宝贵品质。他指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个道理,我们都要牢记在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讲实话、干实事。” [1]( P127)他要求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在视察河南兰考县时还讲道:“为人民服务不能一阵风,虎头蛇尾,不能搞形式主义。” [7]( P97)此外,习近平还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党员干部如何把党的宗旨落到实处的问题。
第一,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宗旨意识是使党的宗旨落到实处的思想保障。习近平指出:“在各级党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1]( P120)不仅如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习近平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党章为镜,在宗旨意识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第二,要求党员干部牢记宗旨和责任,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始终牢记宗旨、牢记责任,自觉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 [1]( P127)“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 [1]( P137)习近平还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 [8]( P136)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指出了党员干部权力的来源以及行使权力的本质要求,同时也表明了党员干部践行宗旨的现实路径,即不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联系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
第三,关心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一些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问题还需要认真解决。这就对党员践行宗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满足,而且特别关心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利益,着力改善民生。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连续道出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所期盼的10个方面,可见他对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关注。不仅如此,习近平还指出:“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众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1]( P117)这就比以往从整体上论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深入了一步。习近平还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2]( P189)“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来进行,尤其要关注各方面困难群众。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1]( P137~138)此外,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时还讲道,“让农民群众不断过上好日子,是体现我们党的宗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他还生动地讲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7]( P121)他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还提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认真研究和对待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些论断为党员干部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我们把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党的宗旨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强调党的宗旨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的历史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党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他强调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有助于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他从信仰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有助于党员干部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党性;他提出了新形势下落实宗旨的新举措,这有助于党员干部把党的宗旨落到实处。这些重要的思想和论断是对党的宗旨的新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识的新水平、新高度。此外,习近平的讲话和实践处处闪耀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品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宗旨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也是从实践的方面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之际,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对党的宗旨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